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心得体会:真正的学习从何处发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心得体会:真正的学习从何处发生.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新课标心得体会:真正的学习从何处发生总说真正的教育往往是发生在学生不懂之处,但什么时候能碰到那种不懂,又能刚好在老师的点拨之下让学生懂了,这个师生契合的点真的是这么近,又那么远。学科教学是教育的一部分。学科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也应该在“不懂之处:五上第一单元的学习,回忆那些人的童年往事,以童年为主题,让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感情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即便不能十分准确的说出“标准答案”,但对每篇文章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对他们来说也不算特别难。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当阅读单元导读页时,学生们都能轻松地指出本单元文本的基本情感都与怀念、思念有关。一提到童年,他们都能自然而然地与
2、怀念建立联系。但这并不能认为学生们已经可以完整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果不其然,在课上讨论祖父的园子作者“怀念祖父园子里的什么?”这一问题时,有的回答园子里的景物,有的回答跟着祖父学种地的趣事。这些看起来确实都是作者怀念的事物或者经历,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里还无法真正深入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当我问及“如果同样的事物,没有祖父的陪伴,没有这段经历,作者还会怀念吗?“学生们瞬间感知到作者应该不会这么怀念。那进一步思考,学生们开始意识到这种怀念是与祖父脱不开关系的。正因为有祖父的存在,作者才会怀念祖父的园子,更难忘园子里的每一个事物,甚至一草一木都凝聚着与祖父点滴的回忆。到这里看似已经足够深入了,已
3、经由园子看到了祖父,可以说是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了。可是课后题设置了“读下面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感受”这道题,列举了“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这一段话。很多同学确实能感受到这段话描写了一个欢快、愉悦的场景,但却无法准确的捕捉到究竟哪些地方能读出作者的欢快与愉悦,有一个同学回答“因为看到描写了在太阳下,一提到太阳就感觉很欢快这似是而非的感觉,让我意识到可能恰恰是他们在学语文时无法真正弄懂的地方。对大多数同学而言,语文是一门很尴尬的学科。往往很多问题,看起来很明白,但是真正讲清楚却又很难做到,就像多年前我在备课时常常提到
4、的一句“看起来一望而知,实际上一无所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当那个同学以为“在太阳下”就代表欢快、愉悦的心情时。我意识到,与他相同的大多数同学在读一句话的时候并不会关注能体会作者表达意图的部分。在低段教学中,经常会有一种练习一一填写恰当、合适的词语。但是往往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很多时候也分不清什么样的词语真的是合适的,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与作者的表达建立联系。同样一个事物,当表达者运用不同的修饰词语或短语、动词时,表达出来的情感自然是不同的。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学生们却一直弄不明白。以至于在高段进行阅读相关练习时,每每被问到从哪里能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之类问题时,很多学生
5、都很难精准地捕捉到答题的关键。但这恰恰应该就是学生语文学习中最困扰、最难弄清楚的地方吧。在我引导完学生关注句子中修饰的词语时,有几个学生恍然大悟地发出一串串“哦”,开始抢着回答自己体会到的作者内心的感受。他们从“凡是都是健康的、漂亮的”体会到作者感受到祖父园子里的一切都是积极向上的,自然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欢快。进而也有同学关注到“拍一拍,大树发声;叫一两声土墙回答”这一组描写,仿佛把景物都写活了一样,更显得格外欢快。终于不仅读出了作者的感受,更读“懂”了。这种懂不仅仅是懂了一道题的那种懂,更是终于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对语文的表达开始有了一点点浅显的理解。这种可遇不可求的“不懂,恰恰让教育有了发生之地。相信在这之后,原本一无所知的学习,渐渐会变得可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