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中可持续发展政府的实现路径分析——以滨海工业园区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经济发展中可持续发展政府的实现路径分析——以滨海工业园区为例.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翩经济发展中可拣竣展政府的翊路径分析一以瓯D1k园区为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发展带来的资源短缺问题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失去平衡,人们的生产生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当今时代背景下,为满足人民对未来高质量生活的需求,社会各界都在积极思考如何做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其中1条重要路径就是探索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经济在此机遇下脱颖而出。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转化与循环利用为核心,旨在通过循环化改造,实现将经济活动组成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流动过程,使得对资源的利用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化改造中更加合理和持久。纺织印染
2、作为绍兴市的支柱产业,广泛分布在柯桥区马鞍街道的滨海工业园区内,自2002年园区成立以耒,因产业集聚带来的集聚效应无疑为绍兴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能。但其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显著特征使得产业发展站在了生态保护的对立面,为打通纺织印染产业的发展梗阻,2014年滨海工业园区积极推行循环经济改革,着手循环化改造,重点推进产业集聚,逐步实现了企业由分散发展到抱团发展、传统求稳发展向新时代创新发展的转变,资源利用开始由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现代化、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园区内的纺织印染产业在此机遇下,也在朝着绿色循环方向持续发展。一、滨海工业园区实现循环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础印染纺织产业作为绍兴市三大支
3、柱产业之一,在绍兴市财政收入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印染纺织产业的行业发展直接关系着绍兴市经济发展水平。实现滨海工业园区内“循环经济”改革一方面是促进绍兴市纺织印染产业转型升级,适应现代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是对人民群众现实需求的正面回应,持续推进环境治理,建设生态宜居城市。(-)问题显现:发展与污染之间的现实矛盾20世纪初,绍兴市为解决纺织印染企业分散发展带来的严峻环境污染问题,决定在柯桥区成立滨海工业园区,实现纺织印染企业抱团式集体发展及治理。滨海工业园区爱立后便发展迅猛,循环经济工程建设日益完善,但工业污染物种类依然不停增加。无法及时更新现有技术与设备,企业经济效益转化不足、转型升级进程
4、缓慢,致使园区在运转经营中产生了大量废气、污水:2013年柯桥区的工业废水年排放量高达16568吨,是其他区(县、市)年废水排放量的414倍;2014年该数值虽较去年有所减少,但仍是其他区(县、市)的315倍,不仅破坏原就脆弱的生态系统,且其含有的大量有害物质严重威胁附近居民的生活生存,雾般天气激增、河道生物死亡、周边恶臭连连等环境问题引发人民群众的质问。园区内这种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导致居民陆续搬迂,周边人口减少从而致使劳动力不足,直接造成企业招工难;而且人才流失严重,从而导致企业技术升级创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在群众质问与经济发展要求的双重压
5、力下,滨海工业园区开始寻求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之路。(二)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原则,使整个范围内的发展到达自然、经济、社会三者的协调统一状态。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的直接目的是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生态恶化困境,解决人与自然对立的问题是该理论的核心,是解决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促进经济增长传统发展模式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理论要求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保证生态环境质量,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与生态的和谐共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2023年10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大会议上,习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使各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三)绿色
6、可持续对于滨海工业园区发展的意义滨海工业园内聚集着绍兴市多个产业,其涉及众多行业企业,对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革,加快实现园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整体提升园区的经济生产效益,提升经济的接续发展能力,一方面扩大了滨海工业园区的吸引力,促使更多企业落户滨海工业园区,增强园区的芽合实力,加强绍兴市的地区竞争力;另一方面解决社会现实矛盾,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群众与政府及企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平衡关系,实现现代社会的永续发展。二、循环经济中政府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与实现路径分析为解决环境与发展不切调等诸多问题,政府针对决策不当与管理失职等原因寻找原因,滨海工业园区采取了相关措施提高决策与管理能力。1.
