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D4-HDAC双靶标抑制剂可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发生自噬.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40307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BRD4-HDAC双靶标抑制剂可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发生自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BRD4-HDAC双靶标抑制剂可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发生自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BRD4-HDAC双靶标抑制剂可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发生自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BRD4-HDAC双靶标抑制剂可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发生自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BRD4-HDAC双靶标抑制剂可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发生自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BRD4-HDAC双靶标抑制剂可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发生自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RD4-HDAC双靶标抑制剂可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发生自噬.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摘要:含滨结构域蛋白4(BRD4)和组蛋白脱乙酰化酶(HDAC)均是癌症和其他慢性疾病中的表观遗传学靶标。本研究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合成以及体外和体内评估,发现了一系列新型的基于口塞吩并2,3-d喀咤的异羟月亏酸衍生物,作为选择性的BRD4-HDAC双靶标抑制剂。化合物17c对BRD4-HDAC双靶标的抑制效果最好,0值在纳摩尔水平。此外,17c通过诱导细胞自噬,对结直肠癌(CRC)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它在大鼠中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口服生物利用度为40.5%。在HCT-U6异种移植体内模型中,17c通过诱导细胞自噬并抑制IL6JAK-STAT信号通路,对肿瘤的生长表现出有效的抑制作用。

2、结果表明,BRD4-HDAC双靶标抑制可能是CRC的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MCSS (MuHCopy Simultaneous Search)作为一种片段对接的方法,可以被用来分析靶标结构中配体结合位点的特性。采用此方法,分子片段先被随机放置在结合位点中,然后程序采用CHARMm对这些随机片段进行能量优化以找到最适的片段位置。片段采用独立的MCSS_Score来打分和排序。LUDI是从头药物设计方法之一,使用LUDI来发现新的具有潜在活性的化合物,并允许对已有的化合物进行改造。主要包括De Novo Receptor、De Novo Link、De Nov。Evolution这三个Protoco

3、ls o分子对接(Moleculardocking)是基于结构药物设计的核心模拟手段,依据受体与配体作用时的几何匹配和能量匹配过程,模拟受体-配体相互作用,预测两者间最佳的结合模式和结合亲和力。采用分子对接模拟技术,科研人员可以进行基于结构的药物虚拟筛选,药物分子的结构改造,配体和受体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等工作,从而大大提高实验效率。在Discovery Studio这一分子模拟的综合平台中,分子对接程序包含Libdock、CDOCKER、Flexible Docking,这三种对接算法各有优势,能够满足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多种应用需求,为其提供配体受体间相互识别的“利器”。BRD4-HDAC双靶标

4、抑制剂可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发生自噬Ref: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Published: March 10, 2020 IF=6.205链接:https:/dx.doi.org/10.1021/acs.jmedchem.9b02178一、研究背景结直肠癌(CR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已开发出针对CRC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仍迫切需要用于治疗晚期CRC的新疗法。另外,临床上使用的CRC分子靶向药物,例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西妥昔单抗和贝伐单抗,在转移性CRC(mCRC)患者中活性有限。CRC的表观遗传学改变被认为是mCRC的重

5、要生物标志物,在表观遗传学靶标中,肿瘤组织中的组蛋白乙酰化是mCRC中最常见的变化之一。在组蛋白乙酰化的过程中,含澳结构域的蛋白4(BRD4)和组蛋白脱乙酰化酶(HDAC)被认为是潜在的治疗靶标。BRD4是识别组蛋白或非组蛋白底物的核心元素,可调节表观遗传修饰和基因转录中的许多分子和细胞过程。HDAC可促使赖氨酸残基脱乙酰化反应的进行,最近被认为是人类恶性肿瘤的潜在治疗靶标。BRD4和HDACs可以协同下调c-Myc表达并抑制CRC的发生和转移。在本研究中,通过Discovery Studio中MCSS的方法设计和合成了一系列新型BRD4-HDAC双靶标抑制剂,并进行了一系列后续的体内和体外生

6、物学评估。此外,化合物17c通过下调cMyc,组蛋白H3脱乙酰化,抑制凋亡相关蛋白Bcl-2并干扰HCT-116结直肠癌细胞中自噬酶体的形亦诱导凋亡和自噬。Western Blot和IHC分析均显示17c有效抑制组蛋白H3的脱乙酰化作用。此外,17c对HCT-116结直肠癌异种移植小鼠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并通过激活IL6-JAK-STAT信号通路增加了细胞毒性T细胞浸润。总之,设计并合成的一系列新型小分子BRD4-HDAC双靶标抑制剂,与RVX-208和vorinostat相比,17c对结直肠癌表现出优异的抗增殖能力,这表明17c是通过抑制BRD4-HDAC并诱导细胞自噬。二、新型BRD4-

