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意境的阅读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古诗意境的阅读比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关于古诗意境的阅读比较:首先是意境。何为意境?如何创设意境?创设意境需要哪些手法?以上问题需要举例并注意穿插讲解。如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用粗线条勾画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景物,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同时通过依、流等几个动词使自然景物活了起来,赋予自然景物以活泼的生命和神态。依字且得很好,勾画出了落日近山的奇异风光。流字也用得很好,象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使读者看到了千里黄河归大海的壮丽景象,甚至使读者仿佛听到了滔滔黄河水的声响。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使人们想象中的山、河也染上了不同的颜色。诗的后两句,貌似说明一种哲理,实则显示出:如果要看到更广阔更奇丽的情景,那就得更上一
2、层楼。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后两句一点也不干枯,相反地与前面的景象衔接得很好,气脉一贯,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新颖而又完整的登楼远眺图。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也表现得很好,仅从登高望远的情景,就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情绪是积极向上的情绪。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其次是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他会使表达的情感变的委婉,含蓄,曲折。如阳光内风内黎明的音响象征光明,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第三是想象与错觉,如仿佛,以为。仿佛是一种想象,如果是真实的,写实的,反而令人难以置信,因为是仿
3、佛就把想象合情合理的表现出来了。以为是一种错觉,诗人有可能在瞬间会产生错觉,但是如果从科学的观点看,他马上会改正这种瞬间的错觉,而不必把它诉诸文字。但是因为是诗句,所以他不必改正,而且还有意的强调并固定成文字。而这里的文字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写出这种错觉,更显示他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最后是个别词语的运用,如、流,八、压,等都是精练与准确的高度结合,值得仔细品尝和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孟子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委而
4、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C、寡助之至,亲戚畔
5、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弃城C、委而去之而逃)来震慑天下)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B、文章采用了“总一一分一一总”的结构模式。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6、君子”。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1. C2.B3.B4.C5.D2005年芜湖市(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0、
7、解释下列加上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1)委去之委:(2)亲戚彪畔:2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B、必有/得天时/者矣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23、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答:24、文章的结论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凭道着坊狮质担梦僖桓稣皮隅睦杳印#?分)20、(D放弃。通“叛”,背叛。21、Co22、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2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24、举例恰当,表述要清楚。2006年四川省攀枝花市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0小题(6分,每小题2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
9、,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9、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
10、施行仁政的重要性。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第卷(非选择性试题IOO分)友情提示:1、字如人面,答第卷5至IO页时,请你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工整、清晰地写在试卷上。2、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三、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9分,每小题3分)1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文:1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
11、不战,战必胜矣。译文:1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文:二、选择题,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8A9D10C三、总分9分,每小题3分,关键词语译漏译错一处扣1分。11、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12、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13、(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2007年天津市(人教四年制)初中毕
12、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回答1822题。(15分)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孟子曰:“桀、纣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始也。”注释: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与:同“为”,替的意思。尔也:而已。(kung):原野。18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
13、具体含义。(4分)(1)寡助之至()(2)亲戚畔之()(3)所恶勿施尔也()(4)兽之走始()19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3分)句子:译:20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O(2分)21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O(2分)22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4分)答:三.(15分)18.(4分)(1)至:极点(2)畔:同叛背叛。(3)所恶:所厌恶的东西(事情)。(4)走:跑。
14、(每词1分)19.(3分)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句子1分,翻译2分)20.(2分)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拧也。(第二句和第三句,每句1分,只写第一句不给分)21.(2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失道者寡助”给1分)22.(4分)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每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1 .这首诗的最后一节赋予了“乡愁”特定而广阔深
15、刻的内容,选填恰当的一节是()A.而现在/乡愁是一泓蓝蓝的海水/我在这头/亲人在那B.而现在/乡愁是一杯清清的海水/我在这头/故乡是那头C.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D.而现在/乡愁是一道深深的海峡/我在这头/祖国在那头2 .对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本诗以纪实手法抒写了作者自己“少小离家”到“老大难归”的思乡情愫。8 .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C.诗歌的结构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的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D.诗歌有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有叠词、有变换的量词,加强了诗歌的音韵之美。参考答案:1. C2,A乡愁诗两首分析思考题1 .简要分析余光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