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学习是预设和生成相辅相成的。预设完成不了,就是学习目标没实现,学习任务未完成。有时为了有效落实预设,就不得不忽视了生成,尤其是面对课堂上出人意料的各种生成,也总是感觉自己的引导、点评跟不上。请问老师们怎样处理预设之处的课堂生成?让“预设”和“生成”美丽邂逅,促成精彩课堂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然而,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当课堂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可以而且应当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
2、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那么,如何处理新课标视野下的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呢?作为一名长期在农村工作的一线教师,我粗略地谈谈我的看法。第一,预设是生成的必要一一为了动态的生成,我们需要精心地预设。对一堂好课来说,成功的因素不仅是生成,还有教学的提前设计。课堂教学有其特殊性,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探究与生成则失去了坚实的基础,更谈不上发展。可见,没有预设的生成是无源之水,为了动态的生成,我们需要精心的预设。那怎样才是好的课前预设呢?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
3、,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要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再次要研究儿童心理和学习心理。教师要全面了解儿童年龄阶段特征和班级学生心理状况,深刻地认识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这三点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调控生成的基础。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
4、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否则,所谓的个性解读和生成就会失去根基和方向,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诸多生成误区都是源于对文本的忽视和误读。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的预设。预设是对生成的丰富、拓展、延伸、超越,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教师有备而来,顺势而导,才能有真正的“生成”。这种“预设”越充分,生成就越有可能,越有效果。第二,生成是预设的指导一一为了更好的生成,需要理智地处理预设。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而
5、动态生成具有复杂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这就需要以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来指导我们理智地处理预设。教学不应该是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持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它应该基于预设,而又要突破预设的樊笼,不拘泥于预设。如果教师一味执行原有的预设,虽然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活力的生成。此时教师应该随机应变,及时改变预设,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毕竟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是复杂多变的,教师只有具备选择性、创造性地处理预设的素质和胆色,才能使课堂教学更精彩地生成。综上所述,我们需要预设,也需要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留有空间,这样一种教学才是正
6、确处理预设和生成关系的教学。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是我们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收获许多不曾预想的精彩。应用生成性资源,挖掘学科育人价值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有指向的活动,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的合理预设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活动的目的是实现学科育人价值,一方面要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另一方面要让其经历实践、行动、体验、感悟的过程。教学活动是灵活多样的,并且受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很多教学细节很难100%地被“课前预设北所以,“预设”和“生成”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亦此亦彼的关系,高质量教学活动是“预设”与“生成”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要善于挖掘和应用“生
7、成”。第一,“破”教为中心的课堂效率观,“立”学为中心的课堂效率观。教为中心的课堂效率观,将老师教学任务理解为“预设”的知识目标,教学内容的完成常表现为:“知识点讲全”“典型例题讲完”“课堂练习做完”等。教师的课堂角色,更多的是讲授者和督促者。学为中心的课堂效率观,将课堂教学空间看作师生思维碰撞的空间,将课堂教学目标理解为:学生学习到什么知识,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体验,是否推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课堂是学生成长的空间,基于学生的经验、实践、体验来设计教学,才能让学生经历质疑、判断、比较、认知的过程,所以老师教学要关注并善于应用“生成二第二,主动挖掘和应用课堂生成。一是课前预设要善于留白。所谓“留
8、白”,就是教学设计中,围绕“关键问题”或“关键任务”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参与真实的解决问题过程,留出学生知识形成、实践操作、讨论质疑的时间。比如:数学课堂中,通过自主-合作的过程去找寻正确结论,并通过比较不同的方法,发现学生对问题的解法以及知识归纳的过程。二是要区别“有效生成”与“无关生成”。要抓与课堂教学目标关联度高的“有效生成”,大胆抛弃与本节课主题目标无紧密联系的“无关生成”。“有效生成”常表现为多数同学的共性问题、典型的错例、新颖的理解(观点、解决问题方法)、对原有错误理解的澄清。“无关生成”主要表现为“个别生成”,即仅仅是个别学生的问题,建议单独进行指导。与本课关
