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发动机气门控制技术.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5720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进发动机气门控制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先进发动机气门控制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先进发动机气门控制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先进发动机气门控制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先进发动机气门控制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先进发动机气门控制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进发动机气门控制技术.docx(2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发动机前沿技术分析报告先进发动机气门控制技术文摘为了降低发动机进气系统的泵气损失,提高燃油利用效率,国内外各大汽车企业和零部件供应商开发出了各种先进的发动机气门控制技术。本文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技术方案及其工作原理进行了简要介绍。关键词发动机气门控制AdvancedenginetechnologyanalysisreportAdvancedenginevalvecontroltechnologyAbstractInordertoreducetheengineintakepumpinglossesandimprovefuelefficiency,Domesticandinternationalma

2、jorautocompaniesandpartssuppliersdevelopedanumberofadvancedenginevalvecontroltechnology.Thisarticledescribesthetypicaltechnicalsolutionsanditsworkingprinciple.KeywordsEngineValvecontrol近年来,出于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各个国家和地区对汽车油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加以严格的限制。例如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规定到2015年,在欧洲上市销售的新车型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降至平均每公里130克;并于2013年4月通过了2

3、020年欧洲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每公里95克的目标,同时将对超标的车企课以重税。而日本将从2020年开始实行按JC08循环的油耗标准,在该标准下汽车油耗要比2009年规定的油耗水平提高24%,达到4.9升/百公里。在我国,根据国务院2012年6月份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年)的要求,“到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5.9升/百公里以下。到2020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4.5升/百公里以下。”为了应对不断加严的排放和油耗法规,整车企业不得不利用各种技

4、术手段提升发动机产品的经济性和排放性能。当前已被广泛采用的发动机节能技术主要有汽油缸内直喷(GasolineDirectInjection)技术、可变气门正时(VariableValveTiming)技术和涡轮增压(TurboCharger)技术等。止匕外,为了降低发动机泵气损失,改善发动机燃烧效率,进而提升发动机经济性,最近几年来可变气门升程(VariableValveLift)技术和无凸轮轴式可变气门驱动(VariableValveActuation)技术等先进发动机气门控制技术也广泛受到各大汽车企业的重视。1、可变气门升程技术可变气门升程技术按升程调节范围可分为阶段式和连续式,按执行机构

5、的驱动方式可分为机械式和液压式等。1.1 两阶段可变气门升程技术一般而言,发动机气门升程的定义,是以满足发动机全负荷时进气量的需求为设计输入。显然,当发动机工况处于怠速,或者中、低负荷时,从理论分析可知,此时发动机所需的空气量较少,也就可以选择较小的气门升程。较小的气门升程,不仅能减少发动机进气量,进而大幅度降低怠速和中、低负荷时的泵气损失,同时气门升程的较小,气门机构的机械功损失也会有所降低。传统的气门机构设计,无论是双凸轮还是单凸轮、顶置或者中置,发动机的气门升程均是固定不变的,也就不能兼顾大负荷时发动机的性能需求和中、低负荷时的油耗需求。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同时结合成本以及可靠性等方面的考

6、虑,本田、丰田、通用、保时捷,以及国内的比亚迪等汽车企业均开发出了两阶段可变气门升程发动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技术有本田的i-VTEC技术、保时捷VariocamPlus系统采用的舍弗勒集团伊那(INA)公司的液压可变气门挺杆技术,以及通用汽车公司采用的伊顿(Ealon)公司的摇臂滚子类型的双升程(DualLiftRRA)技术。1.1.1 本田公司VTEC系统本UI公司于1989年推出的VTEC(VariableValveTimingandLiftElectronicControl)技术,并在此技术基础上开发出了i-VTEC技术。该技术在本田思域、雅阁、CR-V和飞度等主要车型上均有应用,其对发

7、动机经济性、动力性和排放等性能的改善,以及技术可靠性均获得业内外的广泛认可。该系统的基本原理如图1.1所示:ECU通过对发动机转速信号和负荷信号进行分析,确定发动机运行工况,并通过一套液压系统来控制销轴的运动,实现三个摇臂的锁定和分离,来选择不同升程和型线的凸轮,进而输出不同的气门升程曲线。图1.1本田i-VTEC系统工作原理图1.1.2 伊那(INA)公司的CPS(CamProfileSwitching)技术INA的CPS技术有多种技术方案,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本田的i-VTEC系统类似,均是通过液压系统驱动机械装置来实现不同型线凸轮的切换,进而实现气门升程的可变。根据实现技术的零部件和技术手段

8、不同,可分为液压可变气门挺杆(Switchabletappet)和液压可变摇臂(Rollerfingerfollower)等多种形式。液压可变气门挺杆(Switchabletappet)技术由于液压可变气门挺杆集成了气门间隙补偿的功能,并取消了气门摇臂机构,采用凸轮直接驱动气门的结构形式,从而使得发动机气门机构的设计非常简单,缸盖和油道的布置也大为简化,其在发动机上的布置形式见图1.2左。其主要缺点在于可变气门挺杆的重量较大,而且在发动机运转时,挺杆是沿着气门杆轴向方向做往复运动;同时,凸轮与内、外挺杆的接触副均为滑动摩擦,因而机械功损失比较大。液压可变气门挺杆结构如图1.2右所示,有内、外两

