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电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火电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分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火电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分析一、火电行业发展现状相较其他能源发电,我国火力发电技术起步较早,火电占领电力的大部分市场,行业发展处于成熟阶段。近年来,火力发电量保持稳定增长,受环保、电源结构改革等政策影响,火力发电量市场占有比重呈逐年小幅下降态势,但同时受能源结构、历史电力装机布局等因素影响,国内电源结构仍将长期以火电为主。火电行业未来只有不断提高火力发电技术,才能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火电行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正当时,未来,实现高效、清洁、绿色生产方式是行业发展主要目标。2019年中国火力发电量达51654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总量的72.32%,其中煤电发电量4.5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
2、7%)。受疫情因素影响,2020年1-3月全社会用电量呈现同比下滑态势,其中二产及三产用电同比分别下滑8.8%、8.3%,一季度发电量不可避免地出现同比下滑。据统计,1-3月份全国火力发电量达11746亿千瓦时,与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8.2%,伴随着后续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用电量有所复苏,火电经营边际向好。2019年全国火力发电量前十大省市依次为山东、内蒙古、江苏、广东、山西、新疆、河北、安徽、河南和浙江,其中山东、江苏、广东、河北、河南、浙江等省份2019年火力发电量实现负增长,从全国来看,2019年山东省火力发电量达5169亿千瓦时,排名第一。近年来,我国高效、清洁、低碳火电技术不断创新
3、,相关技术研究和实际运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优化我国火电结构和技术升级作出了贡献。整体来看,火电在当前和今后仍然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这些都是其他非化石能源在相当长时期内无法替代的,面对如今日益严格的绿色发展要求,火力发电行业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绿色管理水平,增强行业绿色竞争力。二、行业供需分析(一)上游供给情况分析1、全国火电装机情况1882年上海电气公司的成立,拉开了国内电力行业发展的序幕,经过一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已稳居世界第一,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201066万千瓦,同比2018年增长了5.8%。从各能源装机结构来看,火电仍然是我国最主要
4、的电力能源,2019年约占国内电力装机容量的59.22%,近年来随着煤电去产能成效初显,我国火电装机量增速放缓,2019年中国火电装机容量为119055万千瓦(包含煤电1045GW、燃气90GW),同比2018年增长4.1%。总体看,在火电装机建设方面,近年来火电装机容量持续增长,随着之前年度火电投资项目的陆续投产,短期内火电装机容量将继续保持增长,但受国家煤电停、缓建政策影响,火力发电装机容量增速将得到明显遏制。此外,近年来受环保、电源结构改革等政策影响,国内非化石能源装机快速增长,火电装机容量占电力装机容量的比重呈逐年小幅下降态势,且该趋势未来将长期保持,但同时受能源结构、历史电力装机布局
5、等因素影响,国内电源结构仍将长期以火电为主。2、发电效率情况目前,我国电力工业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新的问题与困难将迎面而来,我国火电装机产能呈现局部过剩、利用小时逐年下降的新常态,2019年中国火电平均利用小时数为4293小时,同比2018年减少68小时。3、火电建设投资情况随着清洁能源的悄然崛起,抢占部分火电市场,近年来我国火电建设投资呈现持续减少态势,2019年我国火电电源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为630亿元,同比2018年下降20%。4、行业供给展望结合“十三五规划”、在建火电电厂的投产计划及淘汰落后产能2019年煤电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要点、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9年
6、煤电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的通知等相关政策,未来火电新增装机规模有限,预计2020年新增装机规模将基本与2019年持平,约35004000万千瓦,累计装机规模增速约2.003.50%。到2020年煤电装机控制在11亿千瓦左右,气电装机为1.10亿千瓦。发电量及发电效率方面,根据上文火电行业需求与火电装机增速分析,以及火电新增装机规模和火电发电量等测算,预计2020年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将小幅下降。(二)下游用电需求分析1、用电量保持稳定增长2019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7.23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5%。全国人均用电量5161千瓦时,人均生活用电量732千瓦时。2、用电结构:第二产业占比大,
7、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用电贡献率超50%(1)第一产业用电量平稳增长2019年,第一产业用电量78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5%。其中,渔业、畜牧业用电量分别增长8.2%和5.0%。第一产业用电量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1.1%,拉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长0.05个百分点。(2)第二产业及其制造业用电量保持中低速增长2019年,第二产业用电量4.94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1%。第二产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68.3%,比上年降低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用电量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47.9%,拉动2.1个百分点。制造业用电量比上年增长2.9%,其中,四大高载能行业用电量比上年增长2.0
