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祭义》与《韩非子-忠孝》比较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记-祭义》与《韩非子-忠孝》比较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礼记祭义与韩非子忠孝比较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曾子日:“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J公明仅问于曾子日:“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日:“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曾子日:“身也者父母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字孰膻殄,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然,日:幸战!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已。众之本教日孝,其行日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
2、;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竺,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曾子日:“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W谓也!”(节选自礼记祭义)材料二:记日:“舜见瞽嗖“,其容造焉。孔子日:当是时也,&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臣日:“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然则有道者,进不为臣主,退不为父子耶?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
3、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今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有贤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哉焉?所谓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今舜以贤取君之国,而汤武以义放弑其君,此皆以贤而危主者也,而天下野之(节选自韩非子忠孝)注瞽嗖:舜父名。造(Ca)焉:同“蹩”,局促不安的样子。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身也A者B父母遗C体也回行父母之回遗体敢G不H敬乎?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4、()A.没,即“殁”,指去世,与贾谊过秦论中“始皇既没”的“没”词义相同。B.之,助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夫子之谓也”的“之”用法相同。C.危,危险,与李白蜀道难中“危乎高哉”的“危”词义相同。D.贤,形容词意动用法,与韩愈师说中“其贤不及孔子”中的“贤”用法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子认为,“孝”从高到低可以依次分为“尊亲”“弗辱”“能养”三个等级,他自己只是做到“能养”这个等级。B.在曾子看来,“仁”“礼”“义”“信”“强”都和“孝”有关,一个人遵循孝道就可以获得快乐,反之则会受到责罚。C.曾子认为,父母逝世后,子女能做到不给他们带来坏的名声,
5、就是善始善终地遵守孝道,这是为人子女最难做到的。D.因为当时天下形势危急,所以舜在面对父亲瞽嗖的朝见时表现出局促不安的样子,孔子认为舜不该有这样的表现。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孝,置之而寒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译文:(2)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译文:14 .曾子和韩非子对“孝”的内涵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3分)【答案解析】15 .BDF(“身也者,父母遗体也”是判断句,需要在“身也者”“父母遗体也”之间和句末停顿,即BD处需要断句;“敢”用在疑问句句首,是“岂敢”的意思,应在其前停顿,即F处需要断句。
6、参考句读;身也者,父母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11 .C(C项,两个“危”词义不同,分别是“危险”和“高”的意思。)12 .D因果关系不当。“舜在面对父亲瞽嗖的朝见时,表现出局促不安的样子”是因为他们是父子关系。孔子所讲“危哉,天下岌岌”指的是舜的表现(面对父亲瞽嗖的朝见,表现出局促不安的样子)违背了君臣礼仪。13 .(1)孝道,树立起来可以充塞天地,扩大开来可以溢满天下,传播到后世也将永远存在。(“置”“横”“施”各1分,句意1分)(2)做父亲的希望有贤明的儿子的原因,是家人贫穷时他能使家人富足,父亲痛苦时他能使父亲高兴。(“所以”“富”“乐”各1分,句意1分)14 .曾子认为,除
7、敬重父母外,孝还包含举止恭敞、侍君忠诚、为官谨慎、作战勇敢和交友诚信等方面的丰富内涵。韩非子认为,不违背父母意愿,能够给父母带来实际利益就是孝顺。(每点1分,答满两点给3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曾子说:“孝有三等:最重要的是敬重父母,其次是使父母不受辱没,最下等的是能够赡养父母。”曾子的学生公明仅向曾子问道:“老师您可以说是做到了“孝字吧?”曾子答道:”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君子的所谓孝,是不等父母有所表示就把父母想办的事办了,同时又能使父母放心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合乎正道的。我只不过是能赡养父母罢了,怎能说是做到了孝字呢?曾子说:“人的身体是父母所生,
8、使用父母给予的身体,怎敢不小心谨慎呢?平日的仪客举止不恭敬,是不孝顺;侍奉君主不忠诚,是不孝顺;居官不谨慎,是不孝顺;交友不诚实,是不孝顺;临战不勇敢,是不孝顺。这五个方面做不到,灾祸就会危及父母,人们怎敢不小心谨慎呢?将牛羊肉煮熟,辨别滋味后进献给父母,那不是孝,是养君子所说的孝子,是全国人都称赞他,好像在说:”有这样的儿子多幸运啊!像这样才算是孝。人民最根本的教养是孝道,行孝道就是奉养父母。奉养父母是可以做到的,难做到的是对父母恭敬;对父母恭敬是可以做到的,难做到的是使父母安宁;使父母安宁是可以做到的,难做到的是善始善终。父母死了以后,自己仍然行为谨慎,不带给父母坏的名声,就可以说能善始善
9、终了。所谓仁,就是以孝为仁;所谓礼,就是奉行孝道;所谓义,就是以孝为宜;所谓信,就是以孝为信;所谓强,就是以孝为强。奉行孝道自然会产生欢乐,违背孝道必然会遭受刑罚。曾子说:”孝道,树立起来可以充塞天地,扩大开来可以溢满天下,传播到后世也将永远存在。推广到东海是正确的,推广到西海是正确的,推广到南海是正确的,推广到北海是正确的。诗经上说:*从西面到东面,从南面到北面,没有人不遵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材料二:古代记载说:”舜面对父亲瞽嗖的朝见,表现出局促不安的样子。孔子说:”在那种时候,真危险啊,天下危险之极!对于道德高尚的人来说,父亲的确不能再把舜当儿子看待,而君主诚然不该再把瞽嗖当臣子看待
10、。我认为:“孔子本就不懂什么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之道。照他的说法来看,难道道德高尚的人,在朝廷就不能做君主的臣子,到家来就不能做父亲的儿子吗?做父亲的希望有贤明的儿子的原因,是家人贫穷时他能使家人富足,父亲痛苦时他能使父亲高兴;做君主的之所以希望有贤能的臣下,是因为国家混乱时他能够加以治理,君主卑下时他能够加以尊常。现在,有了贤子却不管父亲,那么父亲居家是痛苦的;有了贤臣却不管君主,那么君主的权位是危险的。既然如此,那么父亲有贤子、君主有贤臣倒恰好成为祸害罢了,哪里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所谓忠臣,应该不使君主处于危境;所谓孝子,应该不违背父母。现在,舜靠着贤能夺取了君主的国家,而商汤、周武靠着道义放逐、杀害了他们各自的君主,他们都是依靠贤能来危害君主的人,但天下人却认为他们贤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