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改进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改进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docx(1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改进,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大势之下,“深度学习”项目应运而生,深度学习成为我国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从“课改”走向“改课” 一一我们是不是还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2021年是我们国家推进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二十年,在这20年当中,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课程实施领域也有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也都在反复追问,虽然有进步,但我们是不是还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昨天的故事”是我们历次课程改革都不得不面临的现状:我们往往关注课程的顶层设计和课程建设比较多,关注课程实施特别是教学改革比较少;关注课程改革的主体方面
2、比较多,关注改革的配套制度和必备条件比较少;自上而下推进多,自下而上地调动地方和学校积极性和创造性比较少;宏观要求和号召多,操作性指导和具体支持少;小学课改动作大、成绩多,高中课改动作小、变化慢。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遇到“昨天的故事”是可以理解的。从世界范围来看,也基本上是这样的状态。之所以说课程改革比较复杂,是因为它里面涉及的环节和要素比较多,比如涉及到课程(教材)、教学、评价(考试)、人员队伍、办学条件、管理制度等等。只要课程一变,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且这些要素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或制约,处于动态变化中。只要我们在某一方面过于着力而顾及不到其他一些方面,课程改革就难以取得成效。
3、在不同层面上,我们对课程改革的认知是不一样的。有些行政领导可能更关注的是课程的整体建设和顶层设计;校长和老师可能更关心课程的建设成果怎样转化成教育教学实践。这两者都很重要,但是没有后者,前者就是“一纸空文,“空中楼阁只有关注和研究解决基层学校特别是老师们面临的改革困难和问题,为老师提供科学的应对方法和策略,课程改革才能实现预期效果。所以我们下一步需要把课程改革的重心进一步下移到课堂中,从“课改”走向“改课”,但是,在实施层面下功夫,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我们也看到,整个教学实践中长期存在的实际问题很多,教学改革不知向何处去,乱象叠出:固守传统、花样翻新;模式化、形式化、表面化;目标虚无、内容琐
4、碎;学生无主体地位、师生关系不当;教教材、教教辅、教练习册;长期存在的“浅层学习”2017年,我们颁布了修订后的高中课程标准。为了引导教学改革,新课标努力地引导大家把改革的重心放在教学上,在明确了整体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在标准里增加了教学提示、学业要求,甚至还增加了一些教学案例、评价案例。 这样做的目的是告诉大家,通过教学改革把课程标准落到实处更为重要,并且也通过教学提示、学业要求等等这些告诉大家改革应该往何处去。2019年,还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两个文件实际上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改革
5、的基本理念、基本方向和主要内容,也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相应的任务指标,甚至提出了思想策略性的要求。 怎样让这些改革理念、任务要求落到实处,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一件事。现在我们对于教学改革还是缺乏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对教学规律的整体研究也是不太够的。 大家天天在从事教学工作,尤其现在也在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但是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什么是教学?教学对于学校教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对于学生的意义又是什么?教学系统中究竟有哪些关键的要素?它们相互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学生又处于怎样的地位?师生关系究竟该如何正确地确立起来?教师究竟该怎样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如何确定教学目
6、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开展教学评价、运用教学资源、创设教学环境、进行教学反思?学生应该如何学习?教学有固定的模式吗?全面深化“课改”大势下,“深度学习”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2013年底,为了顺应国家课程改革的大趋势,解决教学改革难题,我们机构提出了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现在这个项目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深度学习的项目定位我们认为,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课程这三个核心要素连接起来的,其中学生是最为活跃的要素,教师是次活跃的要素,课程是相对稳定的要素。 当静态描述教学系统时,三者关系是相对稳定的,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三者关系又是动态变化且比较复杂的。 每一门学科课程都有自己的本质
7、属性和特点,学生学习相应课程时也有一般性的规律,同时,每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看待学生和处理课程的基本立场、观念和方法决定着教学活动的走向和基本形态。如果一位老师能把教师、学生、课程三者的关系调整到最合适的、最为科学的状态上,教学就不会出现大的方向性的问题。 民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叫萧承慎,他认为“最优良之教法是教师审度自己之才识、学生之个性、教材之性质,而取其在此三方面皆能产生最大之效率者。在实施上,绝无单独存在之最优良的方法。”教师只有学会理解并科学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的本质特征,学会正确处理教师、学生和课程三者关系,才能按照个人风格更好地进行教学
8、设计和组织教学,进而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之法。 教师在对教学系统特别是其中核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有正确理解和科学认知后,只要掌握了教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认真思考并恰当把握教学设计中的核心问题,就可以总体把持好教学的基本走向。 因此我们的深度学习项目不希望给老师提供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想给老师提供一个认知教学、思考教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让老师把握住教学设计中的核心问题,进而创造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我们认为,在教学系统中,如果思考清楚下面4个问题,教学会有非常正确的走向。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更有意义?一一“为什么学” “获得什么”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更有价值? 一一 “学什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习目标的
