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育文化保育不等于文化“包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保育文化保育不等于文化“包养”.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文化保育文化保育不等于文化“包养”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建、改造、享受、传承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在琳琅满目的文化载体中,一些文化载体正蓬勃发展,亦有一些载体正日渐落伍。纵观这些被大多数人认为落伍的文化载体,其主要构成者,多是一些老祖宗独创,传承己久,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些载体一方面作为地区的特色文化,纳入地方的文化建设和重点考评规划,另一方面多数载体远离时代背景,呈现难以吸引观众关注,商业开发潜力薄弱和后继无人等尴尬局面。社会在不断转型升级,而传统文化却在不断萎缩。
2、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既要弘扬海纳百川,推陈出新的时代精神,又有恪守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历史包袱,于是所开展的工作往往与人们的期望大相径庭。对于这些自身毫无造血功能的传统文化载体,大多数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用财政拨款的方式对其进行保护,基本可以理解为“包养”。这种保护的方式虽然能在一段时期内保证该载体不至于灭绝,但长远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从文化载体的内部进行改造,而全靠政府“包养”,这种载体仅仅停留在生存的局面,还谈不上发展。而且群众文化的本质力量在于人民,这种“文化寄生虫”存在时间过长,从“祖宗的礼物”变作财政的负担,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必定受到人民的唾弃。因此,唯今之计,传统文化
3、也必须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同时转型升级。但是,如今各地文化载体的传承情况不一,而转型升级也不能一刀切,应该有规划、有步骤地挽救一批,吸收一批,发展一批,拔尖一批,如此一来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融入时代,才能获得长促发展的空间。一、挽救一批:光养晦以图东山再起传统文化载体要有生命力,就必须进行现代化、产业化的转型,然而这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实现的浩大工程。纵观当今,能真正迎合市场需求的载体在全国范围内当属凤毛麟角。可以说,大多数的文化载体并不具备转型升级的能力,尤其是一些缺乏时代背景支撑、受众面极少的载体,对于它们而言,能存活下来已经极不容易。所谓“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这句中国古语
4、,揭示的正是当今一些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载体,唯一可以选择的生存之道。前面说道,政府财政的“包养”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可以保证这种文化载体短时间内不会灭绝。例如,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有一种非物质文化叫“老人歌”,实际上是一种哭丧之词,其产生在于旧社会。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一些富裕家庭有人逝去,家人便请来所谓的“孝子贤孙”,代替他们哭丧。可是时代变了,如今社会移风易俗,这种以替人哭丧为业者早已失去了市场,而当年的从业人员也相继离开人世。目前,东城区只有一人尚能完整地演唱这种曲目,在没有市场推广价值,没有传承者,暂时看不到发展空间的现实中,唯一能做的便是申请财政拨款,以录音、摄影、摄像等方式把这些曲目和
5、演唱者的信息完整地保存下来。这种方法与保护濒临绝种的动物是类似的,就像苦于寻找野生华南虎无果的专家,着力率先保留现在华南虎的基因谱系,只要这些谱系还在,就有重生的可能。除了拯救气数将尽、濒临灭绝的载体外,还有更加极端的状况,便是重新发掘失传不久的文化载体,以史为鉴,通过全新的包装,使之进入人们的视野。对待这些载体就像对待已经停止心跳的病人,使用人工呼吸和电击等手段,期待奇迹的发生。纵观东莞非遗的“起死回生”工程,既有遗憾,也有奇迹。失败的例子如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与张裕、汾酒、茅台齐名的东莞棉酒,由于其主要材料香皮纸早已失传,当时政府缺乏保护意识,经过多年的遗忘,这种酒无论史料还
6、是工艺都没有任何保留,终于永久失传,回天乏术。成功的例子如近年失传己久的东莞传统民俗又获重生,失传近六十年的茶园游会、温塘游会又以全新的方式和公众见面;“文革”以后销声匿迹的莞城千角灯,在政府的帮助下找到了传人,不断制作出产品,于是重获新生。作为文化工作者,对待已经灭绝的文化载体不要轻言放弃,应该提高认知,不断发掘,只要有一分希望,就付出百倍努力,奇迹往往就这样发生了。二、吸收一批:“拿来主义”力促精益求精“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就是鲁迅先生关于拿来主义的论断
7、。“拿来主义”的本质在于先占有,再挑选。而当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之道,正是应该以“拿来主义”作为指导。而这传统文化中的拿来主义,在于拓宽文化载体和受众的渠道。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多到基层走访,发掘更多尚未被广泛熟知、失传已久或从未备案的文化载体,在这一方面,广东省东莞市近年来颇有建树。例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东莞人民政府颁布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年保护发展规划和东莞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意见(2011 2020)等纲领性文件,分两批吸收各地非遗项目达72个,有了更加细化的吸纳渠道,项目基础更加雄厚,于是在此基础上,不断精益求精,通过大力的宣传和商业推广,使这些载体更富有竞争力
