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教育基础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教育基础理论.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附3: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考试大纲学院代码:02学院名称:教育学部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045101-教育管理加试科目名称:教育基础理论参考书目及考试大纲:一、主要参考书目孙俊三、雷小波主编:教育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教育基础理论考试目标:1、系统掌握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2、理解教学、德育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3、能运用教育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考试内容: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念的界定及教育活动广义教育;狭义教育;教育活动。(二
2、)教育的历史形态教育形态的划分。教育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原始形态教育、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及其关系。二、教育学的诞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理论建设,指导教育实践。(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三)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三、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概述人的发展
3、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动因。(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及表现;个体的实践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四)教育必须适应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依据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教育应做到循序渐进;依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规律,教育应做到因材施教;依据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规律,教育应做到从实际出发。四、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与经济(二)教育与政治(三)教育与科学技术(四)教育与文化(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五、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二)制定
4、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三)我国的教育目的1、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化及基本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现代人的品质。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六、教师与学生(一)教师1、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2、教师劳动的特点3、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现代教育理念;良好的素质。(二)学生1、不同的学生发展观2、学生的本质属性3、学生的地位(三)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系1、师生关系的理论发展概述2、师生关系的本质特点3、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建立教师威信;善于同学生交往;发扬教育
5、民主。七、课程理论与课程设置(一)课程概述课程及课程分类;制约课程的基本要素。(二)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课程设计的概念与基本要求;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三)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课程实施的概念及结构;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四)课程改革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八、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一)教学与教学理论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二)教学过程与教学规律1、教学过程的本质及特点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过
6、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的双边共同活动过程。2、教学过程的结构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两种基本形态;学生认识的基本阶段。3、教学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辩证统一;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辩证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地位的辩证统一。九、教学方法和技术(一)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概述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的分类。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等教学方法涵义和要求。(二)教学技术现代教学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运用教学技术的原则。十、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
7、制。(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H德育(一)德育概述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特点;德育的功能;德育目标与内容。(二)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三)德育原则理论和生活相结合、疏导、长善救失、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因材施教、在集体中教育、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等德育原则的涵义和要求。(四)德育途径与方法1、德育途径2、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品德评价、自我教育、实际锻炼等方法的涵义和要求。(五)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德育改革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