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古县与环境变迁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06550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城古县与环境变迁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古城古县与环境变迁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古城古县与环境变迁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古城古县与环境变迁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古城古县与环境变迁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城古县与环境变迁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城古县与环境变迁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docx(1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古城古县与环境变迁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刘向阳侯方晨2022年3月1920日,”古城古县与环境变迁研究”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的方式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是河北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暨历史文化学院70周年院庆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由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环境史研究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举办,来自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6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与会者从全球史的视野出发,探究古城古县的自然环境与区域民众生计模式之间的互动共生,从历史中探寻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协同演化的复杂反馈机制。会议

2、开幕式由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贾丽英教授主持。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康振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执行主编、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史研究中心主任郭家宏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戴建兵教授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康振海指出,周恩来总理曾要求治理官厅水库的污染,李先念曾关注白洋淀的水污染治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河北地区水污染治理的关心,助推了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召开,开启了新中国环境治理的先河。河北省是全国少有的同时拥有平原、山地、草原、海洋、湖泊等自然资源的省份,这片土地孕育着丰富的人与自然的故事,值得环境史研究者大书特书。郭家宏教授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污染等问题与古城

3、古县兴衰演进的内在关系,期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与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能够进一步合作交流、互惠互利,共同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戴建兵教授对参加本次研讨会的领导、专家和青年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他指出,2022年正值河北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举办校庆系列学术活动的目的是追先哲、启后贤,彰显“怀天下、求真知”的校训。目前学校正在向着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进。戴建兵教授还介绍了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环境史研究中心及其已取得的成果,希望通过会议加强学术交流,既推动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学科建设,更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出谋划策,真正

4、实现以史经世。会议主旨发言由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与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编辑部主任舒建军研究员主持。南开大学王利华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侯甬坚教授、厦门大学钞晓鸿教授、南开大学付成双教授基于各自的研究领域,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就当今环境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和价值评判发表了各自的高论。王利华教授在主旨发言中论述了中国环境史研究细化与深化的问题,为未来环境史研究的生活化和情境化指明了方向。他认为,现实中的环境问题需要从历史之中找根源,历史上的环境问题需要在生活之中体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生态环境危机,为了使城市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减少生态风险,有必要重新思考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需要在生活中理解环

5、境,聚焦真实的生活情态。为此,他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寻找理论来源。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一样依赖无机自然界生活,“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人的身体的延伸即是自然界,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把自然界变成了身体的一部分,并不断利用工具,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过程中实现了自然与人之间的相互交融。王利华教授认为,以往的研究往往将人与自然看作对象性的存在,时而和谐,时而冲突,但真实的人类需要生存,需要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反过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着生活的状况。如此“生活”

6、变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枢纽,启发着当今的环境史研究者要从生活出发、从现实出发,打破既有研究的窠臼,进一步深化环境史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研究。侯甬坚教授阐释了唐末国都迁离与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他在追溯学界关于这一议题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将“国都迁移与环境变迁”的研究范式分为三种,即历史学范式研究、自然地理学范式研究和历史地理学范式研究。历史学范式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是台湾学者宋肃懿的唐代长安之研究,自然地理学范式研究成果有仇立慧的古代黄河中游都市发展迁移与环境变化研究、马蓿禧的历史时期关中地区都城迁移的资源环境驱动力分析等。这两类研究有其价值,但也有明显的缺点:历史学范式研究主要基于社会、民族、人口等因

7、素,不考虑自然因素,而自然地理学范式研究则完全相反,只考虑自然因素,不考虑历史的因素。侯甬坚教授基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认为,国都的兴衰具有双重性,既要依赖条件尽量好的自然璟境,又要依赖社会集团的选址和建造。环境史倡导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对应关系,以及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对应关系,应该成为审视此问题的新的思路与视野。侯甬坚教授最后总结:关中地区衰落的原因是复杂多元的,需要从关中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化、频繁的改朝换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等多方面去反思。对国都的研究应该扩大视野,不能就关中谈关中,应该从区域史的考察跃升到全国范围的考察,思考其他地区新都城兴起的地理因素、经济区位及其

8、相关的政治军事功能。钞晓鸿教授在主旨发言中分析了近代河套地区的水利开发与当地民众的生计模式、经贸往来变化的关系,探讨了人与自然的持续性互动。人与自然的互动是环境史研究的核心要义,钞教授认为这一互动是不断变化、反复的,应将生态环境中的“生态”与“环境”区分开来,因为“生态”是一个客观性的指标,甚至在绝对意义上而言没有好坏,而“环境”有属性之分。他分析了清代道光年间河套地区的环境变化与近代水利开发引发的物资生产与流通、交通方式和景观的变化,据此认为近代对河套地区的开发虽然带来了森林减少、土地盐碱化等危害,但也应该看到这一开发在当时的情境下解决了大量的经济和民生问题,尤其在抗战后期成为大后方的重要基

