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感恩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感恩教育.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幼儿感恩教育摘要:感恩是一个道德,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质文化。对一个人而言,对父母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担当,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担当。孩子一生的发展,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感恩。 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感恩教育对孩子有益的经验,让孩子们在感恩中学习,在奉献中学习,在回报中学习,在担当中学习。要把感恩教育纳入重要的幼儿教育作用之中。本研究针对儿童的感恩教育,开展了五个方面的研究:包括调查儿童的感恩现状,分析影响他们感恩的因素(三个方面:家庭、幼儿园和社会),提出培养他们感恩行为的策略,同时也探讨他们感恩的态度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幼儿感恩发展阶段的理论基础与研究主要内容简介:感恩的理论基础。研究最后指出
2、,在研究感恩教育方面,对孩子们的不足之处。关键词:幼儿;感恩;感恩教育;幼儿感恩;感恩意识;感恩行为目 录前言.1幼儿感恩的意义.1 探讨孩子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内容.1儿童感恩教育研究的不足.3总结.4参考文献.4一、前言悠悠几千年的文化熏陶着华夏子孙,所以感恩传统传承得很好。每个人都应怀有感激之情:对于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和友人的支持等一切给予我们关爱的人们表示感谢;同时也要珍视生命的恩赐与馈赠。这种情感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的修为、思维的高度和个人生活的理念它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交义务和社会的责任担当。而关于如何培养儿童表达出这样的感情,则是在21世界初才逐渐受到关注的问题。这不仅能让孩子更好地
3、去体谅他人并提供援助,也能让他们主动地付出他们的爱意以回馈这个世界。二、 幼儿感恩的意义感恩的意义可参照说文中的定义:恩,是指由心而生、由口而传、由心而生的一种恩惠。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恩惠指的是向某人提供益处或者福利;而感恩则意味着感激他人的援助及恩赐。总的来说,感恩是个人对于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有利影响的认知和感谢,并且会用实际的行为来表达这种情感。这不仅是对事物深层次的理解,也是一种深度的领悟,更是以道为道的道德实践。儿童感恩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环境里,借助和孩子们的交流,传播感恩的观念,塑造他们的感恩意识,推动他们将感恩的心态和行为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三、 探讨幼儿感恩教育的
4、重要性和内容(一) 探讨感恩的意义对于儿童来说,感激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动表现形式,它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衡量他们品德发展的标准之一。这种情感有助于塑造孩子们的仁爱、同情和愿意帮忙的好习惯,推动了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育,并有益于孩子们形成良好的社交关系。(二) 感恩教育的研究现阶段中国对于儿童感激教育的研究重点包括两大领域:首先是关于父母是否有责任培育子女的感激观念及表达方式,同时关注他们在家庭的感激态度与行动表现的研究主题;其次则是针对幼儿感激教育进入幼儿园的项目进行了深入探索。我们的调查主要通过理解、回报、给予这四个方面来解析。这两大领域的研究都从自然的、社会的和人际的角度出发
5、,探究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激能力。 (三)关于孩子感恩现状的调查,是孩子感恩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运用诸如文本分析方法、投票方式和面谈技巧及实地考察手段等方式来探究孩子们对于感激之心的理解程度是常见的做法。经过收集并处理这些信息之后我们得出结论:当前有超过七成的青少年并不清楚父母为他们付出的辛勤努力;另外还有六成的孩子没有意识到需要积极地向他人展示他们的关心与关爱,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行为上表现的不成熟而导致的误解。统计结果显示,在受到他人帮助或关心时,未主动表示感谢或感激的低龄儿童占 58%。这说明,现代幼小的孩子,对爱的接受多了一份关注,却不知道回报。在幼儿园里,孩子们表现出的感恩之心在家庭中
6、得到了提升,但仅仅表现为礼貌的行为,比如问候熟悉的老师。在社交技巧上,78. 35 %的儿童表示他们很少得到别人的援助,然而有些儿童会表达感谢,其中女孩的比例稍微高于男孩。研究数据分析表明:低龄儿童一般没有感恩的心理。(四)影响孩子感恩心态的因素1.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杜文婷(2009)研究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教育重物质需求而轻感恩教育、父母过分强调智力发展而轻道德发展、网络对感恩教育的负面影响等,导致儿童感恩教育的缺失。家庭是孩子最初接触和感受到真爱的地方,父母的关怀汇聚成一条潺潺河水,在孩子的生命里流淌,家庭是孩子最初体会到爱的所在。学会感恩,这应该还是最早的,但是,在家人的言传身教中,植入
7、了父母家庭重视家庭价值的思维习惯,悄无声息地渗透到了孩子的心里。然而,这种对全世界父母的深沉爱意,使得他们一手包办所有事务,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只会听从,缺乏感恩之心。最后,他们形成了自我中心、漠不关心的冷淡态度,家长对于孩子的爱并未培养出他们的感恩精神,这是造成家庭感恩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长辈们过分宠爱年幼的孩子,导致家长们对孩子的品德、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疏于管教,甚至觉得自己对孩子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用不着孩子感恩的。真正做到感恩教育的目的,在于亲密的沟通和关怀,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孩子感恩的认知和行为,只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2. 幼儿园不够重视感恩教育。
8、作为人生教育的起步阶段,幼儿园应以全面发展幼儿的体魄、智力、品德、美感为重点。但在现代社会中,过分重视智力而忽视品德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民办幼儿园,更是如此。幼儿园开设多种智力开发学习课程,通过有逻辑的问答方式进行教育教学,以吸引学生,迎合家长希望孩子出类拔萃的期望。用奖励与惩罚的模式启发幼儿学习知识,并使幼儿对各种不明显的规律逐渐掌握。尽管学校致力于创建多元的智能教学项目,但他们忽略了从儿童的生活中汲取经验的重要性,而过于关注向儿童灌输理想化的感激观念及行动训练。这仅仅是基于言语层面的感激教导方法,它无法符合儿童主要依赖于日常生活的学习模式,从而使学校的感激教育变得像是一只掠过的天空中的小
