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支持XX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的措施调查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支持XX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的措施调查研究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商业银行支持XX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的措施研究当前,XX正处于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民营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本文分析了国内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XX市民营企业发展现状,提出商业银行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一、研究背景民营企业对促进经济增长、保障税收收入、增加城镇就业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我国民营经济占税收收入的50%以上,占GDP的60%以上,占技术创新的70%以上,占城镇就业的80%以上,占企业的90%以上。与民营企业在经济中发挥的日益重要的作用相比,民企获得信贷支持则仍明显不足。一方面可归因于经济下行,民营企业投资意愿降低,
2、另一方面则与货币环境和各金融机构的授信政策相关。在金融去杠杆过程中,社会融资规模尤其是表外融资大幅下降,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有所削减,风险偏好降低,加上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和国企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的快速增长对民营企业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使很多民企难以获得支持企业周转的资金。在现阶段经济结构调整转型时期,保证民营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成为发展国民经济中一项重要任务。二、XX民营企业经营困境产生原因当前,我国很多民企存在一些共性的风险特征,这些风险特征不仅制约民营企业自身发展,还会影响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使其无法获得足够资金支持。从目前来看,XX市民营企业风险产生原因主要是投融资方信息
3、不对称、自身经营风险和历史原因所造成资源错配三个方面。1 .信息不对称角度,尤其是小微民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够规范,使得金融机构不了解这些企业真实情况,从而也不愿为这些企业提供融资支持。XX市很多民营企业仍然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在企业发展的前期尚有助于其高效运转,但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固有弊端,例如经营权与所有权高度统一,无法确保中小股东利益等。另外,财务制度是民营企业资金筹措与周转的核心,财务制度的缺陷往往会导致财务信息可以随意处理或者存在人为操控的空间,想必会降低财务信息的客观性、可信度,从而进一步加剧信息不对称的问题。2 .从民营企业自身经营风险来看,民营企业在
4、可持续经营能力和抵押担保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多数民企存续期较短,是由于这些民营企业缺乏持续经营的能力。多数民企规模较小,仅靠企业实际控制人和管理层来管理,很难形成精细化管理模式,非常不利于民企长期健康发展。再者,很多民企缺乏独立的自有产权,并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很容易在市场中被淘汰。部分民企对技术创新、产品转型升级意愿不够,部分民营企业家受“赚快钱”目标驱使,在初创期并未将产品和服务的定位和升级纳入其战略目标中,很难在竞争格局中长期立足。在技术和市场开发方面,许多民营中小企业在技术研发时不了解技术市场的动态,限制了民企在行业中长期发展。此外,多数商业银行在提供贷款时要求贷款企业提供合规的抵
5、押物或者有合规的连带担保人。而很多民企在有融资需求时难以提供符合要求的担保,尤其是一些高科技型企业,这类企业的资产中大部分属于无形资产,难以作为抵押贷款的担保。一些申请贷款的民企因企业的抵押物还存在价值高估或权利完整性存在争议的问题,未来变现较困难,加大了商业银行收回贷款的难度。此外,民营企业关联担保比重较大且存在企业间授信互保,形成债务链关系,也使银行授信的第二还款来源无法得到真正落实。3 .从资源配置角度来看,由于国有企业承担着承载地方就业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任务,因此较之民营企业国企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取其所需资源。在国有企业经营业绩出现下滑时,政府出于就业稳定和保护国有资产考虑也会采取措施加
6、以保护,这就是所谓“预算软约束”问题。同时,为了保证国家在部分行业和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部分国企在行业进入层面也占有优势。这些现象会直接引起各种资源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错配,使国企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低成本获取财政和融资等方面支持,使民营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三、XX市民营企业面临融资问题分析1 .从融资方式来看,XX市大型企业直接融资市场发展不完善,而中小企业外部融资意愿不强。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XX市共有上市公司29家,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排名二十余位,总市值占全国比例为0.90%。2017年上半年,股票和企业债券融资仅占全市社会融资规模不足10%o以上数据均证明XX市
