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课程的教育方式与途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劳动课程的教育方式与途径.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小学劳动课程的教育方式与途径一、童蒙养正培根育人劳动是幸福生活的源泉,也是创造价值和塑造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校内日常劳动、家庭家务劳动、校内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等途径,落实劳动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让劳动课堂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二、劳动教育的四种途径劳动教育途径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一)独立开展劳动教育必修课;(二)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三)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依据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学校要积极开展校内服务劳动和家庭劳动。三、立足劳动基地,理论与实践
2、结合(一)建立校内劳动教育基地我校地处西南部乡镇,在当地镇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50多平方米的校内劳动基地温棚种植田,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分配给三年级以上班级作为劳动基地。我们还建立了合理的竞争机制,班级之间开展劳动竞赛,比劳动的热情、比种植管理水平、比作物生长趋势、比作物产值高低,每年定期开展劳动技能大赛。(二)建立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学校每学年设立劳动周,组织学生在校外劳动教育基地一一锦绣田园,开展了多次丰富多样的农耕活动,如栽种艾草活动、油菜田地除草活动、亲子插秧活动、蔬菜栽种活动、收稻尝新米活动、创意缝香囊等,感知农耕文化,体验“粒粒皆辛苦”的内涵。(三)开设“3+1”劳动教育课程我校的劳动教
3、育课程是主要是以“3+1”教育模式为主。“3”是指每月开展三课时劳动课,主要讲解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T是指每月用一课时,进行劳动实践活动。关于劳动技能的培养,学校倡导家长进校园,担任“劳动技能辅导员”。四、劳动课堂要让人人参与、家校协同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积极的劳动习惯,我校把此项工作与少先队的争章活动紧密结合,在寒假推出学生设计的“劳动章:学校结合实际,依托校内外资源,分学段进行劳动教育实践。具体如下:第一学段(1-2年级):整理书包。第二学段(3-4年级):3年级:洗衣服,4年级:整理房间。第三学段(5-6年级):5年级:洗碗,6年级:做一道菜。劳动教育重在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例如让一个学生负责一块地砖的清洁,全校人人参与,鼓励儿童独立承担班级的自我服务。班主任可以和儿童一起讨论班级自我服务内容,列出劳动清单,做好任务分工,认真完成,如分餐、打扫卫生、给植物浇水、照顾体弱的同学等。指导家长安排孩子做适当的家务劳动,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都需要为家庭出一份力,如准备餐具、洗碗、擦桌子、垃圾分类等。通过有效的劳动教育,可有效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孩子们养成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成就新时代“五育并举”好少年,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