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吴廷翰《淮浦先生张公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训练:吴廷翰《淮浦先生张公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训练:吴廷翰淮浦先生张公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淮浦先生张公传【明】吴廷翰公讳某,字廷言,自称淮浦钓者,无为桐城乡人。公生颖秀异常,始读书,能通大义。及长,潜心正学,博通五经,尤邃于春秋,至诸子百家靡不弹究,与兄载道一时皆以经学闻,然不为举子业。尝从葵巷公入京师,阅历山川形胜及民风土俗。每喟然兴叹,盖深有志于时焉。及归,坎坷,人无由知,乃隐居泥汉河,以渔为业,不别治生。郡举怀才抱德,吏以牒从事,曰:“何以异于举业?”辞不就。府守宋公鉴、州守赵公璧闻而高之,数率不至。后更回禄。愈不能自存,乃入城,做刘氏塾。既而官授一社,先府君始遣不学往学焉。未几,郡大疫
2、,家口多没,公悲悼之余,神气安定,起居如常,竟不染。性丕熹老澄攻之丕康余力若2rg乡人迁之,至是始心服公Q呜呼!公为人孤介绝俗,性复峭直,时面规人过不曾,乡人稍为不善者,唯恐公知之。家极贫,无寸业,不喜干谒富人,室无履迹焉。方伯微时,与其相善,后贵显,数欲得一顾,竟不往。方伯子石池先生恩亦雅敬公,然毫发不以资。某童子时窃尝记公终日危坐,短衣弊履,凝尘满几,澹如也。每饕飨不继,其室悬釜以待,有叹声,公若罔闻。时于童子家取米一二合作粥,然亦止今日,若明日亦不复计。盖有人所甚不堪者,而未尝一见颜色。每朗吟长啸,声如玉磬,琅琅然,闻者莫不竦敬,不知其贫也。尝自赞曰:“言不足以惊世,貌不足以动人,鱼亶粥
3、于以糊口,缰袍于以蔽身,匪矫情而干誉,聊乐道以安贫。文敛华而就实,学温故而知新,模神乎鸿之表,适意乎寂寞之滨。吾之所志如此而已,庶几效古之逸民J某尝得之故纸中,乃手笔也。夫公之所志如此,而世方眩于功利词章之习,孰有能窥之者!(选自吴廷翰集,有删改)注淮浦先生张公:吴廷翰外祖父张纶,作者早年曾受其启迪。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名。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性不喜A老释B攻之C不遗余力D若世俗E巫现祷祝F一切G禁H不行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延,邀请
4、,与过秦论“秦人开关延敌”“延及孝文帝”的“延”词义都不同。B.不肖,子不如其父,引巾为不才、不贤,也可用作自谦之辞,文中为作者自指。C.贷,宽恕、宽免之意,与成语“严惩不贷”“法无可贷”中的“贷”词义相同。D.微,无、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词义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淮浦先生聪颖过人,通晓大义,曾跟随葵公游历名山大川,考察风俗民情,有济世之志;后回归乡里,虽不得志,但其品行深受地方官吏推崇。B,在淮浦先生教授乡学后不久,郡里发生大瘟疫,先生家中人口大多病死,他悲伤之余神态依然安详平和,日常生活照常,由此乡人认为他迂腐。C.石
