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丘区雨水集蓄工程开发与应用经验探讨.doc

上传人:w** 文档编号:243159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丘区雨水集蓄工程开发与应用经验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山丘区雨水集蓄工程开发与应用经验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山丘区雨水集蓄工程开发与应用经验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山丘区雨水集蓄工程开发与应用经验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山丘区雨水集蓄工程开发与应用经验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山丘区雨水集蓄工程开发与应用经验探讨.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山丘区雨水集蓄工程开发与应用经验探讨.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丘区雨水集蓄工程开发与应用经验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丘区雨水集蓄工程开发与应用经验探讨.doc(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山丘区雨水集蓄工程开发与应用经验探讨地处鲁东南沂蒙山区的费县,总面积1903.75km2,耕地面积6.2万hm2,辖18个乡镇,90余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2万人。多年平均降雨量850mm,年内降雨分配极不均匀,多集中在69月份汛期,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5%。年际降雨量不平衡、丰水、枯水年比较悬殊,最大年降雨量模比系数1.451.76,一般1.56;最小年降雨量模比系数为0.480.66,一般0.6左右。自古以来就有“十年九旱”之说,一年中常出现冬春连旱、春夏连旱和伏旱连秋旱,给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下面笔者就费县雨水集蓄工程建设经验进行总结,探讨一下雨水集蓄工程类型、开发方式,以及雨水集蓄工

2、程开发建设的重要性。1.充分认识雨水集蓄利用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感费县山区面积大,约占全县总面积的76.4%,已建大、中、小型水库95座,总流域面积1017.5km2,其中,县境内面积801.6km2,也就是说水库工程仅能拦蓄降雨所形成径流的42%,尚有58%的径流白白流入大海。因此,要在全县范围内,广泛进行雨水集蓄宣传,树立忧水意识,使全民认识到发展雨水集蓄工作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不是单纯的技术或行业工作,不是一个眼前利益问题,更不是权宜之计,是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为此,应把雨水集蓄工作当作生命工程来抓。2.在雨水集蓄形式上坚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不同的地质、地形条件,具有各自的优

3、缺点,我县在大地构造上属鲁南台隆、断裂结构发育、岩性条件较复杂、地表岩石出露较多。石灰岩地区主要分布在祊河以南,朱田、新庄以东,探沂、刘庄以西大部地区,面积761.67km2,为奥陶系、寒武系地层。火成岩、变质岩地区主要分布在北部蒙山,西南老虎山,面积684km2。碎屑岩地区主要分布在蒙山前的上冶、薛庄、胡阳、新桥等乡镇的局部地区,面积78.6km2。在工程形式选择上,我们总的思路:一是石灰岩地区因存在溶岩渗漏,在雨水集蓄上主要采用水柜、水窑、水池;二是在火成岩、变质岩区主要采用筑坝蓄水,充分利用其特点;三是在筑坝方式上,充分考虑地形、地质特点,合理采用拱坝、重力坝、提升闸、人字闸等工程形式。

4、3.在雨水集蓄工程规划上,坚持综合开发,合理布置,积极创建立体集蓄网络工程在雨水集蓄工程规划上,坚持综合开发,连片治理,集中利用原则,充分发挥坡、沟、路、梯的作用,截沟道明流拦蓄,集坡面散流、路面径流、梯田漫流为集中流,集中引蓄。在工程布置上积极营造立体集蓄工程,力争做到沟相通、池相连、渠管相接,即在平面上利用人造沟渠把沟与池、池与池、沟与沟连接起来,充分考虑优势互补的原则,合理利用地形特点,把富水区与贫水区连接起来;在立面上做到层层开发,节节利用,以充分集蓄有限的雨水资源,变“废”水为活水、丰收水、幸福水。在水的利用上,建设网络工程,做到综合开发,科学使用,把集蓄工程利用渠管连接起来,形成渠

5、管网络,充分利用地形特点,合理采用喷灌、滴灌、管灌、渗灌、窖灌等节水灌溉措施,按照先难后易、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科学分配、合理使用有限的雨水资源,把每滴水都用到“点”子上,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价值。自1996年来,费县已建设连环池1250处,蓄水能力达1220万立方米,建设人造沟渠2万米,铺设管道2.4万米,发展微喷面积0.18万亩,滴灌0.2万亩。4.拓宽投资渠道,确保雨水集蓄工作开展4.1深化小水利改革雨水集蓄属小水利开发建设范畴,应当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鼓励户办、联户办股份合作兴建雨水集蓄工程。如,在工程建设上,早在1996年费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就下发了关于改革

6、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使用制度的意见,明确规定对新建工程要以明确产权、放开建设权、落实管理使用权为重点,可以由集体兴建,再拍卖,承包、租赁到户;也可以本着“谁建、谁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单位和个人采取户办、联户办、股份合作的形式投资建设。凡户办、联户办和股份合作的工程项目,一律要坚持有偿占用的原则,村集体可根据工程占地面积和开发利用价值大小,合理收取土地占用费,对拦蓄量较小,农户自建自用为主的工程设施,可以少收或不收;对多户争建的,要公开竞标拍卖建设使用权。在工程规划和质量,上要坚持统一规划设计原则,根据工程规模大小分别由县、乡水利部门进行测量、规划设计,提出工程建设设计方案,明