7、利用直接融资比例低,对间接融资依赖程度大。这一问题对XX市民营科创企业影响更严重。相关调研数据显示,XX市大部分小微企业在融资方式上倾向于内部融资。2 .从企业家和公司治理机制角度来看,部分民营企业家缺乏企业家精神,本着“小富即安”态度经营企业,缺乏融资意愿。或者缺乏现代企业治理观念,存在过度投资甚至将资金用于违规用途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抑制了金融机构对其融资意愿。3 .大量信贷投放于低效部门,部分民营主导行业没有获取足够信贷支持。相关调研通过分析发现由于部分行业出现大量信贷冗余,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没能获取足够银行信贷支持。这也意味着金融行业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内在机制不顺畅。而这些
8、未获取足够支持那部分行业很可能是以民营企业为主导,这在客观上加剧了XX市民企融资约束问题。4 .民营小微企业支持政策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时间。虽然众多银行已经从考核机制等角度强化了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但是由于银企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目前还不能完全了解相关政策变动。一些企业家依然认为大型商业银行仅愿与大型国企进行业务往来,中小型民企难以从大型商业银行获取贷款。因此当存在融资需求时,民营企业家并不直接寻求银行融资。同时,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XX市民企融资意愿不强,调研结果显示,XX市多数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烈,仅有不足四分之一的企业需要在短期内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需要等地区宏观经济环
9、境好转后相关支持政策才会充分发挥效力。5 .从银行角度来看,由于大多数民企缺少可抵押资产,银行可能对这些企业放贷意愿不强。根据XX市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在2018年上半年被银行拒绝贷款事例中,“无有效抵押资产”占比最高。在成功获取银行信贷企业中,信用贷款占比低,不动产抵押占主导地位。这也意味银行在对民营企业融资过程中更为重视固定资产抵押,这种偏好也为民营企业获取信贷支持带来困难。同时,在政策扶持背景下,相关银行对小微民营企业贷款可能存在“面子工程”问题。这就会引起部分商业银行为了达到政策监管要求去打“擦边球”,即挑选小微企业中规模最大者给予重点支持,对其他小微企业照顾则不周全。四、商业银行支持X
10、X民营企业融资的具体措施1 .大型商业银行发挥“头雁”作用。对大型银行而言,由于其规模优势,其吸收存款利率要低于其他银行。大型银行这一成本优势可以溢出到民企中,从而降低民企信贷成本,在给予民企信贷支持时也可减轻民营企业面临的压力。在大型银行为民企提供信贷支持中,要注意改变自身在民企中传统形象,积极向民营企业家传达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愿,吸引更多民企向大银行申请贷款。同时,银行应积极与企业建立良好关系,降低服务重心。深入了解民营业对商业银行产品与服务的意见,同时帮助民企拓宽业务机会,加强银行与企业间信息交流,使银行与民企间的信息不对称可以缓解。商业银行还应努力简化贷款审批流程,防止民营企业在等待
11、放款时错失宝贵的投资机会。2 .创新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增加贷款担保的种类。从融资方式看,改变以不动产或者固定资产抵押担保为主的融资方式,对贷款担保产品进行创新,如可增加对民企应收账款、专利权等担保贷款。充分盘活企业现有资产,以缓解民企融资约束。同时注意风险防范,可以考虑采取“贷款重整”等方式分散这一过程中潜在风险。同时银行也要积极防范贷款过程中资金流向,防止出现企业将资金用于不合理用途等问题。3 .要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信贷支持过程中风险分散机制。通过和保险等金融机构联动,实现民企信贷风险分散,确保民企信贷风险总体可控。各家商业银行也可以考虑共同建立专门针对中小型民企的风险防范制度,完善贷后
12、管理体系,或者加强银行间沟通协作,出台一些展期、调整还款计划的方式,当民企面临暂时性经营问题时充分发挥债权人委员会作用,以使各个银行之间步调协调一致。防止由于多家银行共同催贷而导致银行和企业面临风险加剧。这些措施会对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产生激励作用,只有在风险能够充分分散条件下,商业银行才愿意为民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4 .从商业银行内部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尽职免责”制度,在工作评价以及晋升过程中将对民营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作为参照标准之一。商业银行要从评价制度和晋升激励上鼓励管理者适当承担风险,防止管理人员在面对民营中小企业时出现“不敢贷”心态。同时,也要细化对各种类型民营企业信贷
13、支持评价,防止出现商业银行仅对大型民企给予信贷支持而忽视小微企业信贷现象。引导信贷资源流向有资金需求的优质民营企业。5 .在长期上与短期上与政府政策实现联动。2018年以来,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许多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商业银行也要采取多种措施响应政府号召,例如开发专门面向民企的金融产品,增加面向民营企业的金融供应,主动增加与企业之间交流。在思想上要改变过去传统的“运动式”支持观念,将支持民企作为长期发展规划来进行考虑。在此过程中也要在支持民营企业同时找到盈利机会。由于很多商业银行过去并不与中小微型民营企业存在业务往来,因此在这些商业银行刚刚迈入这一领域时可能会面临短期经营问题甚至亏损。这需要这些商业银行将贯彻落实政府支持民营企业政策当作一项长期工程,在与民营企业接触中进行学习,从而找到商业银行支持民营企业任务中的长期盈利模式,实现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和盈利目标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