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新模考作文题选编13篇作文题+立意参考+优秀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最新模考作文题选编13篇作文题+立意参考+优秀范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全国最新模考作文题选编13篇(作文题+立意参考+优秀范文)O1一、材料作文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九经像是厅堂,十七史像是卧室,诸子百家诗文词像是书房花园。厅堂卧室可以待宾客,书房花园可以养神娱乐,各得其所,各有其乐。袁枚更提倡读书应广读博览。香菱急于学诗,想做个诗人。黛玉给她建议“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李杜诗歌,“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不愁不是诗翁了!”林黛玉则更强调专读精攻。某校读书节要准备举办一场辩论会,辩题是“广读博览与专读精攻,对中学生来讲,哪一个更重要?假如你被邀请参加该辩论会,请代表其中
2、一方写一篇辩论稿,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万卷?万遍?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是反方一辩,我方的观点是:专读精攻对中学生更加重要。贵方倡导的广读博览有其合理之处,但存在相当大的弊端。万卷书山能否读得完?首先,中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是时间紧、任务重,对语数外等学科的学习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我们又有多少时间去广泛阅读呢?当阅读成了一种任务,学习充满功利意味时,即使读再多的书也不会有太大的收获。与其在万卷书山中苦苦攀登,倒不如另辟蹊径,悠然自得地游览几座“名山读书破万卷收获何在?作为中学生,我们的心智仍不是很成熟,“三观”也正处于形成阶段,因此不同的书籍势必会对
3、我们产生不一样的影响。敢问:贵方如何界定哪些书该读?哪些书不该读?在短短的中学时光中,那种猪八戒吃人参果式的阅读,不仅无益于提升自己,而且可能会导致同学们的厌学情绪。深度为何不能是广度?在这里我想问对方辩友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追求广度呢?深度为什么就不能是另一种广度呢?真正的好书是有深度的,其意蕴绝非我们一时能完全理解的。一部经典的作品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仍享有盛名,不仅是因为其内容如同老酒一般,在时光发酵下越发醇厚,更是因为作品本身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就拿红楼梦来说,深入研究这部作品的“红学家”们,从中看到的是社会万象、风俗百态,而对那些浅尝辄止、不求其解、急着再去读别的书的人来说,可能对这本书
4、留下的印象就只剩下“宝黛钗”的三角恋了。没有深度,何来广度?贵方认为,只有广读博览才能建立起阅读者与书籍的联系,构架起完整的知识网络,但是如果扎根不深,百年大树又从何长起?浮于表面的阅读,带来的是轻浮的根基,让阅读者无法把握书籍的主旨与内涵,甚至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就拿今天的辩论来说,如果我对精专阅读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即使掌握了再多的资料,又如何能让贵方折服呢?当饥寒不再威胁我们的生命,吃好比吃饱更重要;在阅读已经普及的时代,囤积阅读“粮食”的行为已不再必要。与其让“粮食”腐坏于仓中,倒不如专取所需、细细品之。综上所述,我方认为:中学阶段,认真精读几本经典,足矣。最后,我方倡导大家捧起那些被
5、我们囱囹吞下的书籍,这一次,慢慢读,细细读,相信必有收获!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本题要求写读书节的辩论稿。读书节,含有书香中国、读书明理、传承文化等意味。辩论稿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要求旗帜鲜明地亮出己方的观点、想方设法证明己方的观点,并时时回应对方的观点,及时反驳对方的观点,甚至反驳对方可能提出的理由,在反驳中建立自己的观点,并不断强化自己的观点。代表其中一方写辩论稿,开头要有对“对方辩友等对象的称呼,结尾要有对自己观点的归纳和强调。整篇文章要有对象感、现场感、交流感、回应感,甚至有交锋感、冲突感。也就是说,辩论稿是论辩双方的观点
