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史填空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学史填空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填空题1、商周的甲骨卜辞和金属器物上的钟鼎铭文即金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2、从史学的观点看,远古的传说,可以看作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一分遗产。3、从卜辞到金文,反映了文字记载由简而繁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历史记载从不自觉到初步有了自觉意识的发展过程。4、尚书相传由孔子选编,汇集的是典、谟、训、诰、誓、命,基本上是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或文告。它是研究商周的基本史料,是我国最早结集成编的重要历史文献。5、今文尚书是指西汉文帝时由晁错整理,共有二十八篇,改用当时流行的隶书书写,故成为今文尚书。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在孔子旧居之地的墙壁中又发现一部尚书,用秦以前字体书写,即“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六国所用字体
2、写成,所以成为古文尚书。6、周代史官以“官”的角色定位为指导而行使历史官之史的职责。7、传说中在所谓的“三皇”、“五帝”时代就有了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8、春秋时期各国都编有史书,如晋国的乘、郑国的志乂楚国的祷机、鲁国的春秋、秦国的秦记。9、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在笔法上较多运用用“隐讳”的春秋笔法。还具有只记事不记言的特点。10、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IK春秋时期以语类即以记语为主的史著:国语、战国策和战国纵横
3、家书。12、春秋战国时期,除了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之外,还有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13、战国时期的代表史学著作有:左传、竹书纪年、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等。14、秦汉时期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学与政治联系紧密。15、汉宣帝时的石渠阁会议、东汉章帝亲自主持了白虎观会议。16、汉承秦制,西汉史官也叫“太史令”。至东汉时,兰台、东观为藏书处,朝廷设有兰台令史,执掌图书秘籍,兰台、东观又是著述之所。东汉时已经有起居注记录皇帝的日常言论和行动。17、汉朝著名史著有:陆贾新语、贾谊过秦论、晁错举贤良对策等;司马迁的史记、班固汉书,荀悦的汉纪和官修的东观汉纪等。18、为了救李陵,司马迁写报任安书,几乎断
4、送了性命。19、后世注释史记的,主要由刘宋裴驱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被后人称作是“史记三家注”。20、汉书在编撰方法上,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21、汉纪是荀悦的著作,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被时人称为“辞约事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22、吴越春秋,作者是赵晔,东汉人。对于吴,记载了从太伯立国到夫差亡国的过程,其中记述重点是从阖闾刺王僚即位到夫差败亡的后期历史。23、东观汉记,是东汉官方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其作者众多,吴树平在秦汉文献研究中指出对东观汉记贡献最大的是班固、刘珍、蔡邕三人。24、三国时期,东汉史著作主要有三部,即谢承后汉
5、书、谯周后汉记和薛莹后汉记。两晋时期司马彪续汉书、华崂后汉书和袁宏所著后汉纪三书。25、南北朝时期,范晔后汉书;三国史:曹魏有王沈的魏书和鱼豢的魏略。吴国韦昭的吴书。蜀国王崇的蜀书和谯周的蜀本纪等。将三国历史合为一书的是陈寿的三国志65卷。晋代史:编年体晋史中,以干宝晋纪为佳。纪传体晋史中,王隐、何法盛和臧荣绪三家晋书较好。26、南北朝史:南朝写成了多部刘宋史书,史学成就较为突出的是沈约宋书;南朝萧子显的南齐书;北魏魏收的魏书。通史:梁武帝萧衍组织史官撰修的通史。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在史注中负有盛名。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也类同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27、史考是考证史实,驳议辨疑。蜀人谯周古史考2
6、5篇;孙盛三国异同评、王劭读书记、刘宝的汉书驳议、陈姚察的定汉书疑之类都是考史之作。28、魏晋南北朝,史学评论逐渐发展起来。从形式上讲,有学者间的口头讨论,如崔浩同毛脩之论陈寿作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论;有史家专文论说,如宋人刘祥宋书序录历说诸家晋史。29、地方史志代表作是东晋蜜噱的12卷华阳国志。民族史代表作是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和魏收的魏书。家史的表现形式有家传、家训等,如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30、裴松之三国志注与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被称为“四大名注”。31、487年,沈约奉齐武帝诏修宋书,历时一年完成纪、传两部份,其后续成志文。计本纪10卷,志8篇30卷,列传60卷,合为
7、100卷。32、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33、魏书,北齐魏收撰,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34、华阳国志东晋常噱所著,共12卷。是一部著名的地方史志。35、水经注,北魏时,著名地理学家f1通元撰写的一部地理学著作。水经注在写作体例上,不同于禹贡和汉书地理志。它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是六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
