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韩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韩愈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师说韩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讲解,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2、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进一步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重、难点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熟读背诵课文。2、学习本文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通过学习荀子的劝学,明确了学习的作用、意义和方法态度。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提升。现代社会人们学习的途径
2、很多,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还是从师学习呢?【活动设计一】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一一论语述而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一一荀子性恶务学不如务求师。西汉扬雄法言学行人不可以不就师矣。一一东汉王符潜夫论赞学教师小结: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告诉我们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尊师重道、崇智尚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是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社会上许多人耻学于师,针对这种不良社会现象,有一个人大声疾呼“古之学者必有师”,写文章批判这种不良风气,这个人就是韩愈,这篇文章就是师说。(板书师说和韩愈)二、解题“说”是一种文学
3、体裁,属于议论文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同学们以前学过的捕蛇者说爱莲说马说都属于这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这类文体都可理解为“解说的道理”。“师说”的意思就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三、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后人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一直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
4、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 “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苏轼称赞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2、背景介绍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辙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5、,如是者数矣J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教师补充)我国古代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合法地垄断做官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大了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
6、”,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四、检查预习作业,积累基础知识师问1:劝学教给我们善于积累、坚持、专心的学习方法,学习文言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是最重要学习方法课自己整理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0下面,请四个同学把预习文言句式写在黑板上:师问2:讲台上的四个同学书写的时候,其他同学也不要没事儿干啊,咱们来一起朗读一下课文,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朗读情况好不好?读的时候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1、读准字音:注意生僻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古音字的读音。2、读准节奏:要读清节奏关键得翻译好文句,只有明白了语句的
7、含义才能划分好节奏,因为节奏是以意义为单位来划分的。3、读出语气: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文章中的感叹句和问句的语气读出来。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因果连词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今义:因果连词小学而大遗古义:在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是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词类活用: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8、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作动词,低下君子不齿“齿”名词用作动词,以为耻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第一个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文言句式: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倒装句(1)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句)(2)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句)(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问3:看来同学们预习作业完成的非常好啊,真棒!要坚持啊!这篇文章我们除了积累这些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还要积累虚词“之”和“其”的用法,请同学们看大屏幕(P其展示如下
9、内容)之:古之学者之,助词,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指示代词,这些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句读之不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作师说以贻之之,代词,代指李蟠其:其为惑也其,代词,它们,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称代词,代指君子其可怪也欤其,副词,表推测,大概于其身也其,人称代词,可译为他(这部分内容课下注释和资料书上有的没有准确答案,所以提醒同学们做好笔记,进行整理归纳)五、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使用直接翻译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语句通畅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
10、答疑难问题的。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也难啊!4、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5、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六、再读课文,读准句读,读准字音七、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背诵本节课积累的文言字词,下节课检测。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上节课我们已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掌握了文中字词句的含义。今
11、天,我先来检查一下大家掌握的情况。请大家拿出本节课的学案,开始做题。(三分钟做完上交)学案内容:1、指出下列句子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1)吾从而师之(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3)而耻学于师(4)孔子师知子2、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语。(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吾从而师之(4)小学而大遗(5)师不必贤于弟子3、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师不必贤于弟子(3)学于余(4)耻学于师(5)不拘于时(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补写出空缺部分。(1)师者,。(2)是故, , ,师之所存也。(3)孔子日:“三人行,。”
12、是故,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二、研习课文,梳理思路1、自读课文找出韩愈写作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什么呢?请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明确:“作师说以贻之”“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学于余”。2、提问:为什么李蟠能做到以上两条,就值得韩愈为他写这篇文章?结合背景与原文去分析。明确:先说“不拘于时二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可做官,因此都耻学于师。而李蟠能不受时俗限制,不管对方身份如何,甘愿从师学习,这正是作者在首段提出的“师道”的体现,也正是作者赞许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的“师道”精神。再说“好古文”。这里的“古文”跟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中的“古文”内涵是
13、一致的,指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其实就是在传承儒道,弘扬儒家思想,当然就更值得称赞了。由此看来,李蟠是韩愈古文运动思想的忠实践行者,所以韩愈才“作师说以贻之。也就是说作者写这篇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 土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3、提问:当时的社会上从师的风气怎么样呢?文章中有介绍吗?作者都提到了哪些人的从师的观点态度呢?作者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呢?请同学们分小组完成本课的学案!总结:师说第二段重点批判了 “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作者主要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这样层层对比,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深刻揭露
14、了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陋习,并具有强烈的说服力。(PPT展示如下内容)“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得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的结论,带有疑问语气,也就是说造成圣愚的原因是从师与否;“其子”与“其身”对比,得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结论,带有肯定语气,讽刺了土大夫在从师问题上学小遗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土大夫之”对比,得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结论,带有讽刺语气,讽刺了土大夫之流虚荣自误、迂腐可笑的思想行为。文章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为例,运用例证法,进一步阐释了师道、师生关系,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理论的正确一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人们眼中,孔子是圣人,圣人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必说了,虽用寥寥数语却把孔子的言行写得很具体,因而很有说服力。4、师问:从师既然这样重要,那么应该拜什么样的人为老师呢?老师的职责有什么呢?我们择师的标准有什么呢?从师的原则又是什么呢?()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择师的标准:生乎吾前,生乎吾后从师的原则: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PPT展示)5、师问:师说读起来似乎没有劝学那么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