7、HDAC双靶标抑制剂的设计为发现BRD4-HDAC双靶标抑制剂采取了四步策略:一是基于MCSS对BRD4抑制剂的设计。首先,将从已知BRD4抑制剂产生的片段嵌入ZINC数据库中,然后分别对接到BRD4蛋白的两个澳结构域中,得分最高的片段被选为新型BRD4抑制剂的骨架,并且筛选出的片段具有三个结构特征:与ZA-loop氨基酸残基稳定的氢键相互作用、Kac结合袋中的范德华和氢键相互作用以及在结合位点外部满足空间要求的疏水片段,然后再通过LUD1对这些片段进行合并或优化。二是基于这些筛选的片段,合成了 24种化合物,并测试了化合物对BRD4抑制的活性,并将化合物41作为双靶标抑制剂的骨架。三是典型的

8、HDAC抑制剂包含三个片段:帽子、疏水性接头和ZBG基团。所以在BRD4-HDAC双靶标抑制剂的设计中,化合物41被用作帽子,作者基于之前的研究将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上的羟基作为连接点,并选择N.羟基己酰胺和邻苯二甲酸酯片段作为ZBG基团,以分别探索帽片段的正确连接方式。四是合成了一系列模型化合物,并测试了这些化合物对BRD4-HDAC抑制的活性和对细胞增殖抑制的活性。在这些化合物中发现17c对BRD4-HDAC的抑制活性较好。三、17c与BRD4、HDAC2和HDAC6蛋白作用机制的研究使用分子对接的方法将化合物17c对接到的BRD4, HDAC2和HDAC6蛋白的结合口袋中,对接

9、结果发现异羟后酸酯基团在HDAC的结合位点与锌原子稳定地螯合。口塞吩并2,3-d嗒咤片段对接到表面凹槽中并很好地占据帽区域。异羟月亏基的默基片段可以分别与HDAC2的Tyr308和HDAC6的Tyr745形成氢键相互作用。17c结构中的羟胺片段分别通过稳定的氢键与HDAC2的Hisl45/Hisl46和HDAC6的His614相互作用。另外,在睡吩并2,3d喀咤的2-位取代的苯基与HDAC2的Arg275形成阳离子-兀相互作用。此外,曝吩并2,3-d喀噬的3-氮原子和4-堪基可与BRD4的Asnl40形成氢键。总之,分子对接结果与酶促测定结果显示出比较高的一致性。四、结论为了开发新型的BRD4

10、-HDAC双重抑制剂。作者综合采用Discovery Studio中的MCSS、LUDI和Libdock的方法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嗥吩并2,3d暗噬的异羟后酸衍生物,并对其体外和体内活性进行了评估,发现17c对HDAC-BRD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活性和选择性。并且通过一系列体外和体内实验验证了 17c是BRD4-HDAC双靶标抑制剂,是CRC新型化学疗法的潜在先导化合物。因此,通过分子模拟的方法可以指导新型药物分子的设计和改造,大大加快新药设计的速度,节省创制新药工作的人力和物力。HDACsBRD4vitro BRDS & HDACS asFragmenHike libraryin ZINC dat

11、abasey Multi-compltxbased dockinaFragments generatedfrom knownBRD4 inhibitorsrmacokinetia assay图1新型BRD4-HDAC双靶标抑制剂设计思路Fragments screenedby LUDIvivo xenograftIn viroenzymatic &cell proliferationassayAUei46图2 17c与BRD4 (A)、HDAC2 (B)和HDAC6 (C)相互作用模式图MaXFlow分子模拟与人工智能平台MaXFlow生物医药智能创新平台,由创腾科技自主研发,旨为不同领域的一

12、线创新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个合作共享的B-S架构平台。以“数据自由,模型自由”为理念,在结构模型与预测模型进行融合的基础上,实现模拟与AI需求的合并,为研发赋能。今 填补数据产生保存与数据使用赋能断层令打通空间结构模型与数据预测模型壁垒令合并经典模拟计算与新兴AI预测需求今降低背景知识储备与复杂软件使用门槛通过便捷的网页端操作,可实现大、小分子模型的构建与优化,动力学模拟,分子对接,分子间相互作用展示。小分子药物方面,通过分子性质计算以及多种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的方法,在工作流中帮助用户实现数据的挖掘以及相关构效关系的搭建,同时可以通过一键部署的方式实现药代动力学及不同目的的AI预测与共享。对于大分子,基于流行AI模型的运用,更加准确的实现大分子间相互作用预测。多样的APPs为大分子药物研发提供可靠保障。更多详情,请访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