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集群迈向产业创新集群:关于开发区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产业集群迈向产业创新集群:关于开发区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思考.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从产业集群迈向产业创新集群关于开发区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思考开发区作为现代区域经济治理的组织方式,具有地理集中和知识集聚的特点,也是创造生成新知识、新产品、新服务的最好平台。特别应该看到的是,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尤其在百年大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冲击的情况下,开发区面临着比以往更加紧迫的转型升级创新提升任务。如何加强对新型组织生态的学习研究,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有机结合在一起呢?一、打造开放创新联合体。创新一直有着封闭式创新和开放式创新之分。研发、生产、销售等一系列创新行为都发生在企业内部,这时候企业就是一个封闭的创新体。但是,创新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封闭式创新有时会
2、造成创新资源的浪费,甚至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要实现高效率的创新,就必须把创新相关的机构,以更加市场化的机制组织起来,打造开放创新联合体。有人把美国硅谷的模式总结为“官产学三重螺旋二官指政府,负责政策性支撑,明确大学的专利授权、天使投资与创业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制订产业促进政策等;产指产业,企业主动参与学校课题研究,或向学校发布研发合作项目;学指学校,主要是研究型大学,接受企业课题合作项目,安排学生到企业直接参与研发,这成为很多高科技园区的标准创新模式。二、打造创新策源硬实力。美国创新管理专家埃里克冯希普尔从企业和产业创新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创新策源理论。他认为,界定
3、创新策源有两大核心特征:其一为“首次”,第一次研制了一种新产品或改进了某种生产工艺过程,使其变得功能更强大;其二为,源头,领先的创新企业会引发创新链连锁反应,进而形成产业创新优势。头部开发区需要改变传统的招术与打法,争取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国字号”科研院所在区内落地。三、打造一流企业新地标。从目前国内开发区现状看,除中关村、深圳高新区等少数头部开发区培育了一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导型企业外,绝大多数开发区缺少原生型的地标企业。旗舰企业、龙头企业的缺乏,意味着开发区缺少资源整合配置能力,很难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有所建树。以生物制药行业为例,根据美国制药经理
4、人杂志发布的“2023年全球TOP50制药企业排行榜”,全球十大最顶尖的生物制药巨头集中在瑞士(2家)、美国(5家)、法国(1家)和英国(2家)。2023年,这些公司的研发强度大多在15%25%左右,实际研发投入都在50亿美元以上,最高的达到113亿美元。我国销售规模较大的生物制药公司中,仅恒瑞医药的研发强度达到上述标准(17.9%),研发费用49.9亿元,相比国际巨头依然差距很大,生物制药行业的现状是国内很多行业的缩影。四、打造人才汇聚强磁场。纵观国内外比较成功的知名园区,都舍得在人才引进方面投入“真金白银”,通过出台具有独特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制度,广泛接纳全球优秀人才。斯坦福科技工业
5、园区发展成“硅谷。总面积约3880平方公里,成为世界著名的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业的王国,集结着世界各国科技人才100万以上,美国科学院院士近千人在硅谷任职。马萨诸塞州“波士顿128号公路园区”、北卡罗来纳州“研究三角园区”等都是成功的典范。五、打造科技金融助推器。资本与人才是产业创新集群的两大核心力量。据中国科技金融生态年度观察2023显示,自2015年以来,中国创业投资市场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市场规模已超过欧洲、日本、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开发区作为科技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地区,需要高度重视区域科技金融中心建设,方便金融机构近距离了解科技创新活动,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提供针对性
6、的金融服务需求。六、打造创新街区新空间。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改变原本在城市郊区发展高科技园的传统做法,转为重视发展城市内部的创新街区,在高密度的城市化区域内,将创新型企业、教育机构、创业者、学校、金融机构、消费性服务业等整合成混合开发的创新体系,促进创新协作与知识共享。剑桥肯戴尔广场、纽约硅巷、伦敦硅环、荷兰艾恩德霍芬高技术园(ASM1公司所在地)等都是创新街区的成功典型。与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园区相比,创新街区具有“城市中心、建筑集中、功能复合”的显著特点,可将其视为“立起来的开发区”和“没有围墙的科技园”,完善”工作一生活一学习一娱乐”四位一体的综合功能,以此吸引和留住知识企业和员工,为知识经济带动区域复兴创造巨大活力,也为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开拓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