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X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7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XXXX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目 录1 项目提要- 1 -1.1 项目背景及依据- 1 -1.2 重点县经济社会简况及灌区基本现状- 2 -1.3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6 -1.4 项目建设标准及总体布局- 9 -1.5 主要建设内容及工程量- 12 -1.6 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13 -1.7 主要效益和经济评价- 13 -1.8 项目建设管理及建后运行管护- 13 -2 重点县经济社会简况及灌区基本现状- 14 -2.1 自然状况- 14 -2.2 经济社会状况- 20 -2.3 灌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状况- 21 -3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主要问题
2、及项目建设必要性- 24 -3.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灌区中的地位和作用- 24 -3.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25 -3.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6 -4 项目建设标准及总体布局- 28 -4.1 建设标准- 28 -4.2 项目总体布局- 28 -5 主要建设内容及典型设计- 36 -5.1 工程建设内容及典型设计- 36 -5.2 主要工程量- 51 -5.3 主要材料、设备的数量- 51 -6 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52 -6.1 投资概算依据及有关规定- 52 -6.2 投资概算- 53 -6.3 年度实施计划- 53 -6.4 资金筹措方案- 55 -6.5 建设资
3、金管理- 56 -7 主要效益评价- 56 -7.1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 56 -7.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 60 -7.3 生态环境效益方面- 60 -7.4 社会效益方面- 61 -8 项目建设管理及施工组织- 61 -8.1 项目建设管理- 61 -8.2 项目施工组织- 62 -9 项目建后运行管护- 67 -9.1 项目运行管理机构和人员- 67 -9.2 项目运行管理制度- 68 -9.3 工程设施管护及经费来源- 68 -10 附表- 70 -11 附图- 70 -1 项目提要1.1 项目背景及依据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
4、长的决策部署,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从200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批县市区,实行重点扶持政策,通过集中资金投入,全面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灌南县为农业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全县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保障。针对该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基础差、建筑物工程配套率低,加之现有工程经多年运行,普遍存在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2009年通过全省竞争立项,灌南县被确定为全省19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之一。2009年重点县项目目前已通过竣工审计,准备申请竣工验收,在项目实施工程中省、市领导多
5、次来检查、指导工作,得到了他们的高度赞扬。为了进一步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转变,由面上建设向重点建设转变、由单项突破向整体推进转变,彻底改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保障灌南县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根据苏财农2010194号关于下达2010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控制指标的通知,灌南县组织编制了灌南县2010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方案,受灌南县水利局委托,本公司组织编制了灌南县2010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方案。编制依据:江苏省2010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指南
6、、连云港市灌南县十二五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灌南县盐西圩区治理规划、灌南县农村小型泵站更新改造规划、灌南县农业节水灌溉规划、灌南县2010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方案、灌南县统计年鉴(2008)。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2004)、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泵站技术改造规范(SL2542000)、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计算规范(SL2782002)、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建筑桩基技术
7、规范(JGJ9494)。1.2 重点县经济社会简况及灌区基本现状1.2.1 自然条件1.2.1.1 概况灌南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全境地跨北纬33573427,东经1190711948。东临黄海,西接沭阳,南与涟水、响水县毗连,北隔新沂河与灌云相望。全县地貌似一把金钥匙,钥匙头在东,钥匙把在西。境域东西狭长,东西长约71公里,南北最宽处约30公里。全县总面积10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8.67万亩,水域占25.6%,陆地约占74.4%。1.2.1.2 气候、气象全县地处暧温带南缘,是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区,东滨黄海,属暖湿季风气候。一年中四季分明,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升温缓慢,冷空气活