9、个挺杆构成,由液压系统驱动一根三段式的中间销轴运动,来实现内、外挺杆的锁定或解锁,从而实现不同型线凸轮的切换。机构的工作原理见图1.3所示。图1.2INA液压可变气门挺杆布置和结构图锁定状态(长升程)基圆阶段图1.3解锁状态(零或短升程)1NA液压可变气门挺杆工作原理图液压可变摇臂(Rollerfingerfollower)技术液压可变摇臂的结构见图1.4所示,与液压可变气门挺杆相类似的是,液压可变摇臂机构也是由内、外两个摇臂所组成的,由一套液压系统来控制一根销轴的运动,使内、外锁定或解锁,从而实现不同型线凸轮的切换。机构的工作原理见图1.5所示。与液压可变气门挺杆相比,该机构的结构略为复杂,

10、可靠性存在一定的问题,但目前已经基本解决了。同时,该系统需要在传统摇臂式的气门机构的基础上,增加一条控制升程切换的油路,这使得缸盖油路的设计较为复杂,缸盖和气门室罩盖的铸造和加工难度也相应增加。但其优点在于,发动机运转时摇臂是在一定角度内做摆动运动,转动惯量相对较小;同时内摇臂与凸轮的接触副设计为轴承滚动摩擦,也进一步降低了发动机的摩擦功损失。解锁状态(零或短升程)锁定状态(长升程)图1.5液压可变摇臂工作原理图1.1.3伊顿(Eaton)公司摇臂滚子类型的双升程(DualLiftRRA)技术伊顿公司的摇臂滚子双升程技术结构形式与INA液压可变摇臂技术较为类似,只是在一些技术细节上略有差异,其

11、布置和结构见图1.6所示,在此不再赘述。图1.5伊顿摇臂滚子类型的双升程系统结构图1.2 全可变气门升程技术与升程不可变的发动机相比,两阶段可变气门升程发动机在油耗方面有明显的改善,但事实匕两阶段可变气门升程技术也只能兼顾发动机全负荷工况和中等负荷工况的进气需求,对低负荷以及怠速工况的油耗贡献仍然较少,而这些工况在汽车的日常使用,或者NEDC循环工况中所占比重也比较大,大约在3()%左右。根据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ResearchCouncil)发布的研究数据显示,两阶段可变气门升程技术的技术成本大约为1522美元,油耗收益为2.3%;而全可变气门升程技术的技术成本约为1911美

12、元,油耗收益可达到4.8%,由此可以看出,全可变气门升程技术的效益要远远高于两阶段可变气门升程技术。为了进一步降低低负荷和怠速工况的油耗,实现在发动机运行全工况内,气门升程从满足怠速进气需求的0.2mm左右到最大气门升程之间连续可调,宝马、木田、丰田和日产等汽车企业开展了全可变气门升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其中,宝马公司在2000年就完成第一代全可变气门升程发动机的开发工作,第一款使用Valvetronic技术的4缸发动机实现量产和上市,随后逐步将Valvetronic技术推广应用于BMW公司所有的8缸和12缸V型发动机,以及直列式6缸发动机上。此后的十年时间里,宝马公司在对Valvetron

13、ic系统进一步优化的基础上,又陆续推出了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全可变气门升程技术。而其他公司的全可变气门升程技术,如本田的A-VTEC技术、丰田的Valvematic技术、日产的VVEL技术和德尔福的CVVL(ContinuouslyVariableValveLift)技术,虽然已经完成了技术方案设计或开发,并取得了知识产权,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量产机型上市,所以本文将不再细述,重点介绍宝马的Valvetronic技术。1.2.1 宝马ValvetronicI宝马第一代全可变气门升程技术ValvetronicI的系统结构见图1.6,主要由驱动电机和蜗杆,涡轮,带驱动凸轮的控制轴,同位弹簧,中间摇杆,

14、凸轮轴组成。中间摇杆上部装有一个滚轮,滚轮和驱动凸轮相接触,同时中间摇杆上部为一弧面,和控制轴接触。凸轮轴和中间摇杆中部的辐子接触,摇臂辐子和中间摇杆下工作面接触。图1.7是ValvetronicI的工作原理图。在驱动电机的作用下,带驱动凸轮的控制轴进行转动,使中间摇杆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中间摇杆的下工作面和摇臂轻子的接触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而改变凸轮轴输出的气门升程。图1.6ValvetronicI系统结构图图1.7ValvetronicI工作原理图从目前宝马公布的数据来看,该机构可以使发动机在怠速工况下油耗降低18%,部分负荷工况油耗可降低10%左右。1.2.2 宝马Valvetronic

15、IIValvetronicII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见图1.8所示,主要由:驱动电机和蜗杆,涡轮,带驱动凸轮的控制轴,月牙板,中间摇杆,凸轮轴组成。ValvetronicII系统与ValvetronicI系统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都是通过电机驱动的齿涡机构,改变控制轴和驱动凸轮的角度,进而改变中间摇杆上端的位置.;同时,在杠杆原理的作用下,改变中间摇杆的下工作面和摇臂馄子的接触点,从而实现气门升程的连续可调。图1.8ValvetronicII的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图与ValvetronicI系统相比,ValvetronicII系统优化主要体现在:中间推杆与控制轴上的驱动凸轮之间的滑动轴承被一个滚针轴承替代,在降低摩擦损失的同时,也使得中间推杆的导向更准确;气门机构的运动惯量减少了13%,进一步降低了配气机构的机械损失;扩大了气门行程的调节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