6、交锋、思想碰撞,需要有交互、有回合,而非撇开一方自言自语、自娱自乐、独自为文。辩论内容为“广读博览与专读精攻,对中学生来讲,哪一个更重要?“,为了让学生对两个观点有具体感知,材料以袁枚对书籍的比喻引导我们思考读书广博的妙处各得其所,各有其乐。除此之外考生还应该有其他理由来论证读书应该广博;而“香菱学诗则通过林黛玉之口告诉我们要学会挑选好的书籍,不能“滥”,而应“专精”,如此才能有所成就。本题要求在“广读博览”与“专读精攻”两方中任选一方,就必须只选一方、强调一方,如果写“最好是广读博览与专读精攻相结合”,或“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选择”等,实际上都没有直接回应题目提出的“哪一个更重要”这一问题,不
7、符合辩论稿的要求。写作时,还必须留意题目中“中学生”的身份界定,即必须要考虑:跟别的群体相比,中学生有何年龄特点,中学生在阅读上有何独特之处。此外,还需要注意题目中“哪一个更重要中的“更”字。“更“,意味着比较,也意味着并非孰对孰错的关系,而是谁重要、谁次重要的关系。所以,在立论时,不是通过直接否认对方的观点来确立自己的观点,而是在比较双方的观点后,发现其中一方的观点“更重要”,进而建立起某一方“更重要”的观点。写作时要坚决地站在己方立场,调动各种理由,在驳中立,或在立中驳,驳倒对方,说服评委。也就是要求在写作时要善于发现并聚焦对方观点的漏洞、软肋,而把己方的道理说圆、说通、说透。如博览群书,
8、涉猎广博:拥有更广博的知识,培养更全面的能力,助力复合型人才的发展。读书贵专,求精求深:选择适合自己的好书,读得有重点有针对性,读得更精到更深入,读出作品的精髓,有利于发展个人专长。立意:1读书不在多,精微致远。2 .读得精深,抵达至境。3 .读书之道,博览胜专精。4 .博览万卷书,如行万里路。0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如何把握思与行?品读这则论语,对照现实的社会和人生,请你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要求:自拟标题,明确文体,自选角度,观点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行胜于思长辈常常教导我们:
9、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诚然,将一件事考虑周全对我们更好地行动大有裨益。然而事实完全是如此吗?孔子听闻季文子做事情过分地小心,过分地仔细,“三思而后行”,便说:“再,斯可矣!”我也认同孔子的观点,考虑过多未必是件好事,行胜于思,我们要勇于果敢行动,不要事事思虑太多。事前的考虑是必要的准备,而行动才是关键。认真地思考是为了更好地行动,前提是思考不应阻碍应有的行动。君不见,古今中外因思虑过多而丧失机遇的例子比比皆是。三国时期,魏延本可实施妙计奇袭长安,奈何诸葛亮将对手看得太高明,思虑过多而放弃计划,最终错失良机,直接导致日后蜀国讨魏无果。滑铁卢战役中,法国元帅在大战开始后害怕敌人的侧后包抄,顾虑重重迟迟
10、不敢进攻,犹豫一天才决定回防滑铁卢,可是为时已晚,最终惨败,直接致使拿破仑百日王朝的终结,留下千古遗恨,令后世唏嘘不已。由此可见,事事担忧,事事顾虑,思虑过多只会束缚我们的行动。如果把行动比作飞鸟,那么思考便是翅膀,适度的思考可以促进行动的准确进行,而过度的思考,往往会拖累行动,就像飞鸟的翅膀有了过多冗余的负累,也难以起飞。古人云“奇谋为短”也是这个道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才能防止思考束缚拖累行动的现象呢?我想答案就在孔老夫子的话中:“再,斯可矣。”对于一件事,我们只需适度思考,明确利弊即可行动。继而在行动中保持冷静、谨慎,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抓住机遇的同时不至于莽撞。当然,行与思的关系也不是绝
11、对的,有些情况下,我们应该在事前充分考虑。2023年,清华大学在未充分调研的情况下,停止新闻传播学院的本科招生,受到学界的批评指责,因为此等做法势必会影响新闻专业的活力,影响这一专业的根基与命脉。由此观之,对于一些重大且无法回头的决策,一定要经过反复思考,不宜莽撞行事。唐吉诃德一文中,作者表达了他对于勇敢的看法:向下是怯懦,向上是鲁莽,而正中间的才叫勇敢。这个逻辑,同样适用于行与思,只有适度思考不莽撞,才能实现有效的决策与行动。我们青少年应把握好行与思的关系,有猛虎猎豹般的果决,也要有羚羊狡兔般的谨慎,思行结合,而我们更应该敢于行动,相信行胜于思,勿让过多的思虑束缚了行动。就像唐吉诃德中说的:
