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县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市县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建设,全力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市县工作安排,结合实际,制定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一、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基点和核心战略,以创新型建设为主线,突出系统观念、问题导向、目标引领、比较优势,加快构建全要素、全链条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推动重视创新、崇尚创新的良好创新生态,促进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为市县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补齐短板抓创新。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市场导向,聚焦重点领域
2、梳理科技创新短板,精准实施关键环节技术攻关,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关键瓶颈问题。坚持企业主体抓创新。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健全政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协同机制,促进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坚持改革引领抓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入落实科技创新领域放管服政策措施,提高创新活跃度。加快构建创新生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坚持开放合作抓创新。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合作。健全校(院)地、校(院)企合作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三.主要目标通过三年努力,到2025年,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完善,综合创新能力力争达到省内前列。
3、1创新主体快速壮大。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大幅双升,均新增100家以上,新增瞪羚企业5家、创新型领队企业5家、专精特新企业10家。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研发投入持续提升,新增省级创新平台载体突破10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总产值比重达到70%以上。3、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引育一批优质科技金融服务、检验检测服务、技术转移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等科技服务业企业,逐步完善科技企业培育体系。5、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引进培育科技人才100人、大学毕业生3000人、职业技能人才8000人。四.重点任务(-)开展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4、,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带动提升工程,积极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1加快主导产业转型升级。聚焦全县主导产业特点,围绕卡脖子关键环节,明确技术研发和集成创新方向,积极参与省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指南编制,支持骨干企业揭榜挂帅国家、省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推广生态产业链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加快研发营养健康食品等产品,形成适应消费要求的现代产品体系。强化科技型企业培育,着力发展装配式建筑、耐腐蚀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重塑产业生态。加快产品智能化控制系统、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模块等领域研发,建设行业性技术创新
5、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争创国家智慧特色产业基地。提高技术研发水平,重点发展包装领域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打造先进的生产基地。2、聚力培育新兴产业。抢抓国际国内产业链分工重构机遇,培育适合县域发展的有差异化和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支持骨干企业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生物生产转化基地。现代物流产业,强化数字云仓、智能配送、末端共享网络等新技术、新业态应用,发展网络货运、物流数字化、物流新装备等新产业,打造多式联运基地。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储能、太阳能、氢能、生物质能等新兴能源产业,构建绿色低碳、节能高效、多能互补的新能源产业供应体系;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创新创造新
6、工艺、新产品,布局高端合成材料、汽车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板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深化智慧建设,深耕智慧政务、电子商务、网络教育等领域提升网络安全技术能力,培育一批涉足云计算、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方向的创新型企业。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围绕现代农业强省战略需求,加快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质量农业发展,强化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应用,注重三品一标认证,推进现代高效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强种质资源创制及育种技术创新,加快培育现代农作物种业,完善全产业链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与科技示范园配套提升工程,重点支持智慧农机、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物联
7、网、农产品电子商务、生物肥料、生物农兽药、生物饲料等关键技术研发,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IOO家,培育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500家。扶持优势种业企业(合作社)发展,支持育苗育种繁育研发项目,加强生物育种技术创新。加大特色农产品开发力度,打造区域优质品牌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9%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二)开展创新平台载体扩量提质行动。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打造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推动创新平台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结构优化,构建布局合理、定位清晰、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平台
8、体系。1扩大创新平台规模。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技术中心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完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认定标准和流程,支持企业规范建设研发机构。2、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加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各类创新平台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结构优化,打造标志性高水平研发平台,力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增长到800家。支持研究院与高校院校深入合作,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争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组织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创建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强化对外科技合作与