8、动频繁,秋季天气晴朗,日照充足,常受低温和台风影响,降温比较快,冬季少雨有雪。多年平均气温13.8,一年中0以上的积温5070.30,无霜期227天。年均日照2435小时,属高光照区。全县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957.9mm,年最大降雨量1377mm(2000年),60%以上集中在69月份,冬春少雨。最大月均降雨量为7月份240mm,最小月均降雨量为12月份15.1mm。历年日最大降雨量为492.4mm(2000年8月31日)。全县多年平均蒸发量1587mm,干旱指数为1.6。灌南县是冰雹多发地区,19592008年共出现冰雹48次,平均每年1次,最多的是1969年达7次。1.2.1.3 地
9、形、土壤全县境内地势平坦,由西向东倾斜,地面高程最高约5.9m,最低约1.6m,属平原缓坡地带,平均地面坡降为1/150001/20000。全县境内土壤有潮土和盐土两个土类,5个土属,16个土种,20个变种。黄潮土占耕地的61.1%,分布在盐西地区、义泽河地区和盐东地区北部。土壤质地粘重,保水、保肥性能好,潜在肥力较高。盐碱性潮土占耕地的14.1%,分布在盐东地区南部和盐西地区新安镇南部。土壤含盐量0.1%0.2%,粘粒含量低,结构性差,板结,通透性不良,保肥、保水性弱,肥力水平低。脱盐土占耕地的24.8%,分布在灌北地区。土壤质地多为粘性,含盐量低于0.1%,但未彻底摆脱盐分的潜在威胁,土壤
10、保水、保肥性能好,养分含量为全县最高。1.2.2 社会经济状况2008年底全县总人口75.28万人,辖14个乡镇237个村民委员会。灌南县是农业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属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农作物以三麦、水稻、玉米为主。地区生产总值79.25亿元,粮食总产量59.49万吨,三麦播种面积65.12万亩,单产388公斤;水稻面积46万亩,单产590公斤;玉米面积6.24万亩,单产420公斤;棉花面积0.36万亩,单产83公斤。财政收入19.57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804元。灌南县农业历史上为单一的旱谷,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山芋、大豆为主,实行两年三熟制。建县后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完善,灌排
11、水条件得以改善。六十年代种植水稻成功,随着水稻面积的扩大,两年三熟制逐步向一年两熟制过渡。七十年代全面实行旱田改水田,春播改夏播,单作改套作、间作、混作,晚播改早播,除新沂河滩地和棉花地外,大多数实行一年两熟制。主要作物有小麦、水稻、棉花、玉米、大豆、山芋和油菜等。一年两熟制主要布局是:小麦水稻、油菜水稻、小麦玉米、小麦大豆等。随着农业产业结构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大田蔬菜、瓜果、浅水藕、淮山药、食用菌、林木等经济植物种植面积日益扩大。1.2.3 灌区基本现状全县共有涟中、灌北、淮涟、柴沂、柴塘、沂南6个重点中型灌区和涟西1个小型提水灌区,这些灌区大多为上游大型自流灌区的尾部,后因上游自流水断绝,
12、由自流灌区逐渐改造而成的提水灌区,当时受人力、财力限制,灌区改造很不彻底,灌区遗留问题很多。除涟中灌区于20072008两年度进行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与更新改造,工程整体运行良好外,其余6个灌区骨干水利工程标准低、损坏严重,绝大多数急需更新改造,这些骨干工程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全县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长期超负荷运行,加之投入不足,维修养护和更新改造不及时,骨干工程老化严重,泵站设备老化,装置效率低下,灌溉水利用率降低等现象日益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县各行各业对水利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状灌排能力不足、水资源利用率低与节水改造、水资源优化之间的矛盾日
13、益突出,灌区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骨干工程原设计标准低,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灌区骨干建筑物工程大部分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原设计标准偏低。结构尺寸小,经多年运行,又缺乏必要维护经费,工程老化,带病运行。涵闸工程:砼构件碳化严重,砼剥落、露筋、开裂,护坡坍塌,翼墙倾斜,启闭机老化,启闭失灵,有些涵闸护坡太短,交通桥等级低、岸乙墙断面小,构件强度不足,普遍存在安全隐患;泵站工程,电灌站机电设备陈旧,机泵效率低下,有些泵型已经淘汰,无设备更换,站房简陋、破旧,形象极差。落后的水利基础设施不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要,成为灌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建筑物工程不配套。田间工程配套率较低,乱开口门、以坝代桥现
14、象较多,引排水不畅,工程整体效益低。渠道断面大,水资源浪费严重。灌区由自流灌溉逐步演变为提水灌溉,原自流灌溉的土渠道断面大,虽经多次改造,但由于渠系配套建筑物资金所限,未能改造到位,一般支渠口宽都达15m左右,干渠口宽达1520m,深度3.03.5m。加之线路长、渠道渗漏、跑水严重,灌溉速度慢,持续时间长,灌溉水利用系数低,仅达0.53,水资源浪费严重。水利工程体系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全县工农业生产、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但由于该县经济基础较差,水利的投入相对不足,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整体上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仍不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1.3 小型农田水
15、利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3.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灌区中的地位与作用灌南县位于淮、沂、沭、泗下游,素有“洪水走廊”之称,加之受潮汐、台风、客水等影响,极易发生洪、涝、旱、风等自然灾害。解放前,水系紊乱,洪水肆虐,大水漫溢,自然灾害频繁。 “夏季一片水汪汪,冬春一片白茫茫(冒盐碱)”的灌南民谣就是洪、涝灾害的真实写照。大旱年份,田地龟裂,河塘干枯,人畜饮水困难,灌北地区曾发生用一个鸡蛋换一瓢淡水事情。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县广大干群长期坚持不懈地大搞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挖沟修渠,修筑圩堤、建闸建站,调引江淮水,排除涝水,抵挡客水,水利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初步建成了防洪、挡潮、排涝、降渍、灌溉水利工程体系,有效地抵御了水旱灾害的侵袭。依靠水利工程体系,战胜了1974年型大涝、1978年型大旱、1981年型大潮、1983年和2000年大涝。解放前那种洪水漫流,海潮溢境,排水无出路,灌溉无水源,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灌南县是农业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