9、联度不高的问题或难点,要主动剔除。三是善于应用“生成”资源。“生成”是为学习服务,要让学生经历质疑、争辩、发表观点、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过程,并将新认识转化到新情景中应用。比如:理化生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实验的过程是一种有效的“生成性资源”,通过录制视频,全班观察、找出问题、分析错因、改正实施,以强化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形成实验描述的准确性,认识实验原理的深刻性。“预设”积聚“生成”的别样光彩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阵地,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对预设和生成的把握。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要如何处理教学预设和教学生成的关系呢?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
10、为有以下几点。第一,重视预设,备好备准教学目标。教学离不开预设,对预设的准确把握意味着备好了教学目标,这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做好教学预设,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备好教材。以小学语文为例,语文教学要从教材的宏观梳理到课文的单篇解读,最后到每一课“语用点”的训练和落实,从教材的文本出发判断学生的预设。二是用好教参。教参是我们进行教学预设的有效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确定学生教学预设的可能情况。三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课堂预设的有效途径,青年教师要善于学习,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通过老教师的指导、团体的共同研究,青年教师可以更好地检查自己的课堂目标是否偏离,从而确定
11、预设的准确性。第二,重视生成,尊重学生成长节奏。一是了解学情。课堂教学生成不是毫无规律可循的,对于不同年段、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把握学生的总体规律,思考学生可能的成长点,帮助我们实现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在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还要尊重不同学生的学情,即使同样的教学内容,面对不同班级都会有不一样的学生生成。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教学中成长。二是及时把握。真正充分准备的预设应该是让学生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实现“跳一跳够得着”的生长。青年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学生的视角,发现课堂内容的生成点,进而改进教学设计形成闭环。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意
12、识地暂时放下预设,以学生的视角展开,记录精彩的生成,并写在课后反思中,去提升生成的能力。第三,厚积薄发,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堂课的教学绝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课堂的既定目标,而是为了让教学内容真实落地,实现学生能力的成长。所以,学生的生成分外珍贵,我们只有不断地积累教学能力,在备课上、在学生上下功夫,把预设工作做实做细,把学生工作做详做好,才能在日积月累中实现自我教学能力的进步,最终在学生的精彩生成中,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有“底子”,才有真生成恰当地处理生成与预设,是打造生本课堂、动态课堂的关键,是教学智慧的体现。很多教师不能机智地处理课堂生成,原因有三。一是教师自身没有吃透教材,在备课时完全按照教参设
13、计课堂学习任务,不能进行弹性预设,导致课堂预设不完善。二是没有提前备好课堂“留白”的内容,留给学生弹性思考的空间不够。三是语文教师自身阅读量不够,没有大量的阅读作为知识储备,在遇到课堂上学生认知冲突的时候不能进行灵活处理。所以,真正的生成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从三个方面抓住时机进行恰当引导。第一,教师要吃透教材,完善预设。比如在老王一课中,对“你还有钱吗”一句设计重读,意在让学生体会钱在老王心中的地位。然而在上课时,学生的解读却和课前预设不同:学生认为那个年代物资匮乏,重读“钱”也无可厚非。学生这一生成发现是完全正确的,作为教师,我们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这也提醒我们,像上述这种问题,在备课
14、时要是多备几种方案,课上的这种“小尴尬”也就迎刃而解了。第二,要提前预设学生的想法,主动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比如在学习黄鹤楼一诗时,按照传统讲法,第一个“空”字重在写景,第二个“空”字重在抒情,可是课堂讲解中第一个“空”字也有情感蕴含其中,如果完全按照预设来,就有失妥当。由此,我趁机放飞学生,让学生回忆所有学过的有关“空”的诗词,如“空山人语响”“夜静春山空”等,然后趁机补充“雪上空留马行处”;课下我让学生去做一个诗歌“炼字”专题探究,分析“空”在古代诗词中的不同意义。这种发散性思维训练,既夯实了预设,又丰富了生成,学生学得津津有味。第三,对有价值的问题要加以巧妙引导,生成课堂亮点。比如在湖心亭看雪一课中,文中有“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学生发现与作者一同去的还有“舟子”。如何解读“独”成为学习的难点:“舟子”不是人吗?传统解释是作者和舟子社会地位不同,因此不能与作者同等看待。于是,我根据自己的备课所得,引导学生学习文学作品一定要知人论世,认识到张岱是有闲情雅致的“看”雪人,而舟子只是奔波劳碌的谋生者,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张岱的遗世独立。由此,难点成为亮点,考验的是教师的阅读“底子”。总体来说,要想打造一堂以生为本的动态课堂,就要教师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切忌在信息茧房中固步自封。大量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以不变应万变,遇到突发问题有“底子”,才能拿出真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