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故都的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消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
2、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
3、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2、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解题“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问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明确:故,有历史的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土思念故土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作者在标题中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就包含一种深切的眷念以及悲凉之意。4、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有何
4、特点呢?明确:特点是清、静、悲凉,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了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2)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是是怎么样表现这种特色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北国秋色的。明确:文中3-11自然段描写了故都的秋。作者通过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等意象来表现秋色的。破屋,日光,牵牛花都是庭院的景色所以第3段我们可将其归纳为秋院景色。由学生之间合作概括出其他四幅图。明确: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第五段,秋蝉秋蝉残声
5、),第六一-十段秋雨秋雨话凉)第十一段,秋果秋日异果)注:不是重点环节,不追求标题的协调、一致。5、集中欣赏请一位同学分将第一幅秋景图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文章集中反映故都的秋特点是“清、静、悲凉那么第一幅图秋院图是如何表达出这些特点呢?明确:1冷暖色调的判断。视觉碧绿的天色,蓝白的牵牛花,都是恬静安谧的冷色调,这些冷色调一般给人一种“清的感觉。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绿、青、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明确:主要的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
6、热闹。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在写作这篇散文的时候的什么样的一种精神状态,插入写作背景。2)声音的表达。听觉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古诗一一“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给人一种辽远之感。作者在此用反衬的手法,以闹取静,突显出了北国之秋早晨的宁静的特点。“静)3)环境的描绘。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破屋和破壁通常会给人一种落寞荒凉之感,这种落寞和荒凉往往会让人产生“悲凉之情。“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我们一般提到草通常会说绿油油的,一片片的,而作者喜欢的却是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我们知
7、道秋风萧瑟,一阵秋风过后,树叶飘零,野草枯黄,生命即将终结,感物伤人,自然会产生一种悲凉之感。作者写这些悲凉的景也是在品味这种悲凉的气氛。齐读描写秋院的这段文字,体会其中的韵味6、总结:通过分析秋晨院落,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并没有直接的表露心迹,没有直白的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是将自己的感情蕴含在作者笔下的客观景物之中,这种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情景交融,到达了“不著一字而尽显风流的效果。7、作业:剩下的四种景物一一秋槐、秋蝉、秋雨和秋果,同学们下去互相讨论。下节课派代表发言,分析这四种景物分别是怎样表达北国之秋的特点的。第二课时一、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其他四幅图,更加明确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会以情显
8、景、以情驭景的艺术手法。2、学习比照、前后照应的写法二、教学过程1、赏析秋景图1)秋蝉图明确:“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及柔软的触觉。一一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写出了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作者细心的看到了扫帚的留下来的丝纹,它们孤零零的躺在街上,显得清冷而落寞。既写出了作者的清闲,又写出了环境的落寞,显示出一种悲凉之气。2)秋蝉图明确:蝉鸣吹响了秋的号角,同时也唱响了生命的挽歌。柳永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句子,可见秋天的蝉鸣并不似盛夏般剧烈,多少有
9、些生命将终的凄婉,没落。蝉到了秋天生命已经走到尽头,那么联想到人,人生的短暂,自然有种悲凉的感觉。3)赏析秋雨图明确:文中的“灰沉沉的天空,“息列索落的秋雨,“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以及“缓慢悠闲的语调都会给人一种凉意。在秋天,下秋雨,天气就会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那种凄凉和无奈是难以言表的。就像辛弃疾在词中所言“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的天凉好个秋是不是与那声“哎,天可真凉了有异曲同工之妙呢。4)赏析秋果图明确:北方果树处处都是,重点写枣树,目的在表达对故都金秋的热爱和留恋。但是美
10、好的时光是短暂的,”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一年也就要结束了,坐看年华赴流水,韶光易逝的悲凉之感便油然而生。2、学习比照、前后照应的写法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明确: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两者的比拟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比照是有效方法。2)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
11、第13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照应。3、情感探讨郁达夫对于故都的秋是怎么样的情感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假设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情感:向往、迷恋、眷恋确定了情感,下面请大家看到十二自然段,作者说“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的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12、为什么作者喜欢秋景但是看到秋景就会有这样悲凉的情绪产生?明确:客观方面:故都秋天的景物所表达出来的那种萧索落寞的景象。主观方面:1社会环境的黑暗。“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作者在写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表达了是故都秋“清的特点,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2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文人见落花而伤春,看流水而感时。他需要这样的景物来排遣内心的忧郁烦闷,把复杂微妙而又难言的情怀寄寓在秀丽的自然景物之中委婉而又曲折地表达出来。3文人的“悲秋情结。4、小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文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一一故都的秋色,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一一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全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浑然一体。大家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要注意运用这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5、作业:1)、完成?学海导航?配套练习2)、写一篇欣赏季节的散文三、板书设计故都的秋郁达夫1、秋院2、秋槐3、秋蝉4、秋雨5、秋果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