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教学设计(八年级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三章教学设计(八年级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孟子三章教学设计(八年级上)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2 .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过程与方法1 .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2 .通过点拨和合作探究,理解孟子的理想,培养忧患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及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孟子散文的特点。难点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教学方法:
2、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第1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进步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课题)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 .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刍向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
3、对暴政害民。2 .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米粟(Sii)亲戚畔之(p&n)域民(yU)3 .重点实词。【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军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坚利】坚固锋利。【米粟】指粮食。4 .通假字。亲戚畔之(同“叛”,背叛)5 .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使定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2 .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3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三、合作探究
4、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层探究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交流点拨】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结果是“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步骤四质疑问难深层探究1 .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交流点拨】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天时、地利
5、、人和;最重要的是人和。2 .为了引证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交流点拨】例一:环而攻之不胜突出地利的重要性(从进攻一方而言);例二:城高兵利粮足不守突出人和的重要性(从防守一方而言)。3 .文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运用什么句式?将“得道者与失道者作比较有什么效果?【交流点拨】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 .总结课文课文从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
6、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以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2 .拓展延伸积累孟子名言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第2课时富贵不能淫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称为“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 .读准字音,记准字形。公孙衍(yan)丈夫之冠(guAn)女家(巾)富贵不能淫(yin)2
7、 .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命】教导、训诲。【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夫子】文中指丈夫。【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由】遵循。【淫】惑乱,迷惑。【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3 .一词多义戒戒之日(告诫)必敬必戒(谨慎)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能够)得志,与民由之(实现)4 .古今异义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命运)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面)5 .词类活用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6 .通假字女家(同“汝”,你)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8、2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交流点拨】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5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交流点拨】(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6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交流点拨】金钱地位不能使我迷惑,贫苦穷困不能使我改变志向,权势武力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作大丈夫!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层探究1 .熟读课文
9、,思考: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交流点拨】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谈不上是大丈夫。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2 .再读课文,进一步思考:怎样做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丈夫呢?【交流点拨】“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这样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 .课堂小结: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
10、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直到今天,当我们再读课文时,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但在灿若星河的古代文化中,也隐藏着某些封建思想的糟粕,比如妻妾制度,三从四德等,所以我们要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 .拓展延伸: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光辉形象,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举例说明。【交流点拨】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第3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大家听过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吗?(请同学起来讲)
11、为什么青蛙在开水里逃生,在温水中却死亡了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中寻求答案吧!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 .读准字音,记准字形。舜(sh(m)孙叔敖(0)吠亩(qu5n)博说(yuB)胶鬲(g6)拂士(b1)2 .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发】兴起,指被任用。【吠亩】田地。【土】狱官。【市】集市。【入】指在国内。【出】指在国外。【敌】匹敌、相当。【空乏】财资缺乏。【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乱,扰乱。【恒过】常常犯错误。【而后作】奋起。文中指有所作为。【而后喻】了解、明白。3 .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同增”)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法家拂士(同弼
12、,辅佐)4 .一词多义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法家拂士(同“弼,辅佐)于舜发于吠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死于安乐(在)发舜发于吠亩之中(兴起,文中指被任用)发于声(显露、流露)5 .词类活用苦其心志(使动用法,使痛苦)劳其筋骨(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饥饿)空乏其身(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所以动心忍性(动:使动用法,使惊动;忍:使动用法,使坚忍)人恒过(名词作动词,犯错误,犯过失)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2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3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4 .学生结合
13、注释,疏通文意,教师适时点拨。5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交流点拨】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难而终于身负“大任”的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归纳出论点。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文本精读深层探究1 .课文第1段开头列
14、举六个历代名臣成才的故事,共同点是什么?【交流点拨】他们都是经历了一段艰难困顿的生活之后才发愤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他们都经历过艰苦的磨炼,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2 .课文第1段哪些句子讲述的是一般人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交流点拨】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诉我们“逆境出人才”的道理。3 .课文第2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说理的?【交流点拨】第2段先提出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
15、仿,最后推出论点。4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作具体分析。【交流点拨】排比和对比。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例如:第1段中的排比和最后一段中的对比。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 .课堂小结:本文通过陈述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证明了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的道理,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进而获得成功。2 .拓展延伸:以“我心目中的孟子”为话题,来探究一下孟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交流点拨】孟子是一个讲大义、有气节的人,他坚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原则,从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表明了他的处世态度。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