9、实现?一一 “怎么学”什么样的方式能更好地检验学习效果?一一 “怎么评”这4个问题应该是老师每一次思考教学问题、每一次进行教学设计时,都必须不断追问的问题。深度学习的实践模型我们提出,深度学习有5个基本特征:活动与体验、联想与结构、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创造、价值与评判。同时我们也提出了深度学习的实践模型,2014年提出了 1.0的实践模型,现在又提出了 2.0的实践模型。深度学习的几大关键问题(1)问题一:什么样的学习(教学)目标更有意义? 一一为什么学?想让学生获得什么? 深度学习倡导的是掌握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体会学科基本思想,建构知识结构,理解并评判学习内容与过程;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创
10、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最终我们希望把学生培养成既有扎实学识基础、又有独立思考能力,善于合作、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创造美好未来的社会实践的主人。 谈到目标问题,我们国家的中小学课程目标实际上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之前,更强调双基目标;到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开始更加强调三维目标;2017年高中新课标正式颁布,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更加强调核心素养。每一个新目标的提出,都带来了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乃至考试评价的一系列变化,所以目标往往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是教学的逻
11、辑起点和终点,更是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依据。 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具体的教学内容,反映学业要求。知识是目标的载体,不是目标本身。过去的教学更加强调知识这个目标,但是在今天的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话语体系中,应该怎样理解知识? 知识确实很重要,没有知识就没有学生的素养培育,但知识不是目标本身,而是目标的载体。 “深度学习”项目以核心素养为目标追求,致力于引导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国家各学科课程标准所确定的“学科素养目标”上,让学生超越单纯的知识掌握,实现理解学科本质和独特思想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问题二:什么样的学习(教学)内容更有价值?一一“学什么”是学科
12、结构与系统中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或更多事实性知识。“教什么”学习(教学)内容本身是系统的、结构化的学习材料,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进行选择和再组织,而选择和组织的依据源自于对学习(教学)目标的认知和对知识价值的把握和判断。 核心素养目标之下,应该对学习(教学)内容(所谓的“知识”)的选择与组织有新的认知和理解: 知识是获取方法,形成能力、品格、价值观的内容载体;静态知识承载的功能作用是确定的,也是有限的;当知识被激活(与经验、与活动、与现实结合起来)时,知识的功能作用即被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于形成素养更有支撑作用;不同类型的知识在学科体系中是有不同价值的。 所以,对知识的价值
13、性要做再判断,什么样的知识是有价值的? 在学科体系中起关键作用、能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重要原理、重要概念;基于学科体系结构和学科本质,能反映出学科思想方法和独特育人价值的核心知识;承载挑战性学习任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深度参与和持续探究欲望的知识;可以形成知识关联,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建立意义关联的知识,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有价值的。OECD曾经有一个研究项目,把知识分为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 事实性知识在我们国家的教学体系中是最被关注的,并且在过去的教学中被强化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些知识往往都是
14、非常零碎的、反映事实情况的一些知识。概念性知识是结构化的,能够起到关键作用的知识,这类知识只在部分教学中被关注到了,因为有些概念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再去进行相应的结构化,而我们的老师往往这方面能力相对缺乏。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在我们的教学中是最缺乏、最不被重视的,而这些知识往往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自我反思能力,以及对知识的价值意义的认知关联度最高。老师们如果想在有限的教学实践中和浩瀚的学科知识体系中,让孩子们掌握关键性的内容,就需要对知识做价值判断,并且进行相应的结构化的安排。 “深度学习”项目立足于引导老师站在学科体系之上,对学习或者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规划、整体设计,选择本学科最核心的知
15、识内容,削枝强干并进行结构化、体系化、生活化的处理。把单一知识点转化成结构性的知识;把核心知识与现实社会、科技成果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学科核心知识与学生经验结合在一起。 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强调“单元整体设计”,意在以“单元”为基准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在结构化的知识之上形成“引领性的学习主题”,引导师生共同对学科核心知识进行有深度、有宽度的加工,对学科核心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全面而深入地体验学科本质,充分领悟学科的功能作用。 修订后的高中课程标准,为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同样强调学科体系、学科结构、学科大概念和大观念。(3)问题三:什么样的学习(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习(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一 “怎么学”“怎么教”就教学设计而言,教学各个要素之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和必然的联系。不同的学习(教学)目标指向必然对学习(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学习(教学)方式的选择有直接的影响。学习(教学)方式的选择与学习(教学)目标、学习(教学)内容之间有着极强的内在关联性。 当教学目标转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