《城市级感知网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级感知网络.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城市级感知网络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变革,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一、国内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要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中
2、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在逆势中加速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数字经济规模占比呈现双“三九”态势。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依然保持蓬勃发展态势,规模达到39. 2万亿元,较2019年增加3. 4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比2019年提升2. 5个百分点,有效支撑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数字经济增速是GDP增速的3倍多。2020年,在疫情冲击和全球经济下行叠加影响下,我国数字经济依然保持9. 7%的高位增
3、长,是同期GDP名义增速的3. 2倍多,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 8%o数字经济内部结构“二八”比例分布。2020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达7. 5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19. 1%,占GDP比重7. 3%,产业数字化规模达31. 7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80. 9%,占GDP比重31.2%,产业数字化在成为数字经济发展强大引擎的同时,也缓解了疫情对我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冲击。产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农业、工业、服务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8. 9%、21.0%和40. 7%,约为1:2:4,同比分别增长0.7、1.6和2. 9个百分点。产业数字化
4、转型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各地数字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疫情下,各地政府纷纷将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从规模看,2020年,广东、江苏、山东等13个省市数字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从占比看,北京、上海数字经济GDP占比超过50%;从增速看,贵州、重庆、福建数字经济增长领跑全国。北京市以创新资源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引领前沿方案先行先试。北京依托政策优势、技术优势、区位优势、人才优势等,着力打造数字经济创新生态。北京市数字经济研发投入位列全国第一位,远高于其他地区,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优化服务、营造生态等手段,成为数字经济创新资源聚集地、全国数字产业化的制高地和产业数字化方案输出地。广州市
5、、深圳市以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为依托打造科创中心,数字技术创新动能强劲。紧盯技术前沿,实施数字经济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4K电视、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全面实施人才支持计划,引进数字经济高层次紧缺人才,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杭州市正持续做强电商等优势产业。随着全国首个跨境电商综试区的建设发展,杭州加快构建“天、铁、海、陆” 一体智能物流体系,加速eWTP示范区等新电商重点项目建设,不断优化电商发展环境。同时,杭州新模式新业态探索引领全国。杭州是全国第一个实现无纸币城市,移动支付在普及率、覆盖广度、服务深度等方面,均位居全国第一。新冠疫情期间,首
6、创于杭州的“健康码”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杭州“健康码”上线十余天就被全国200多个城市借鉴,杭州“健康码”不断迭代升级,在助力复工复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是杭州数字赋能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创新实践。二、城市级感知网络加强“智慧城市”、城市大数据智能感知等基础平台建设,加快建设苏州市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推动“1+10”市区两级市政公用、环卫、管理执法等业务技术、业务和数据融合,构建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城市管理全业务链条。建立数字化的“大城管”运行体系,以大数据、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城市信息模型、数字李生等技术为基础,促进基于大数据智能感知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动市域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数字李生系统建设,形成“综合交通一张图”,加快实现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推进部署千万级规模的神经元感知网络,建设市级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和融合通信平台,推动感知设备统一接入、集中管理和感知数据共享利用,打造城市“触觉感知”能力。加快城乡网络一体化建设,推进县城智慧化改造,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融合发展。资料来源:苏州市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