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内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高地.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00835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造国内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高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打造国内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高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打造国内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高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打造国内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高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打造国内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高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打造国内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高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造国内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高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打造国内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高地苏州市数字产业发展迅速,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基础设施、数据要素供给日益充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但仍面临一些问题:一是新兴产业产业链高端环节偏弱,产业核心竞争力仍需进一步提升。信息产业链体系仍存在短板,“硬的偏硬,软的偏软”,新兴产业产业链高端环节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缺乏国际性的行业巨头企业和跨界融合企业,产业集聚和创新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数字支撑体系前瞻性布局不足,数据要素价值有待进一步释放。水、电、气、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传感设备尚未整合,市政基础设施的智慧化改造和城市神经感知网络部署有待加强。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标准和采集、交换、发布体制机制有

2、待进一步完善,数据价值开发不足。三是融合型数字经济人才存在缺口,社会数字化发展意识仍有待加强。数字人才特别是跨界融合的高端人才供给缺口较大,智能制造、共享工厂、协同生产等新模式新业态竞相涌现,但传统重工业发展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较重。一、打造国内先进的数字基础设施高地不断夯实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以5G网络、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产业互联网等为抓手的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打造数字城市基础平台,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一)新型基础设施建

3、设5G及下一代互联网。加快5G网络发展,高水平、高质量、持续深入推进全市5G网络部署,加快5GSA (独立组网)核心网建设,加快工业制造、电力能源、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5G虚拟专网建设,打造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示范区。积极争取建设国家级的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进一步推进互联网骨干网的网间互联和数据网际交换,建设互联网时代信息高速公路“交通枢纽”。加快互联网应用IPv6(互联网协议第六版)升级,强化基于IPv6的特色应用创新,带动网络、终端协同发展。积极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广域量子保密干线网建设,促进量子通信技术向实体经济的试点应用。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体系。支持苏州企业参与国家低轨通信卫星、

4、地面信息港项目,建设卫星互联网地面设施,加快“互联网+航天+通信”融合创新,打造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拓展“卫星+”应用服务能力。促进各级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交换共享,形成空天地一体化数据中心,加强空天信息实时智能服务与本地化服务应用相结合,推进卫星导航、检测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广泛融合,形成苏州市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体系发展新格局。深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公共安全、国土测绘、环境保护、农林监管、气象服务、交通运输、减灾救灾和智慧城市等诸多领域的融合应用,推动北斗定位及导航实现市域信号全覆盖。加快建设智联苏州。高质量推进NB-IoT和5G、4G协同发展,加快推进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城市管

5、理、民生服务、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等领域,大力推进NB-IoT、eMTC等物联网技术商用部署和业务测试,推广感知设施部署,充分挖掘感知设施部署场景、应用模式和管理模式,重点推进智能抄表、智慧建筑、市政物联、交通运输、广域物联、工业物联等应用场景的感知设施部署,做好感知连接支持,提升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新型绿色数据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序发展规模适中、集约绿色的数据中心,打造具有苏州特色、服务本地、规模适度的算力服务。按照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要求,积极推动长三角地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吴江区)”建设,优化算力布局,形成一批“东数西算”典型示

6、范场景和应用。积极构建城市内的边缘算力供给体系,支撑边缘数据的计算、存储和转发,满足极低时延的新型业务应用需求。鼓励数据中心运营方加强内部能耗数据监测和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打造一批绿色数据中心先进典型,培育一批专业第三方绿色服务机构。全市新建新型数据中心平均电能利用效率降到L25以下,在长三角地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吴江区)”进一步降到1.25以下,绿色低碳等级达到4A级以上。(二)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级感知网络。加强“智慧城市”、城市大数据智能感知等基础平台建设,加快建设苏州市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推动“1+10”市区两级市政公用、环卫、管理执法等业务技术、业

7、务和数据融合,构建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城市管理全业务链条。建立数字化的“大城管”运行体系,以大数据、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城市信息模型、数字李生等技术为基础,促进基于大数据智能感知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动市域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数字李生系统建设,形成“综合交通一张图”,加快实现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推进部署千万级规模的神经元感知网络,建设市级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和融合通信平台,推动感知设备统一接入、集中管理和感知数据共享利用,打造城市“触觉感知”能力。加快城乡网络一体化建设,推进县城智慧化改造,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促进市

8、政公共设施数字化升级,鼓励市场主体深度参与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建成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系统和基础设施管养模型,形成智能化基础设施安全泛在高效的良好格局。推动无人仓储建设,打造无人配送快递网络。引导建设绿色智慧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加快建设京东长三角智能电商产业园等智慧物流园区。推进基于物联网、5G、大数据等ICT技术的排水智能化建设、精细化管理,逐步推进融合视频监控、智能感知前端等元素的智慧灯杆建设,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利用,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运行。车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规划和交通布局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依托园区、相城和常熟省级车联网先导区,