9、地。因此,开发并不完全是有害的、不利的,应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外,近代河套地区的水利研究也为学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即如何看待黄河上游的开发与黄河下游的治理之间的关系。在钞晓鸿教授看来,蓄洪区的洪水调节与黄河下游的泥沙不一定是相生相成的因果关系,如大量的水利开发使黄河上游形成了蓄洪区,但也为黄河下游的洪水泛滥起到了遏制作用。073338A2-ABD6-4819-8ACD-7AE2FED2902A付成双教授从美国历史上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悖论入手,对侯深教授的专著无墙之城: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与自然进行了评述,认为该著把美国城市环境史的书写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既有马丁 麦乐

10、西(MartinMelosi)等学者城市环境史个案研究的风采,同时又将威廉克罗农(WilliamCronon)的城市腹地假说推广到了整个美国,是对自然的大都会的延伸和升华。付成双教授指出,无墙之城: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与自然阐述了美国城市扩张中存在的三重生态悖论,即追求自由与奴役自然的悖论、无限丰富的城市与单一化的自然的悖论、不断膨胀的城市与日益萎缩的地球的悖论。他一方面认为这三重生态悖论深刻地体现了侯深教授对未来美国城市发展的前景、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忧思和强烈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对这种忧思和衰败论叙事产生了疑问:难道只有地震和飓风才能遏制美国城市的扩张冲动,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到底孰是孰非?他对这

11、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从环境治理运动兴起的历史出发肯定了人类在环保运动方面作出的贡献,并认为真正的生态悖论存在于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价值取向与整个地球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日益枯竭之间,要解决城市日益多元的文化与持续单一化的自然之间的矛盾,需要全人类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用环境正义规避生态悖论。会议的小组讨论以“古城古县与环境变迁”为主题,专家学者们围绕“古城古县与文化遗产保护“古城古县的环境变迁与社会互动” “历史时期的环境史”“水利、城市与环境” “世界史视野下的环境史” “环境史理论、方法与学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等议题展开讨论。(一)古城古县与文化遗产保护在“古城古县与文

12、化遗产保护”的议题下,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李温棋、河北医科大学曹晓菲助理研究员别发言。李温棋主要梳理了苏州城从建立到破败再到复兴的悠久历史,阐述了苏州市政府和人民为保护苏州古城,将大运河文化、江南水乡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融入到苏州古城水系之中,实施古城保护示范、老旧区域环境改善提升等工程。基于上述研究,李温棋为苏州古城保护性发展提出如下建议:在政府层面颁布法律,制定合理的规划,将法治化引入古城发展之中,进一步推勤古城的地方性治理,等等。晓菲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以正定开元寺街区为个案,讨论古建筑类纪录片在古城古县保护与宣传中发挥的作用。曹晓菲认为,中国古建筑蕴含着人与环境相

13、合的精神理念,中国古建筑纪录片应该挖掘和诠释这一核心思想。记住乡愁正定开元寺街区实现了古建筑生命力的延伸和跨文化、跨时代的传播,彰显了人、自然与建筑融合的魅力。(二)古城古县的环境变迁与社会互动古城古县的兴衰姬变离不开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在“古城古县的环境变迁与社会互动”的议题下,河北工业大学张慧芝教授、云南省红河州民族研究所钱红副研究员、辽宁大学博士研究生马业杰、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王理民分别发言。张慧芝考察了两千年来井泾县治迁徙易址的历史,对井隆县治迁徙的水原因进行了分析。张慧芝指出,井隆地区汉代始置县,汉至唐县治位于天护镇;晚唐及五代井泾县治疑在威州镇,宋代有威州镇、天长镇两说,

14、金元之际迁至天长镇;1958年至今县治迁徙到今微水镇。井隆县址屡次迁徙的原因,一是与国家政治中心由黄河中游迁至海河下游过程中的军事需要有关,二是与历史时期太行山区开发、冶河水环境变迁及其治理密不可分。1958年井隆县址定于微水镇,标志着选址从传统军事功能考量转向了现代城镇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考量。钱红阐述了旅游背景下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梯田核心区内哈尼族古村落的发展与环境变迁。钱红指出,哈尼梯田独特的文化景观由梯田-村寨-森林-水系构成,但部分村落出现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修旧如旧”便成为古村落保护与修缮的基本原则,这对人地和谐、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马业杰考察了高句丽的新

15、旧都城变迁与环境变化的密切关系。马业杰认为,国内城、丸都山在经高句丽人4个世纪的大规模开发和公孙氏、母丘俭以及慕容鲜卑等外部入侵后,都城出现生物多样性失衡以及森林植被遭破坏的现象,已不能满足政权的需要,长寿王遂选择气候条件适宜、基础设施较完善、距海洋较近的平壤城作为新都,开启了高句丽新的发展阶段。王理民利用档案、清实录及地方志等资料,对1811年阿克苏洪涝灾害的成因、过程及影响进行了细致考察,进而认为清朝各级政府针对灾害的应急响应机制具有自下而上的特点。王理民认为,1811年阿克苏地区的洪涝灾害对地方确实造成了巨大损失,但随着阿克苏护城大堤的建成,伴随而生的城市修复过程也对阿克苏的城市文化和民族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三)历史时期的环境史(先秦-唐)在“历史时期的环境史(先秦-唐)”的议题下,保定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院崔玉谦副教授、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胡方副教授、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