7、确标准质量和时间要求,负责施工质量监督。工程完成后,由村集体和水利部门共同组织检查验收,出具工程合格证后方可投入运行。在使用和管理上,以户办、联户办或股份制兴建的工程设施、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工程所有权、受益权、管理使用权归工程建设者。使用期限可根据工程投资回收期和寿命期的长短,由村集体和工程建设者协商确定。在使用期内,工程建设者享有继承、转让、转包、转卖权,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变更和收回,对国家和集体用地或责任山(田)调整,确属变更调整的,要合理作价,有偿转让,保护农户投资权益。4.2政府引导,社会建设以政府为依托,建立节水基金,实行以奖代补,发放“引子”资金,吸引农民和社会投资。费县在开发过程

8、中节水基金的筹集,一是大、中型水库灌区每亩年增收23元;二是向社会募集。费县先后在原郝家村乡、大田庄乡、马头崖乡等乡镇搞试点,大田庄乡党委、政府为了鼓励广大农民自办工程,还出台了激励政策,规定:凡人均完成0.2个工程砌体方的,乡里就按照完成砌体方总数,每个砌体方奖励水泥30kg。人均超过0.2个砌体方的,再按超过的砌体方总数,每方追加奖给水泥10kg。政策出台后,97年45月份在2个月内,全乡就有200多户农民递交申请书,乡里就拿出100吨水泥用于奖励扶持,共完成户办工程172处。全年新建拱坝722处,等于前38年的总和,新增蓄水能力218万立方米,使全乡人均占有蓄水量由原来的不足72立方米升

9、到176立方米。4.3协调银信部门,发放集蓄工程贷款,保证工程投入费县以百万农户致富工程为依托,积极协调银信部门,发放集蓄工程贷款,保证工程投入,先后发放贷款100余万元,保证了雨水集蓄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4.4成立水利合作社,保证了工程资金和劳物投入在各类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上,费县积极鼓励农户以资金、物资、劳务投入为基础,成立水利合作社,农户在建设小型水利工程时,可根据平时投入合理动用合作社资源进行建设,解决了工程建设应急难题。5.成效5.1通过小水利改革调动了群众投资办水利的积极性,雨水集蓄工作得到了空前发展水利改革使广大农民对待兴修水利同对待家庭责任田一样,看作是自己份内的事,农户投入少则

10、几千元,多则几万元,弥补了国家、集体投入的不足,如大田庄乡,1996年率先改革,到目前全乡群众自我投入2600万元,新建小型蓄水工程1945处。95%的果园实现了水利化。该乡小寨沟村,多年来仅有一座拱坝,农水专管机制改革后,实行户办、户有,群众自发投资办水利积极性空前高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这个仅有25户农民的自然村就建拱坝20座,几乎户户有了当家水。5.2促进了高效优质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新的投入机制带来了办水热,雨水集蓄工程技术的应用,更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使费县高效农业由平原开始向山区延伸,实现了以水促效,以效带水的良性循环。目前,费县北部的大田庄乡、薛庄镇已涌现出了一

11、大批果、菜、西瓜专业村和致富带头人。如大田庄乡,由于有当家水,全乡年发展西瓜7000亩,仅此一项全乡收入1400万元。5.3解决了人畜吃水困难,使吃水困难的群众吃上了幸福水在一些分散的山村,由于资金缺乏,农户分散,人畜吃水问题很难解决,通过建设雨水集蓄工程,投入很少的资金把雨水蓄集起来,稍加处理,就能饮用,甚至依靠地形优势通过管道把水引入农户,使农民吃上真正的自来水。目前,全县共利用雨水集蓄建成自来水工程320处,铺设各类管道13.8万米,解决吃水4.1万人。6.几点启示6.1 充分利用典型示范效应做好试点工作,力争做到建1处,富1户,建1点,连一线带1片,富1面,扎实有效地开展雨水集蓄利用工

12、作。6.2 只有扎实有效地搞好小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才能增强农民投入雨水集蓄工程的积极性,确保雨水集蓄工作的顺利进行。6.3 雨水集蓄利用必须以高效农业,提高生产效益为推动力。没有高效农业的发展、生产效益的提高,农民就不会有投资的积极性。截止目前,费县先后建成水池(水柜)0.21万处,水窑0.015万处,塘坝0.27万处,总蓄水能力1456万立方米,人工集雨场0.15万处,总集雨面积43560万平方米,总投资7425万元,其中各级政府补助580万元,农民自筹6845万元,农民投工99万个,通过雨水集蓄新增基本农田灌溉面积18.5万亩,解决人畜饮水困难4.1万人,贫困人口脱贫3.2万人,年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530万公斤,增加农业产值0.18亿元,增加农民收入980万元。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电力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