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42771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台匕目匕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说得概括一点,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由此可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程教学中十分重视的问题,那么如何建立和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呢?一、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数感。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

2、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数概念的切实体验和理解与数感密切相关,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本身的逻辑顺序,使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就会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概念,建立数感。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摄取生活素材,让学生感知数。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处处充满着与数相关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具有量化的意味。因此,在认数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根据所学数的内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寻找数、体察数、感知数,让他们感到数就在身边,而且每天都离不开数。如:学习

3、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说出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列举出:1本书、1只小鸟、1棵树、1根小棒、1个苹果、1捆小棒随后教师可出现一盘苹果、一捆小棒,让学生也用数来表示,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1根小棒),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1捆小棒);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1个国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1个苹果)。即而渗透了 “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接着教师再出示一幅学生赛跑的图片,让学生指出谁跑了第一名可用儿来表示,谁跑了第二名可用儿来表示,这样学生就理解了数不光可以表示物体,还可以表示序数(第几名),这样数的内涵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最后

4、,教师可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走一走、看一看,数一数教室前有几棵树、几个花坛学生通过对10以内的数与身边的实物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鲜明的表象。再如教学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学号、生日、身高、体重、鞋号;汽车和摩托车牌的号码、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居住区的邮政编码;自己喜欢的某本故事书有多少页、1页大约有多少字,到菜市场买菜,各种菜的价格;到商场购物要看商品的标价付钱,这些标价、购物的钱款都是有具体意义的数。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了数的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2)设计多种方式,让学生表达数。抽象的数学

5、符号不是表示数的唯一方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数,会使学生切实了解数的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的数感。如通过数学故事向学生介绍古代人们用“结绳记数”方式表示数、用算筹进行计算等。(3)开放思考空间,让学生学会找数、说数、用数,并从同伴表达的数据信息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用数描述和交流。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后,我设计了“家庭中的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搜集自家中的“数”到课堂上交流。学生搜集的数简直是五花八门:家里有几个人,一个月用多少度电,;家里有多少本书,多少件衣服,多少个碗;地面铺了多少多少块地板砖等等。还有的学生从中提出质疑:小红家一个月要用210度电,平均每天要用多少度电?如果

6、按每度电5角钱算,一个月要用多少电费?怎样节约用电?学生把具体问题与数学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体现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并在交流中培养了数感。二、重视估算,培养学生数感。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意见”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可见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估算意识,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来发展学生的数感。生活内容为题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对于

7、低年级的小朋友,我们可以经常创设一些学习情境,让他们知道自己比哥哥姐姐矮一点,比弟弟妹妹高一点,比爸爸妈妈矮得多;知道20比21少一些,比18大一些;知道28在20与30之间,但更接近30;知道100页书大约有多厚,40分钟大约有多久,1米大约有多长等等。教师要经常训练学生正确地运用估计、大约、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接近于某某之间等术语,可促进学生形成对数的感觉。学生一旦有意识的将一些抽象的数通过某些术语和其他的数产生联系,就可以使得学生在各种问题中将数有机的结合现实内容。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概念的需要,同时也是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的需要,更是学生

8、建立数感的需要。平时教师也要经常训练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三、实践操作,培养学生数感。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建立数感。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操作活动:(1)称一称:学生动手称苹果(1千克)、盐(500克,2袋)、洗衣粉(250克,4袋)。(2)数一数:学生数,1千克盐有儿袋? 1千克

9、洗衣粉有儿袋?1千克苹果有几个?(3)掂一掂:学生用手掂自己称的1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4)找一找: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外形一样而重量各异的盒子,要求学生不能用秤称,就能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通过以上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知识,体验到“1千克”的实际重量,获得了亲自感受,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借对苹果等重量的感受来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重量,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再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安排了三次操作;第一次是引入阶段,用16根小棒摆正方形,再用1

10、6根小棒摆三角形,让学生从操作中知道分物体或摆图形往往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刚好分完,一种是分后还有多余。从而引出“余数”的概念。第二次是分苹果,15个苹果,3个1盘,有儿盘? 4个1盘,有儿盘?还多儿个?5个1盘、6个1盘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弄清商和余数各表示什么。第三次操作是例题教学,“20个乒乓球,每6个一盒,可装儿盒?还剩儿个? 22个,23个呢?通过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得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这三次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形成了余数的概念,强化了数感.四、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数感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

11、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比如,在教学“连加、连减”这一课时,当学生通过共同探究理解了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后,我设置了一个购物情景:“学校要组织一次庆“六 一”联欢会,请你用10元钱去选购自己喜欢的物品”。让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设计购物方案,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出了多种购物方案。有的用10元钱去买食品,有的用10元钱去买送给老师和同学的礼物,还有的用10元钱去为班上购买一些装饰用品。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断完善对原有知识的理

12、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升数感。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学生数感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结合知识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数感的培养和提高。(字数:3533)论文题目: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工作单位:石屏县坝心镇中心小学姓名:杨凤芝联系电话:15925384939时间: 2012年12月22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