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体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书体例.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史书体例一、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纲的中国史书体裁。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我国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的优点就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北魏元晖的科录、隋王劭的隋书,是纪事本末体的前驱。 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正式创立此种体例。清代的官修(军机处)方略; 清代每一重大军事、外交行动结束,将有关诏谕奏报按时闲顺序汇编成书,称为方略。方略的编纂,始于康熙时;而方略馆的设置,则始于乾隆间。方略馆的日常工作就是负责军机处档案的保管。四库全书将其列入“纪事本末体”内,
2、这是专史的纪事本末。总计29种方略,可分为三类:一类为平定叛乱,削除地方割据势力,统一和巩固边疆的活动;一类为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起义起事的;一类为处理外交洋务问题的。方略机构:方略馆下设三处两库:文移处、纂修处、校对处、书库和大库(档案库)。方略的资料来源:一是军机处录付存查的奏折。二是军机处分类汇抄的关于国家庶政的档案。三是军机处进呈文书和日行公事文书。方略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五:一是军务类档案;二是民族类档案:三是宗教类档案;四是镇压革命运动类的档案,包括有关太平军、捻军和秘密结社的史料;五是专案类中的剿捕档,多为镇压农民起义与少数民族的记载。方略的特点: 方略馆所修方略,分草本、清本、呈堂本
3、、进呈本、陈设本5类。 方略系统而完整地记录了有关战争的全过程; 方略采用档案汇编的形式,仍不失档案的原始性; 方略属于当时人编当朝史,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方略记录的主要内容: 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战争;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的反清战争;涉及周边国家的战争。 方略是研究清代边疆史及边疆政策、民族史及民族政策,还有宗教、结社问题等的珍贵史料。是对19世纪末以前发生在本朝的农民战争的详实记录。缺点:纪事本末类史书,以事为题,事与事之间缺乏联系,读者无法从中寻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其缺点。现代章节体,实际上是纪事本末体改进而成的新着史体裁。政书诏令奏议: 政书是主要记载典章制度沿革变化及政治、经济、文化
4、发展状况的专书。大凡关于国家制度、诏诰文书、兵制、刑律、财政、户口、土地、赋税、职官、礼仪、文化等,都属于政书的记述范围。政书源于先秦的礼书。 通代政书、断代政书、专门志书。 通典是一部通史性政书,作于安史之乱以后,共200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9门,每门又各分子目,并以年代为序,系统地记述了自上古黄帝至唐天宝末年的历代经济、政治制度的沿革变迁。 通志是南宋郑樵编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性政书。记述上起三皇,下迄隋代的典章制度(部分述至唐或北宋)。共200卷,分为本纪18卷、世家3卷、列传108卷、载记8卷、四夷传7卷、年谱4卷、略25卷。二十略为: 氏族、六书、七音、天
5、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触、图谱、金石、实祥、昆虫草木等,涉及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等各方面,内容较通典更为广泛。“十通”: 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合称“三通”、“前三通二 通典偏重于政治制度,尤其是礼仪;通志重点在人事和典制研究;文献通考门类最全,重点在经济制度。 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称“续三通”和“清三通二 民国初刘锦藻撰成清朝续文献通考。会要:会要,是关于一代王朝典章制度的资料汇编,由唐苏冕创体,至宋王溥始合成有唐一代完整的典章制度部汇唐会要;会要也称会典、典章等。诏令: 诏令是以古代帝王、皇太后、皇后的名义发布的
6、公文的统称, 一是发布重大制度、典礼、封赏的文书;二是日常政务活动的文书。 制、诏、诰、敕、旨、册、谕、令、檄等。制:是皇帝颁布的重大制度,加皇帝的印玺;诏书是政务文告。诰:起初是用以指告诫之文,后用以封赠,明清一至五品的以诰命授予。敕:是用以封赠较低级官的一种文书,清代封赠六品以下官或妇人用敕命。旨:宋以后专指皇帝的意见、命令为旨,一般称“圣旨”。册:是帝王封爵的策令,凡立皇后、立太子、封王尊贤都用册书。谕:皇帝施于臣下的文书,亦称谕旨、上谕。令:皇帝的命令。檄:古代帝王作征召、晓谕、申讨之类的紧急文书,多插上羽毛,称为“羽檄”,后泛称紧急之类的文书为“檄二玺书: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古代长
7、途递送的文书易于破损,所以书于竹简木牍,两片合一,缚以绳,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铃以玺,故称玺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批答:泛指古代君主对百官奏章书面指示答复。御札:古代帝王的书札、手稿。奏议:奏议是古代臣子向皇帝上书言事,条议是非的文件统称。 汉定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日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弹文、札子(奏札)、奏疏、论谏、奏状、奏笺、封事、题本、奏本、对策(制策)等名称O分类: 个人奏议集:宋包拯包孝肃奏议10卷,明杨一清关中奏议10卷,清林则徐林则徐奏稿3册; 奏议选集:宋赵汝愚诸臣奏议150卷,清官修明臣奏议20卷; 奏议总集:明黄淮、杨士奇主持官修的历代名臣奏