7、统笄协调管理体系一激活治理“源头活水”(1)鼓励公众叁与治理,提高透明度公众参与治理的实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因此,为促进循环经济的持续实施,政府应将鼓励公民参与作为达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行动的主要方面,最大限度地借助公众和社会团体的力量。积极引导社会团体和公众自觉参与有关发展与环境的决策的制定与实施,从实际出发,主动建言献策,特别是密切关系到工作与生活的决策的同时需要枳极参与对其决策执行过程的监督。逐渐开拓公众的投诉渠道,并设置专职人员进行对接,充分鼓励公众发挥自身作用,来对企业进行监督,提高相关企业排污透明度。(2)加强区域协作治理,强化协调性行政区域划分的多次更换、日渐清晰使得跨
8、区域治理成为必需。2010至2018年2月,柯桥区将原先分散在街镇各地的212家印染企业整合为108家,并全部集聚于滨海工业园区。2018年,绍兴市着手搬迁越城区的共计47家印染企业组成的五大印染组团。其中涉及的跨区域管理问题也要求两区政府达成合作紧密协同,;两地政府都要着力建设指标转换通道,对企业发展的重点指标进行分解,经审核后实现跨区域的直接平移,打通区域壁垒,实现两区间的要素指标流动顺畅,并且通过反复评估利弊、更新补偿机制和完善帮扶政策,此类棘手问题被逐个攻破,整个滨海工业园区才得以持续健康发展。2,施立健全法制体系筑牢治理“稳固底盘”(1)明确法律地位,规范行政行为受社会发展阶段内所形
9、成的“重创新、轻规范”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园区内聚集的各规模企业呈现出其中的管理失范、法律模糊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是园区管理权范围的确定。此前园区管委会的工作权限大多依赖于区政府的授权,如今管委会的法律地位得以确定,并拥有了决策、执法、园区建设等适当权利,形成了更为正式、专业和紧密的办事中心工同时随着绍兴市综合执法改革的深入推进,管委会相关职能不断被精简和整合,办事效率得以提高。(2)加大执法力度,增强企业自觉为最大程度规范企业排污程序,实现“零污染”目标,对其执法力度也被提上日程。首先,管委会逐一摸排确定重点整治企业,对照企业发展环境制订评估标准,先实现企业内部的自查自纠。其次,聘请专家对重点整
10、治企业三废”治理情况进行现场检查,根据评估标准进行考核,适时对落后的工艺与设备采取强制淘汰措施。最后,管委会增加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频率,对于偷排、乱排行为加大执法惩处力度,确保企业自觉、主动进行污染治理。3.稳进提质政策体系打通治理“链条粳阻”(1)优化营商环境,解决企业困扰因滨海工业园区内企业规模不一,为给予小做企业以充分的发展机会,政府及时发布决策部署,明确表示坚决打破不合理壁垒和限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首先,通过调整部分市场交易规则和修订以往不适宜的法律制度,辅之以多种工具细化监管措施,保证企业改迨与正面收益双收。其次,为破除部分企业的垄断行为,市场监管总局、发改委等部门完成了
11、对清理废除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文件,并及时向全社会公开。最后,定立健全“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对未执行到位的事项提出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追究整改不到位的企业、严重失职失责的行政人员及部门责任。(2)深入产业数字化改革,建设前沿智能园区滨海工业园区在实行循环经济过程中也恰逢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过渡阶段,园区意识到制造业正在并将长期处于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历史阶段,印染纺织作为其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也需要迎合时代发展趋势,.顺势而为。园区抓住了浙江省的数字化改革这一契机,鼓励支持企业创建智慧化平台,加快建设数字产业创新中心、智能工厂等,推动印染纺织企业顺势转型和纺织印柒产业集群的智能制造工作。
12、近年来,园区夯实新智造基础平台,着力打造涵盖全要素、全产业链的印染纺织产业智慧大脑;科学制定并实施纺织产业集群智能化改造的行动计划,有序推进传统产业完成智能化改遗。三、总结印染产业是绍兴市的命脉所在。有人说绍兴的滨海工业园区过度发展印染纺织会是作茧自缚不可否认的是,印染产业对滨海工业园区、柯桥区乃至绍兴市来说,虽是最有传统、最具规模、最显优势的产业,但也是三废”排放量最多、民众反响最大、最受争议的产业。然而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滨海工业园区却真正实现了“破茧成蝶二打破社会对了社会上传统消极的观念。由此可见,发展印染产业并非等于环境污染,反而印染企业可以通过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来形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滨海工业园区的发展始终步履不停。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印染产业的经济效益惠及民生,也看到园区内部相关企业凝聚一心的力量,这对于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跨区域治理寿具有良好标杆作用。政府、企业、民众三类主体交织配合,着重挖掘其区域协调、整体治理的优势特征,形成独到经验并推广至其他地区,使得全国上下形成联动之势,共同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