5、池先生与其父亲方伯一样,也非常敬重淮浦先生,但从未给过先生任何钱财资助,这与先生为人耿直方正、性格严峻刚正、追求异于世俗有关。D.淮浦先生学问高深,其诗文风格质朴,寄寓高远,却很少有人能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作者认为这与世人汲汲于功名,一味研习科考文章有关。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郡举怀才抱德,吏以牒从事,日:“何以异于举业?”(4分)译文:(2)吾之所志如此而已,庶几效古之逸民。(4分)译文:14 .淮浦先生自赞为“乐道以安贫”,其“乐道安贫”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答案解析】10. BDF11. D(选文中的“微”为“卑下、卑微”之意,与烛之武退秦师“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词义不同)12. B(“乡人迂之”是因为淮浦先生“世俗巫观祷祝,一切禁不行”)13. (1)郡里推举德才兼备之人,官吏拿官方文书让其就职,(淮浦先生)说:“(这)和参加科举考试有什么区别?”评分标准:举,推举,举荐。怀才抱德,德才兼备之人。从事,任职,就职。何以异于:和有什么区别(不同)。各1分,共4分。意思相近即可。(2)我的志向(不过)如此罢了,希望(但愿)效仿古代的隐土。评分标准:所志:志向。庶几:希望,但愿。效:效仿。逸民:隐士。各1分,共4分。意思相近即可。14. 精通儒学,不事科考;隐居乡间,拒绝举荐;短衣敝履,吟诵如常;三餐不继,脸色不变;时规人过,不慕
7、富贵。评分标准:共3分。一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参考译文】张公避某讳,字廷言,自称为淮浦钓者,无为桐城乡人。张公生来聪颖秀异异于常人,才开始读书,就能够通晓大义。长大后,专心研究儒学,通读五经,尤其精通春秋,及至诸子百家没有不深入钻研的,和其兄长载道在当时都凭借研习经学而闻名,但不修习科考文章。曾经跟随葵董公到京城,游历山川名胜以及考察风俗民情。常常因感慨而深深叹息,大概是有济世之志。等到回乡,不得志,人们没有机会了解他,张公就隐居在泥汉河,以打鱼为生,没有别的谋生方式。郡里举荐德才兼备之人,官吏拿官方文书让其就职,张公说:“这和参加科举考试有什么区别?”(张公)推辞,没有赴任。府守宋公鉴、
8、郡守赵公璧听说后都很敬重他,多次邀请张公,(张公)都没有去。后来经历了火灾,更加难以自谋生计,于是就进城,租赁在刘氏私塾。不久承担起教授乡学的责任,先父开始送我前去学习。没过多久,郡里发生大瘟疫,家中人口大多病死,张公悲伤之余,神态安祥平和,日常生活照常,最终没有染病。生性不喜欢道家和佛家,不遗余力地批判它们。像世俗中的巫师向鬼神祈祷之事,一概禁止不做。乡人(一直)认为他迂腐,到这时候才开始在心里敬服他。张公为人耿直方正,超过世俗,性格又严峻刚正,经常当面规劝他人的过错而不宽容,乡人中略微做了点不好的事情,只怕被张公知道。(张公)家里非常贫穷,没有一点产业,又不喜欢为谋求禄位而拜见富贵之人,家
9、产又无祖业可承袭。地方长官(原先)地位卑下时,与先生交好,后来地位显贵,多次想要拜访他,张公终究不与其来往。方伯的儿子石池先生恩也敬重张公,但是没有拿过一点钱财资助他。我孩童时曾偷偷地看到张公整日端坐,(即使)穿着短衣破鞋,小桌上满是尘土,也是一副恬淡的样子。常常三餐不继,家里等米下锅,有家人的叹气声,张公好像没有听见似的。时常从我家拿一点米煮粥,但也仅限于当天,至于第二天(的生计)则不再考虑。家里有人苦不堪言(无法忍受这样贫穷的生活),却从未曾看见张公脸色有变。(张公)常常高声吟诵,如同玉磬之声,声音清朗,听到的人没有不肃然起敬的,并不知道他家境贫穷。(张公)曾经自我评价:“言语不足以使世人震惊,容貌不足以打动世人,以吃粥来勉强维持生活,穿着旧衣来遮蔽身体,并非故意违反常情来追求名誉,姑且安于贫困,以坚守圣贤之道为乐。文章收束华丽而追求朴实,在学问上温习旧知而获得新知,凝神专一于远古宇宙之表征,自在快意于孤寂清静的世界。我的志向不过如此罢了,希望效仿古代的隐士J我曾经在旧纸中看到这些话,是张公亲手所写的。张公志向如此,可是世人却正沉迷于研习求取功业的诗文,有谁能够探察其中的深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