12、鲁莽比怯懦更接近勇敢。只有敢想敢做,行动起来,才能抓住时代的机遇,实现个人的、集体的和全社会的目标和理想。【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出自论语。再:两次。全句意思是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此则论语衍生的成语“三思后行”广为流传,但它并非完全符合孔子的真正主张。季文子是鲁国的大夫。据记载,他一生谨慎,祸福利害算计得太过精明,他思虑越深,世故越深。孔夫子说“再,斯可矣”,是针对季文子的这一性格特点来进行点拨教导的,如果换成子路之类的学生,估计孔子就会改口。性格急躁、鲁莽,那就谨记“三思而后行”;性格优柔寡断,则应“
13、再思则行”。引导语部分,要求考生品读这则论语,思考“如何把握思与行”,也即让考生在理解本则材料所传递的思想的基础上,思考怎样辩证处理“思”与“行”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审题时,我们要注意三和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三”是多次,这里指的是多次的、反复的、无谓的、没意义的、患得患失的思考,它带来的结果是思而不行。再是两次,不能理解成仅仅两次,而应理解为点到为止、恰到好处的周密谨慎的思考,它带来的结果是思定则行。生活中,面对很多问题,在行动之前,我们应该谨慎思考,但如果思而不行,缺少决断,那么,就会陷入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的状态,只能是裹足不前,不能成事。所以,一旦思考成熟,就应该立即行动,在行动中完善
14、思考,随时发现新问题,随时解决新问题。这也就是孔子否定季文子的“三思”,建议他“再思”的原因。同时,要思考“思”与“行”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思与行这两个动作来说,有三种关系。一是前后关系,先思后行,行动之前要充分思考,思是行的基础;思考后要行动,行是思的结果。二是并列关系,边思边行,边行边思,思与行同时进行。三是反复关系,思了行,行后又思,思而又行,思与行交替进行。不管是那种关系,思与行必须是一致的,是相辅相成的,既不能思而不行,也不能行而不思。行与思紧密结合,才会减少失误,成功率才高。从“思考和感悟”可知,文体主要倾向于议论文。行文过程中,我们要先理清“思”和“行”二者之间的关系:先思后行
15、,思定立行,行而有思,还要注意对于“思”来说,过犹不及。重点强调的应该是思定立行。然后,再结合具体情况、根据行动主体的特定性格,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人要“三思”,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人“再思”即可。此处要结合现实社会和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写,把写作引向思考如何在以后的生活中处理好思考和行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让自己的事业开展得更顺利,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的更稳健。立意:1行而有思,思而行远。2 .思而悟,悟而行,行必高远。3 .且行且思,且悟且进。4 .认真思考,迅速行动。035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进”者向前,“退”者向后,“达”者通达、豁达。“进”“退”“达”这三字包含着人生哲学与生命智
16、慧,深蕴为人处世之道,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答案】例文:于智慧中进退,以豁达待人生“进”向前,“退”向后,“达”则通达、豁达。在漫漫人生中有太多进退选择、犹豫不决,若不能以豁达的眼光看待每一步,便会停滞不前,,迷失自我。故私以为,应于智慧中进退,以豁达待人生,方能行远而路广。于智慧中进退,参悟大道之理,用豁达眼界观人生,方能远航。“明得失,知进退。”如山,望万物,而容万物;似水,能进退,而知进退。对我们而言,一路向前是我们人生一直遵循的步伐。从求学、处友再到从业,我们都是以进为先,甚至还认为后退便是失败。其实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