9、结合“三区一走廊”规划布局和“5G车联网城市级验证与应用”国家级项目,加快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由路侧感知、路侧通信、边缘计算等单元构成的智能道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国家级数字交通示范区和5G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城市,支持太湖生态岛打造成世界级自动驾驶生态示范岛。打造全国领先的车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重点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优势企业建设高水平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实施车联网关键技术创新领跑工程。围绕“三区核心+多区联动”的产业布局,构建“车-路-云”协同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争创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打造千亿规模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构建智能网联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集群。二、发

10、展基础“十三五”期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出台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苏州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2020年苏州市数字经济规模超过8000亿元lo其中,数字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数字化加速推进,两者作为数字经济增长主引擎的作用日益显著。1 .数字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信息通信产业稳中有进。深入落实“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工作,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2020年,苏州新增5G基站12039个,累计建成17500个,均位列全省第一。签约启动5G融合应用639个,涉及四大通用领域和九大重点行业,其中38个项目获评省级典型应用场景和优秀案例。互联网产

11、业深度发展。抢抓“互联网+ ”机遇,催生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引入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服务,实现产业提质增效。互联网普及率为78.7%,互联网用户达到2200万户,网民规模不断扩大。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苏州具有全球最完备、响应速度最快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是长三角地区最具活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2020年产值近1.07万亿元,占全国规模的9虬2020年苏州市集成电路产业整体销售收入达625. 7亿元,同比增长21. 3%。基本形成以“IC设计-晶圆制造-IC封装测试”为核心,设备、材料及服务产业为支撑的集成电路产业链。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稳步发展。抢抓基础软件、

12、工业软件、应用软件等产业链布局。2020年苏州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销售收入达1727. 3亿元,同比增长8. 8%,拥有国泰新点、同程艺龙等7家上市企业。其中工业软件销售收入达1324亿元,居全省第一、占全国7%。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以发展大数据产业为切入点,率先出台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十大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特色产业园,推动产业纵深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入库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企业906家。积极推进新技术新应用创新改革试点,苏州市成为央行数字人民币首批试点城市和重要试点地区之一,相城区成为江苏省首个区块链产业发展集聚区。2 .产业数字转型加速推进(1)工业数字化基础雄厚2020年

13、,苏州拥有35个工业大类,涉及167个工业中类、491个工业小类。2020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823.9亿元,比上年增长4. 0%,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5. 7%,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工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已累计完成贯标企业466家。紫光云引擎工业互联网平台被评为国家首批特定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国家十五大双跨平台中已有12家落户苏州。累计创建江苏省五星级上云企业49家、四星级上云企业517家、三星级上云企业1154家。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持续打响“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累计获得国家级智能制造综合新模式应用项目7

14、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6个。(2)农业数字化转型加速一是农业大数据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幅提升。构建“1+2+N”的电子政务架构体系,形成208项、3070个数据字段的农业大数据资源库。二是智慧农业应用示范不断推进。农业生产设施装备与信息技术加速融合,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明显,全市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70. 12%。累计创建省级数字农业新技术应用类(智能农业)基地16个,认定市级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型“智慧农业”示范基地34个。三是农村电商发展日益蓬勃。培育“阳澄湖”“浅水湾”“水八仙”等知名本土电商品牌,东山电商园、相城区渭塘珍珠电商产业园、阳澄湖电商产业园、吴江区横扇羊毛衫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均成为区域

15、性农村电商服务中心。累计建设1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3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7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27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3)服务业数字化动能释放一是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一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和体验经济企业,新增服务业创新型示范企业30家。二是电子商务普及工程加速推进。“十三五”期间,已形成1个电商销售超10亿元的大闸蟹产业和丝绸、珍珠、茶叶、休闲食品等4个超1亿元的特色产业。依托钢铁、化工、纺织等产业和商品交易市场优势,推动各类行业B2B平台快速发展。三是生活服务业水平不断提升。在国内率先打造数字化惠民服务平台“文化苏州云”,培育苏州网络文化“窗口品牌”,革新打造苏州网络文化“季季红”活动,创新推出“网链苏州”城市网络赋能计划。3 .数字治理体系逐步完善(1)政务大数据基础支撑保障有效强化政务外网互联网IPv6改造有效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动态更新机制不断健全。在省内率先建成运行苏州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形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枢纽。截至目前,平台共计开放资源438个,包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