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省域空间单元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省域空间单元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docx(1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我国省域空间单元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卢阳春赵中匡摘要:传统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是促进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必经之路。本文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生羟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指数,利用面板门槛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对省域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及空间外溢效应。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对本域地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和邻域地区的空间外溢效应均表现为显著非线性特征,并具有明显的行业异质性特征。关键词:产业高质量融合;经济增长;门槛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川甘青滇连片特困藏区
2、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调查及对策研究(15BMZ085);四川省软科学项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外溢及区域协调研究” (2022JDR0065)o中图分类号F127文章编号1673-0186 (2022) 004-0040-017文献标识码ADOI 编码10. 19631/j. cnki. css. 2022. 004. 003伴随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层见叠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成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界限”逐渐模糊,呈现互动融合发
3、展趋势,但依然存在产业间协同性不强以及政策环境的制约等问题。对此,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2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1 O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这不仅是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必经之路2,也是在日趋复杂宏观形势下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一、相关文献综述长
4、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并形成多个理论派别。需求遵从论可以追溯到科恩、齐斯曼(Cohen. Zysman)所著的制造业的现状:后工业经济的神话,指出制造业的重要地位,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密切相关,并且受制于制造业,随制造业变化而发生改变3。圭列里、梅利恰尼(Guerrieri Meliciani)从各国特定出口的生产性服务业入手研究发现:一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水平主要取决于其制造业部门的结构。因此,需求遵从论学者认为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求遵从于制造业4。供给主导论可以追溯到马库森(Markusen)对知识密集型
5、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构建垄断竞争模型,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为路径驱动制造业生产率提升5。法雷尔、希钦斯(Farrell、Hitchens)对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本域地区制造业发挥其竞争优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6。因此,供给主导论学者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石,能够促进制造业提升生产效率。互动论可以追溯到帕克等人(Park. Chan)基于26个国家的投入产出表对不同工业化阶段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具有不对称依赖的特征7。汉森(Hansen)对美国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
6、制造业的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够扩散内化于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能够激发制造业技术创新,两者表现为相互作用关系8。迪亚兹(Diaz)对19581989年西班牙服务业及其就业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正在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并且与制造业之间表现为相互依赖关系9。因此,互动论学者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共生、协同互促发展。融合论可以追溯到植草益对信息通讯业的研究,认为技术进步与放松管制是促进企业合并合作,驱动产业融合的重要因素10。融合论学者还提出,行业的开发范式会溢出到其他行业,融合的前提和基础是产业间存在关联性、技术与产品的替代性11;融合态势大多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
7、叉处,这类技术融合导致产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12。关于产业融合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间关系的研究成果近年逐步增多,研究成果大多认为,产业融合有助于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变经济增长效率和方式,驱动地区经济增长。比如,信息服务产业与流通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促进流通经济增长13;信息服务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和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正向关联14;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变化趋势,并且具有所有制差异和时间滞后效应15;产业融合是技术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我国制造业与信息业融合度低且存在波动下降趋势
8、,制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16;产业融合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受制于金融发展水平17;等等。具体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对制造业升级、劳动生产率改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等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从而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显著促进包括我国在内的43个国家或地区的制造业升级,且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金融和通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对制造业升级影响最明显18。研究我国和OECD国家20002022年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对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能够明显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改善19。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对制造业企
9、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U”型,但要越过“U”型曲线的拐点还需要进一步推进融合发展20。对全国30省(自治区、直辖市)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对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U”型影响,且不同省(市)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21。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大多分析二者融合对产业升级、劳动生产率改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总体来看,国内外学者对省域空间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测度研究成果较为少见,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
10、门槛效应iii代化国家新征程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新时代背景下,本文运用门槛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近年来我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空间单元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情况,以及高质量融合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门槛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找到现实问题和发展短板,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出政策建议,对于推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空间聚集联动增长,具有一定的研究创新和现实意义。二、产业高质量融合驱动区域经济增长机制分析本文在产业融合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文献综述基础上,系统梳理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高质量融合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机制,从产业链融合及空间协同融
11、合视角,对两类产业高质量融合影响本域及邻域经济增长的多种机制进行分析。(一)产业链融合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链融合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主要表现为产业创新、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改善、产业价值重构等正向经济效应。第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能够催生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等多层次、多方位的创新。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在一定阶段的表现,生产性服务业产出的高级要素作为中间产品的投入比例会逐步增大,有效吸收蕴含在生产性服务环节中的技术成果使其内化,实现产业技术创新的直接溢出,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高级要素的充分流动也能降低有关节点连接的成本;随着两类产业融合趋势
12、的不断深化,带来制造业产出服务化、生产性服务业制造化以及“制造+服务”的融合型产品,实现两类产业的产品技术创新,在降低“搜寻成本”和“谈判成本”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进而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两类产业融合的深化能够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对产业组织和产业管理提出新的需求,催生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在提高产业效率的同时有助于降低产业成本;在两类产业融合趋势的不断深化过程中,制造业内部的生产性服务业务将从制造业价值链中剥离(即服务外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实现技术创新与扩散,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第二,一方面,从产业组织角度来看,随着两类产业融合趋势的不断深化,制造业逐步将其
13、非核心服务环节外部化、市场化运作,使装置成本转化为可变成本,降低产业总成本,同时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剥离有效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专业化水平,创造规模经济效应,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能形成现代产业集群体系,增强企业规模和市场空间,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得“顶端优势”,通过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两类产业融合能够引发两大产业关联关系调整,重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促进各产业内部之间协调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合理化演进,均对于地区经济增长有带动作用22。第三,基于“微笑曲线”,生产性服务
14、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是向价值链上游和下游两端融合,不断提高制造业竞争力和附加值。同时,制造业与源自自身外部的支持性生产服务价值环节重构形成新的价值体系,能够降低“搜寻成本谈判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减少获取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综合成本,进而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地区经济增长。一般而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不是一蹴而就的,产业融合时普遍面临的政治成本、竞争成本和调整成本使其在初期阶段具有负向增长效应2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初期,企业内部权力进行调整重构,受到损失的利益相关者进行阻挠,因此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增加了政治成本。在制造业将其非核心服务环节外部化、市场化运作的过程
15、,剥离出来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入产业链上游及下游的竞争行列中,增加了竞争成本。制造业的投入服务化以及制造业的产出服务化需要各类资源的重新调整分配,同时产业融合使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趋于专业化,对知识资本、人力资本提出更高要求,增加了调整成本。依据上述基于产业链融合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本文提出假设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高质量融合对本域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即直接效应,表现为非线性关系,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作用。一般而言,学者多采用在普通面板模型中引入多次项来测度直接效应,本文拟采用门槛回归模型测度直接效应,验证假设一。以丰富相关研究方法,在前人测度直接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找到非线性变化趋势的拐点,发现抑制和促进两种影响作用的识别点,从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二)空间协同融合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空间分布上的协同融合效应,即两产业在融合过程中相互影响区位分布,从而对邻域的经济增长产生间接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