9、人才交流,鼓励和引导企业备案院士工作站。实施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计划,建立服务平台,完善绩效评价和后补助制度,引导原值5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三)开展创新主体培优做强行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队企业,培优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队伍,带动全县企业提升发展活力、创新能力、竞争实力。1推进创新型领雁企业树标。聚焦县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领域的龙头骨干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培育核心技术突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创新型领雁企业。聚焦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培育源自的独角兽、制造业单项冠军。建立重点上市企业资源库
10、,鼓励重点企业以上市为目的进行股份制改造,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2、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实施规升高计划和中小微企业小升高计划。组织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研发费用专项归集等政策培训,联合税务部门开展精准对接一对一专项服务,夯实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基础。注重科技招引,将培育链条向双招双引前端延伸,吸引县外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我县。优先推荐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国家、省、市各类计划项目、创新平台、科学奖励。积极筛选对接,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范围,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瞄准关键评价指标,精准挖掘科技型初创企业和优质中小微企业
11、资源,构建县域科技型企业培育数据库。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创新,发展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推动科技型企业加速增长。(四)开展科技人才强县行动。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大力实施千乘计划人才工程,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拓展引才路径,涵养人才发展生态,引导推动各类人才在创新、创业、创造。1抓好重点人才队伍建设。聚焦产业发展需求,重点抓好科技领队人才、青年人才、技能人才三支人才队伍。实施科技领队人才领航工程,依托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系列人才工程等重点人才项目,积极走出去请进来招引人才。实施青年人才启航工程,充分发挥产业链优势,研究出台青年人才跟踪培养实施办法,优化提升青年人
12、成长成才的事业平台和生活环境,真正让青年人才引得来、留得下、用得好。实施工匠铸造工程,遴选培养一支覆盖广泛、梯次衔接、技艺高超的技能人才队伍。2、拓宽多元化引才渠道。创新引才方式,着力构建产业引才、活动引才、平台引才、以才引才等多元引才矩阵。围绕重点产业链,编制人才地图,实现精准引才。建立县级领导帮包招才引智责任制,分产业组团开展高校直通车县长引才行动百名博士行等招才引智活动。开展双链融合聚才行动,探索建立产业链+博士团聚才模式,开展校企协同攻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对接人才发展集团,加大市场化引才力度。实施城市实习生计划,支持企业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吸引在校大学生来博实习实训。发挥科技
13、镇长团、籍在外专家、青鸟学子、合作专家等人才群体的资源优势,实现以才引才。3、提升人才服务效能。完善提升人才政策体系,建立落实联系服务专家制度、重点人才政策清单发布制度、人才政策落实督查制度,着力提供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人才服务。持续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不断提升人才公寓管理水平,高效推进互联网生态智慧产业园人才公寓建设,配套建设人才驿站,着力打造人才之家。全面推行政策找人、无形认证、免申即享,实现人才无感式服务。落实一卡通绿色服务事项,组织开展健康查体、专家研修、教育培训等活动。(五)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围绕补齐传统产业链条、培育新兴产业链条的重大需求,按照精心筛选、靶向突破的思路,在大
14、数据、先进绿色制造、高端新材料、安全清洁智慧能源、污染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新型城镇化、大健康新医疗、现代农业等领域,深化技术要素市场化资源配置,强化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机制,推进科技成果市场化。1提升产学研融合创新水平。以推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为重点,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探索打造新型合作平台,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和良性互动,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促进项目对接和科研成果转化。优化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探索形成产业基地+产业学院+科研平台架构,提高科教产融合创新效能。支持重点企业、行业协会,与高校院所结对,共建产
15、教联盟,深入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引导高校承担企业行业科研项目,落地一批科技开放合作项目,跨学科、跨领域、跨单位组建高端创新团队和机构,持续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形成一批优势学科集群和高水平研究基地。持续实施县级产学研合作项目,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2、加强技术市场建设。加强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鼓励企业、高校院所、各类科技研发部门设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对在县域内新注册成立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并开展相关业务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支持企业建设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培育壮大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等专业人才队伍。进一步强化技术合同认定和登记管理,落实技术交易税收优惠政策
16、。3、强化科技成果管理与服务。鼓励科研项目管理机构和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机构落实改革要求,面向社会开展科技成果评价。培育技术服务中心,搭建成果信息、投融资、工程化和孵化器等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支持举办各类科技成果交流会。深化与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共享科技创新资源。鼓励企业申报国家、省科技奖励,对获奖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六)开展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行动。研究制定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的政策措施。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扩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投资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规模,吸引集聚一批知名创业投资机构、投资机构组建创投联盟。拓宽社会融资渠道,提升金融支撑科技创新的精准性和可持续性,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格局。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做大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支持科技型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大力发展科技保险、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