8、特色的山水游记。36、洛阳伽蓝记,杨炫之著,北魏北平人。伽蓝,梵文意为僧侣居住的园林,亦即寺院。该书共5卷。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作者写洛阳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37、刘勰文心雕龙50篇。它是一部文学评论专著,其中史传篇则专论史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评论史学的专篇。对刘知几史通有较大影响。38、刘义庆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虽为文学作品,但却具有很高史料价值。该书记载了从汉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遗闻趣事。分为三十六门。39、隋在秘书省下设著作曹和太史曹。著作曹是主要的修史机构。设有著作郎二人、著作佐郎八人,炀帝时,佐郎增为十二人。40、隋朝修史的成就:魏澹等重修魏书;
9、王劭作隋书、齐志;牛弘修周史。41、官方修史可以追溯到东汉。北魏曾经设立修史局,由宰相监修国史。北齐改修史局为史馆,“史馆之名自此有也”。隋文帝时禁止私家撰史,国史的修订就有政府来包办。虽然没有设馆修史,却为唐代设馆修史制度定下方向。武德五年(622年),唐高祖李渊根据令狐德莱的建议,诏修梁、陈、魏、齐、周、隋六代史。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对修史机构作了重大改革,正式设立史馆。史馆的任务是修前代史,也负责储备材料以修本朝史。42、五代史:梁书56卷:陈书36卷:齐书50卷:周书50卷:隋书55卷:帝纪6卷,列传50卷。姚思廉撰帝纪6卷,列传30卷。姚思廉撰帝纪8卷,列传42卷。李百药撰。
10、后人为区别与萧子显的齐书,称之为北齐书。帝纪8卷,列传42卷。令狐德毛、岑文本、崔仁师撰,其史论多出于岑文本之手。帝纪5卷,列传50卷。魏征、颜师古、孔颖达等撰,其史论皆魏征所作。43、唐初八史:姚思廉梁书、陈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在周书;隋书该书总监是魏征,是唐设馆修史以来第一部成于史馆众家之手的史书;晋书,其中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四篇纪传的论赞,由唐太宗亲自撰写,故晋书题名为“御撰”;李延寿南史、北史。44、史通由刘知几编写,今有二十卷,分为内、外两篇,内篇原有39篇,今缺体统、纸缪、弛张三篇;外篇十三篇。在史书编纂体例方面,刘知几有“六家二体”之说:“六家”即尚书春秋左传国
11、语史记汉书;“二体“即编年体和纪传体。刘知几提出了史才的“三长”说:才、学、识。45、先夏时期中国有四部非常著名的著作,它们分别被称为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三坟:指伏羲、神农、黄帝的书;五典: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的书。相传为我国最早的古籍。46、通典是第一部专门叙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杜佑编撰。将食货典立于卷首,不列律历、天文、五行、祥瑞、舆服等内容;增加了选举、兵、边防等门类。在史学上创立了新的史体一一典制你的通史体裁。通典、通志、文献通考,被合称为“三通”。47、“十通”: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瑞临文献通考、宋白续通典、王圻续文献通考、乾隆时官修成了续通典、续通志和续文献通考、又官
12、修清通典、清通志和清文献通考、1921年刘锦藻又撰成清续文献通考。48、五代时期后晋修旧唐书。49、宋代形成了“十七史”的专名,指的是当时影响最大、在史籍中居于首位的十七部正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以及宋代所修的新唐书和新五代史。50、宋代修史机构主要有实录院、起居院、玉碟所、日历所、国史院、会要所和时政记房等。51、资治通鉴问世以后,当时及后世学者的注、考、续、仿之作不断涌现,从而形成为一种专门的“通鉴学”。52、宋代纪传体通史主要代表作是南宋郑樵撰写的通志一书。该书是继史记、南史、北史之后又一部纪传体通史。通志的
13、杰出贡献在“二十略”上,其中属郑樵首创的有“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校雕”、“图谱”、“金石”、“昆虫草木”等八略。(改“书”为“略”,改表称“谱”)。53、袁枢通鉴纪事本末问世后,后世续、仿之书很多,逐渐形成一个纪事本末史书体系。该史体也因此而与纪传、编年并称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三大体裁。54、南宋理学家兼史学家朱熹以司马光资治通鉴为蓝本,略更其体例而著资治通鉴纲目一书,创立了中国史学史上又一种新的史体一一纲目体。55、中国现存最早研究金石文字的专著是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现存最早研究古器物图录专著是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现存最早集古器物之大成的专著是北宋王楠的宣和博古图。其它有
14、名的金石学专著尚有南宋赵明诚的金石录等。56、宋徽宗赵佶,在朝廷设置专门的中央修志机构九域图志局,主管全国的修志事宜。这是中国最早由中央政权设立的专门修志机构。57、志书体例的完备与记载内容的丰富,是宋代方志发展的主要标志。58、北宋初年的太平寰宇记载入了姓氏、人物,以及官爵、诗词、杂事,集中反映了这种变化,为地方志人物立传和采集地方文献开了先例。59、在宋代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一一方志学。这之中,以周应合的贡献为最大。在宋代诸多方志学家中,以他提出的方志理论最为完整。60、胡三省的著作除资治通鉴音注外,尚有通鉴辨误十二卷,通鉴小学二卷,竹素园稿一百卷。后两部已失传。61、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开创了史书编纂学上的一种新体例:纪事本末体。后世仿效者著名的有:宋杨仲良皇朝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张鉴西夏纪事本末;近人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62、马端临文献通考不是为续通典而作,它也是从上古记起,止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全书共348卷,分成二十四门。其中十九门是通典原有的,而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考为新增。再如学校,通典仅在选举典中讲到它,正史中从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