8、。目前,东莞有千角灯、龙舟制作等5项入选国家非遗名录;东坑卖身节、七夕供案、沙田咸水歌等19项则入选省级名录。如果说“拿来主义”体现了政策的包容,那么精益求精的过程,便体现了政府的决心。如诞生于东莞水上居民群体中,有种独特的非遗项目叫做咸水歌,而水上居民群众不足东莞人口的1%,其文化载体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为了进一步发展这种载体,东莞市沙田镇有关部门成立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在充分听取渔民对于保护非遗的意见后,他们全镇范围内搜集咸水歌唱本、开办传习班,并组织年青一代学唱咸水歌。在会唱咸水歌的人渐渐增加的基础上,他们在辖区范围内挑选文艺骨干对咸水歌进行器乐伴奏、演唱和伴舞,增强
9、咸水歌的艺术观赏性,将其打造成精品本土文化节目。经过循序渐进的培育,咸水歌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从小众到大众的蜕变,在舞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拆字眼、大海驶船两首咸水歌表演作品参加2007年6月24日举行的“首届国际广东小曲王争霸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三、发展一批:引入市场实现自我价值“我们深深植根于自己的各种传统纽带,它们给我们的日常生存赋予了意义。如果说人们不能通过刻意选择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人,那就更不能任意抹去他与传统的联系。我们不仅要把各种传统纽带视为被动的限制性因素,还应将其理解为一种积极的资源。”事实上,“祖宗之法”也是可以发展的,并非一成不变。如自明清以来历久不衰的厚街腊肠,近年来
10、进行了资源整合,各腊肠企业引进了先进的流水生产线,积极发展品牌商标。目前,其产品除畅销港澳及东南亚一带外,还远销欧美等地,每年出口过万吨,成为东莞食品类非遗的成功转型升级的典范。又如东莞地区传统迎神赛会,除了大型的群众团体巡游外,适当增加了如泼水、美食等现代的资源,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之成为老少咸宜的地方庆典。通过庆典,随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该地也创造了许多商机。自古以来,在政府的牵头下,这种弘扬传统的文化载体当然少不了 “乡绅,的参与,而这种“乡绅”如今可以理解为先富起来的企业家。再如东莞市茶山镇的茶园游会,便有当地的企业家鼎力支持,使得游会的规模和影响力逐年扩大:又如寮步镇的香市文化旅
11、游节,该节延续近一个月,为游客提供了全方位的吃喝玩乐服务。惊险刺激的滑翔伞表演,呼之欲出的香市小姐,香气扑鼻的香市广场“香博会”,让人垂涎的东方商业街上的“香飘四季”美食嘉年华,无不让群众倾倒,由此既能提高文化软实力,又能实实在在地创造商业价值,政府、商家和群众皆大欢喜,可谓一举多得。除了政府动用财政的援助,非遗项目的“自救”也至关重要。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因素在于这些载体自身的造血功能。作为政府,在这个阶段应该做好服务工作,为这些文化载体的发展创造出更优厚的环境。今年五月在深圳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我市莞香、龙舟制作
12、技艺等7个“非遗”项目集体亮相,并以“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形式向外整体推介东莞文化。这是东莞市首次整合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同参与文博会。通过这种集体推广模式,不但展现了东莞的魅力,还带来了可观的商机。四、拔尖一批:品牌力量推动地区繁荣传统的文化载体并非千篇一律脱离现实和脱离市场,有些载体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可利用的商业开发价值十分巨大,作为政府如果能正确引导,适时创建系列文化品牌,以这些文化载体为中心的产业一旦发展起来,可以使这个地区的经济获得大丰收。以东莞市东城区的非遗项目春节登黄旗山为例。黄旗山是东莞八景之首,东莞八景有首歌谣云:“黄旗岭顶挂灯笼”,即此。
13、黄旗山是东莞最重要的名山,据康熙东莞县志载:“黄岭在城南十里,峰峦秀拔。迤如展旗,草多黄色,俗呼黄旗岭治之朝山,亦祖山也。”崇祯东莞县志引唐书十道地理志云:“以为岭南第一名山。”由此可见,黄旗山在东莞乃至广东的地位。据唐书十道地理图志载:“邑人九日登高于此。”可见东莞人登黄旗山览胜,已经有超过1000年的历史。春节登黄旗如今己成为东莞人新年习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以及文化意义衍生而来的巨大经济价值。围绕黄旗山麓,自宋代以来有不少民间传说和故事,如黄旗岭顶挂灯笼、厉布衣传说、廉泉故事、游蛇地求子掌故、青紫亭陈进士故事等,这些典故因黄旗山的知名度提升而被广泛宣传,变得家喻户
14、晓。由于知名度高,由此衍生的品牌可谓不胜枚举,其中最著名的商标“旗峰”今年已经走过57年的历史,被评为第一批“东莞老字号”。该企业产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东莞特产:腊肠、腊肉、腊鸭三大系列产品,产品名扬四海、走俏市场,历经半个世纪巍然屹立,丰富了东莞的传统饮食文化内涵。此外,鉴于黄旗山作为东莞地标的特殊地位,近年来围绕黄旗山进行的文艺创作也逐步繁盛。大量的涉及黄旗山的文艺作品在各大媒体频繁出现。2009年,由东城本土文艺工作者创作拍摄的歌曲黄旗山放歌MTV于国庆前夕发行。东城的音乐工作者亲眼目睹了东城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他们满怀激情地创作了赞美自己家园的歌曲黄旗山放歌。歌曲一经演唱便很快在东
15、城传唱。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职能部门,只有抓住机遇、对症下药,一些地方习俗不但能传承古典文化,更促进了现代文化的繁荣。同样围绕着黄旗山麓,随着黄旗山这个品牌的深入人心,一个新兴的商圈正在冉冉崛起。特别是房地产市场,一场黄旗山争夺战正悄然打响。以黄旗山作为主要卖点的,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东城中心、新世界花园、东泰花园,到2000年以后的景湖花园、新世纪豪园、峰景高尔夫,再到近几年陆续兴起的星河传说、天骄峰景、黄旗印象等骨干项目相继立户,高端住宅市场持续红火,进一步带旺了该区的饮食、娱乐、文化休闲等产业,使该地段成为东莞最繁华的商圈之一。由此可见,登黄旗山习俗衍生出来的人们对于黄旗山的信仰,使黄旗山声名大噪之余,由此强化了该区文化软实力,更带来了可观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