8、%,其中建材行业用电量增速为5.3%,黑色行业用电量增速为4.5%,化工行业用电量与上年持平,有色行业用电量增速为-0.5%;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比上年增长4.2%;消费品制造业用电量比上年增长2.2%;其他制造业注解4用电量比上年增长6.3%。(3)第三产业用电量保持较快增长2019年,第三产业用电量1.19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5%。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增长16.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用电量增速均在10%以上。(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中速增长2019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02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7%。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乡村居
9、民用电量分别比上年增长5.5%和5.9%。(5)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超过50%2019年,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分别拉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5和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3.1%和17.9%,两者合计达到51.0%,其中第三产业贡献率比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3、西部地区用电量增速领先2019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全社会用电量分别比上年增长3.6%、4.5%、6.2%、3.7%,占全国比重分别为47.2%、18.7%、28.3%、5.8%,全国共有28个省份用电量实现正增长。4、行业需求展望按照
10、“十三五”发展规划,预计2020年全社会用电需求增长4%-5%,2020年火电总体需求量依旧上涨,但增速预计有所收窄。分项消费来看,第二产业方面,预计2020年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速将有所放缓,消费占比将继续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方面,受云储存、5G等信息技术行业快速发展,用电电耗较高影响,近年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速贡献率显著增长,但受宏观经济增速下行及疫情的影响,预计2020年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速将出现下滑,但对用电需求增长贡献度依旧较大。城乡居民生活用电方面,随着国家城镇化率和居民生活电气化水平持续提高、农网改造和居民煤改电的推进,预计2020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仍能维持一定增长。综合2020年第二产业
11、、第三产业及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增速及占比变化趋势,考虑宏观经济增速下行等影响,预计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将有所放缓。三、行业发展趋势判断作为煤炭资源大国,我国将长期以火力发电为主,但受到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非化石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火力发电装机容量市场占比将逐渐有所下滑。未来一段时间,为了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发电效率、做到清洁发电,中国的火力发电也将逐步转型为高效、清洁、环保的发电方式。并且将强化管理制度,建立梯形制度,因地制宜发展,取得行业结构优化。(一)火电装机容量将持续增长,国内电源结构仍将长期以火电为主我国电源结构以火力发电为主,其中燃煤发电在火力发电中占据主导地位。2019年
12、,我国火电发电量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达88%;燃煤发电量在火电发电量中的占比达62%,燃气发电、燃油发电量占比小。在火电装机建设方面,近年来火电装机容量持续增长,随着之前年度火电投资项目的陆续投产,短期内火电装机容量将继续保持增长,但受国家煤电停、缓建政策影响,火力发电装机容量增速将得到明显遏制。此外,近年来受环保、电源结构改革等政策影响,国内非化石能源装机快速增长,火电装机容量占电力装机容量的比重呈逐年小幅下降态势,且该趋势未来将长期保持,但同时受能源结构、历史电力装机布局等因素影响,国内电源结构仍将长期以火电为主。(二)清洁高效的火力发电技术不断发展根据当前我国的能源分布、能源消耗、环境污染
13、的情况,既然火力发电的供应将长期作为生产生活的主要供应源,那么在这一长期趋势和大背景下,积极的探索清洁高效的火力发电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常见的新型火力发电技术,包含了煤炭加工、煤炭转化、烟气净化以及燃料电池四种,尤其是燃料电池和烟气净化,对此,行业内学者和电厂工程师将继续不断钻研,探索清洁高效的火力发电方式。(三)管理制度将不断强化科学发展观、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火力发电,这些都不只是技术部门和环保部门的问题,火力发电的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需要技术人员的刻苦钻研,更需要在管理制度上改革创新。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社会用电量需求大,电厂分布广。如果同时研究、同时转型,在技术上和财政上,都得不到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应该在制度上加强梯度建设,优先在发达地区,技术成熟的地区做试点,然后逐级更新。对于电厂的发展,也不能搞一刀切,要切合当地的资源以及需求,真正做到因地制宜。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