9、鸟,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影响。3、 感恩教育被社会忽略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蓬勃发展的经济给人类带来了日益富足的生活,让我们幼小的孩子从小就享受着优越的条件,几乎没有接触过艰苦而简单的生存环境。经济的进步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有影响,甚至在幼儿园里就已经出现了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所以,我们需要积极地传播感恩的文化,一同弘扬知恩图报的优秀习俗,创造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社会环境,使孩子们的成长有更大的可能性。(五)培养幼儿感恩行为的方法孩子在自我中心的阶段,主要是以具象思维为主,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感恩的时候,要把孩子内心的感恩情绪通过具象的生活事件引发出来。感恩的心可以通过读绘本里的感恩故事
10、,参加亲子感恩活动,去孤儿院或者敬老院看看,这些都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同时,家长要借助自己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他人的行为,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影响孩子的心智,影响孩子的行为。此外,教师应以身作则,展现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孩子们心中,老师就像他们的第二任父母一样,是值得敬仰的人。教师的每个举止和言辞都会对他们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多表达出对别人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要向孩子们表示感谢他们为班级做出了贡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可选择丰富多样的教材,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绘本故事书和儿歌都是和孩子生活有关的素材,孩子们可以更好的和故事书中的角色产生共鸣,通过使
11、用移情训练的方法,真正体会到自己的感恩之心。教师要充分利用资源,并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学机会,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营造充满感恩之心的生活环境,营造充满感恩之心的幼儿学习氛围。另外,家长、托幼机构、社会都要配合起来。家长与园方的合作是确保感恩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方式,同时引导幼儿培养感恩之心。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协作,父母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得以优化,从而推动了儿童道德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加强了他们对感激之心的培养,并提供了相应的指导方法。这种由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营造的环境有助于孩子们更健康地成长,建立起一种密切的三方联系。四、 儿童感恩教育研究的不足现阶段关于孩子们的感激
12、之情教育的探讨主要是基于实际案例,缺少实验性的验证支持,因此其理论根基较为脆弱,发展时间相对较短。2001年,由麦克库洛格、基帕特里克和艾蒙德等学者提出的“感谢道德情绪”理论,深入解析了感激和社会关系的本质。感激的影响力可以从三点来理解:首先它能够评估一个人的品质;其次,它也可以激励人的品质;最后,它还可以增强人的人品。1998 年,弗雷德里克森提出了感恩扩大化建设理论。这一理论表明,一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如愉悦、兴趣、满足、骄傲和爱,这些情绪可以促使人们思考和行动,并有助于个人资源的塑造和增强。比如个人的体能的提高,认知能力的提高,社会应变能力的提高等等。感激通常被视作一种独立的积极心态,然而
13、,张晶(2010年)却提出了包含了社会学习原理、生活道德原则、感情道德准则和游戏规则等多种元素的基础理论框架来构建儿童的感激之情。综合来看,依据研究者的观察结果,心理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是构成儿童感激教育的主要理论来源。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系统地建立起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理论依据。(一)幼儿感恩的发展阶段陈志琼(2004)认为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培养识恩、明恩、知恩、报恩、回报社会的能力,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手段,以及适当的感恩教育内容。 施予者,人文教育。普遍认同赵晓芳(2006)认为感恩教育涵盖认知、情感、实践三个层面。作者通过对大量材料的研究发现,感情层把认知和实践层面联系起来
14、,对感恩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在感恩的成长过程中,并无固定的时间界限和特性,例如在他们的认知发展阶段。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被看作是不受其身心成长水平的制约,通过教育方式实现社会对孩子期望的最高层次。五、 总结从远古时代就开始将宝宝的日常生活培养理念融入宝宝的感恩理念,这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尽管对儿童的感恩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仍存在以下不足: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对儿童的感恩表现进行描述和分析,缺乏深入的科学研究其内在的机制。这种以心理学和社会学为基础的推理分析,并不具备理论上的独立性。对于儿童感恩发展阶段的研究还未进行,但在初高中和成年人群体中,应用的发展理论与感恩发展阶段是一致的。调研方式单调,通常以偏向定量设计的观察和调查问卷为主。参考文献1张月芬学前幼儿感恩教育的思考与对策教育科研论坛,2009(5).2周素珍家园合作培养幼儿感恩意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6).3王定升感恩对助人行为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4杨小青学会感恩:一种提升幸福感的途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5陈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