8、议350卷等。地理志书: 地理志书包括两类。一类为地理著作,古代又称舆地图经,专门记政区划分、山川地理、疆域分野、物产田赋、人口户数等比较纯粹的地理内容。另一类为地方志,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记载一地各方面情况的综合性著作,是一地的全史。代表作: 禹贡叙述名山大川划界的九州地理情况。 山海经战国秦汉间编成,18篇,记先秦人们的地理知识,包括部分神话内容。 班固汉书地理志首创全国地理志。中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地理著作。大约成书于公元5492年间,为汉书十志之一。汉书地理志地位:它对汉代郡县封国的建置,以及各地的山川、户口、物产、风俗和文化等作了综述,保存了汉代及其以前的许多珍贵的地理资料。是中
9、国地理学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它是中国最早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开创了疆域地理志和沿革地理的体例。汉以后的15种正史地理志和各种地理总志,都是以其为典范编纂的。地方志: 三国吴娄地志,最早的地方志。 晋挚虞畿服志、常城华阳国志、宋宋敏求长安志、范成大吴郡志等。明清,撰修地方志为成制度,雍正间曾颁布每60年各地修志一次。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山川;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风俗; 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记寺庙城市宫室古迹; 唐玄奘、辩机大唐西域记、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元李志常长春真西游记等记边疆外国民情风俗。 敦煌地理文书:沙州都督府图经、敦煌录等O别史杂史: 别史、杂史都是史书分类名
10、目。 别史是正史之别支,是未能列入正史,而所记内容又“关系一朝大政”的史书。 南宋陈振孙所着直斋书录解题最早立别史名目。随后宋史艺文志和千顷堂书目、四库全书总目均承袭之。 杂史是指体例不同,内容广泛的各类史书。史家将那些不易分类的书都置于杂史之中。 隋书经籍志首立杂史之类目。传记笔记: 传记是专门记载人物事迹的着史体裁。 穆天子传是传记的先河。 同类人物总传:列女传、高土传、高僧传、昭忠传、唐才子传等; 朝代总传:宋名臣言行录、名臣碑记琬琰集、元朝名臣事略等; 地方人物总传:徐州先贤传、蒲阳人物记等; 学案(学术思想家传记):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清儒学案、清学案小识、隋唐儒学学案等; 个人专传
11、:家传、别传、年谱、遗事、墓志铭、行状、行实、诔文等。 笔记有许多异名,如丛谈,丛话,丛录,随笔,随录,杂录,杂识,杂记,杂笔,杂着,札记,琐言,见闻等。史论史考: 史论又称史评,是史书分类名目,是评论史事(含人物)和史书的著作。 南朝梁萧统文选最早收有史论类文章:干宝晋纪总论、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等。 南宋晁公武群斋读书志,始列史评类目。 史论是史学发生发展的产物。战国一一两汉一一魏晋南北朝一一唐一一清。 顾炎武日知录主要考证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田亩、赋税、郡县、科举、军谋、兵略、语言、文字、风气、习俗等内容。 崔述考信录以怀疑、辨伪、考信为主旨,围绕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孟子等
12、经学主角而考证古史真伪。 “史考三大家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甲骨文: 甲骨、金石、简帛、古文书、档案,都是以非传世书籍的形式出土或存世的文献。 甲骨指甲骨文,又称龟甲文、龟版文、契文、殷契、甲骨刻辞等,是商周卜官占卜的记录。一是前辞,记录占卜的日期和从事占卜的人。二是命辞,记占问何事。三是占辞,是根据兆纹判定吉凶的占断之辞。四是验辞,记其所用结果或应验的情况。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容庚金文编共计3722个,可以识别的字2420个。 金文主要内容:标明器物的铸造时间、原因和器主的姓名、器主的族姓和祭祀物件、记载王或贵族对器主的恩赐以
13、及希望长期保存的档。 陶文:即陶器上的文字,一种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原始文字”,是我国文字最早的雏形;一种是战国时代陶器上的文字。石刻文字,主要指见于玉戈、石磬、碑碣、印章等器物上的文字,是初期书籍形式之一。简牍: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主要是指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 专有名称: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榜”;将信写于木版,然后再加一版叫作“检”;在检上写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作“署”。另外还有“封”、“封泥”、“尺牍”、“编”、“帙”等。档案: 档案是历代政府机关和某些私家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档记录。 商代“册”,周代“中”,秦汉“典籍”
14、,汉魏以后“文书”“文案”“案牍”“案卷”“簿书”,清代以后“档案”。 内阁大库明清档案、辽宁明清档案、四川巴县档案、山东曲阜孔府档案、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档案、拉萨原西藏地方政府档案等。经部文献: 十三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 隋书经籍志中经部共分十类: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图谶、小学。 四库全书:易、书、诗、礼、乐、春秋、五经总义、孝经、四书、小学。汉朝: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唐朝:易、书、诗、“三礼”、“三传”为“九经”。晚唐:唐文宗开成年间,加论语、尔雅、孝经,为“十二经”。五代:去孝经、尔雅而增加孟子为“十一经”。南宋:复增孝经、尔雅为“十三经”。思想内容: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毅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