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兰镇中心小学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幽兰镇中心小学概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概述我校系我县办学时间最长的小学,自创办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县光绪季年及以前开办的14所学校中,她是惟一一所中途未停办的小学。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县督学视察所发视导表中所需填写的学校沿革,我校能完整地写出小学名称变更情况。学校名称一字之更换,与学校实施的学制系统、教育内容与范围或领属关系等方面往往息息相关,是以我校的校史,能够较大程度反映我县小学的变革史。历史寻踪,我校前身可追溯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璋铿村恩科进士李文铎发起,又领头捐资和当地热衷于创新学的有识之士集资办起的私立幽兰高等小学堂。学堂初办时先后有李寿诏(字成九,后于民国元年当选为省议会议员)、刘可权任堂长,施
2、行的学制、开设的课程等全与官立小学同。幽兰地处县境东隅,村落棋布,人口稠密,当时是地区集贸中心。幽兰高等小学堂的开设,实为百姓所需,受其带动,先后有8所私立初等学堂和国民学校办起,得到各阶层人士的重视与支持,办学基金甚至都未受到内战和抗战的影响,一直较为稳定。民国十年(1921年),县教育局认为幽兰高等小学堂办学成绩优异,将其吸收为县办,改称“南昌县立东乡模范小学”,成为我县最早设在乡间的县立小学之一,学校规模一直是设班级2个,校长和教员3人。当时全县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乡,各乡设立县立小学1所,至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乡为区,共有10个学区,每学区设县立小学1所,12所小学次第冠名,我校奉
3、令改称“南昌县立第四小学”,担负起第四学区私立小学的辅导任务。是年,按部颁的小学课程暂行标准规定开设课程,有党义、国语、社会、自然、算术、工作、美术、体育、音乐9科,较为简化。每周授课表中还安排了:星期一有“周会”,固定在上午用12节课时间,每天早晨(或上午)有“朝会”;下午课后(或课外活动后)有“夕会”,直至解放初期都是此安排。我校初办时就规定了“校训”,还作了校歌,可惜内容已失考。多年保持两班,曾申请增班,因县教费支出过大未获准。在此期间的县教育基金,以在省城的房铺租金与丁米附税为大宗。但附税历年岁收淡薄,不敷预算,不仅增班难,而且对各小学工薪等费也常有积欠,以民国二十年积欠达半年之久最为
4、困难。到次年,县教育款管理委员会对座落在中山路、县前街房铺,经过整顿加租,并将原6乡(含城里的省乡)的财产局改组为“乡教育款产管理委员会”后,教费有了起色,将积欠款悉数发清。我校教职员工在工薪打折扣发放并长久积欠的情况下,仍然专心执教,不忍心误人子弟。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6月的南昌县立小学班次学生经费及职员统计表反映我校情况:班次2、学生92、职教员3、校长魏述征。同年6月28-29日,县教育局借省城一职礼堂举行小学毕业会考。四小有6人参加会考,成绩为乙等3人、丙等2人、丁等1人(全县共有44人会考,其中县立7校35人,私立2校9人),毕业生本来就少,且未能全部参加。我校自该年度第一学期
5、起,施行上年10月部颁小学课程标准,课程开设作了一些变动:改党义课为公民训练课,以60分钟为团体活动时间,平时个别活动时间不定;改工作课为农事课,平时个别活动时间不定;改工作课为农事课,进行园艺、家事作业;增设卫生课,并按规定对各科授课时间作了调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本县行政体制将区与保之间的乡镇,改组为53个保联,我校遂改名为“南昌县立第三区第七保联中心小学”,施行中心学校制,负有监督辅导本保联的各保学之责,并按县一教建科规定:校长每两周到所属各保学视察一次,每两周召集所属保学校长事主任教员会议一次,讨论保学行政、教学等问题。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我校又按照新颁布的修正小学规
6、程,在原开设课程的基础上再行修改:低年级的美术、劳作合并为工作课,体育、音乐合并为唱游课;高年级的社会课分开为公民、历史、地理3科;废止卫生课,其卫生知识部分移到自然中去讲授,卫生习惯部分纳入公民训练中去训练。民国二十七(1938年)秋,恢复乡镇建制,我校随之改称“南昌县立第三区幽兰镇中心小学”。当年3月29日,日本侵略者侵占省城,接着我县大部分乡镇相继沦陷,第三区成了全县惟一完整的安全区。到下半年,幽兰街连遭日机轰炸,次年元月,新任校长胡述,将学校迁到相距2华里的璋铿村李氏宗祠。胡述办教育热心而富有经验,在群众大会上一席话就打动了人心,家长们乐意让子女进入小学而停止私塾。胡述选聘了一批经验丰
7、富的教师任教,其中有本地的老教师,也有来自沦陷区爱国青年教师,不愿为敌伪效劳。学校因教学成绩较佳,普遍受到群众的信任和尊重,就学人数逐渐增多,同村两所私塾的学生也被吸引过来,在未加干涉的情况下,一所私塾停办,一所只留下少数古文实习班。到民国三十年(1941年),发展到6个班,其中竹林分校2个班,学生总计239人,这是我校在解放前的鼎盛期。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我校奉令改办为“中心学校”,设儿童、民教两部,儿童教育与成人教育同时兼施,校名改称为“南昌县立幽兰镇中心学校”,儿童部4班,学生170人,其中高小1班2。人,初小3班150人;民教部1班,学员25人。次年2月,校长熊良槐将校迁回幽兰
8、街万寿宫原址,当年因受日军影响(遇驻军抵抗,未及进街即撤退,但也有些人外出逃难),学额不足,减为3个班,学生119人,其中高小1班17人,初小2班102人。当时我校4名教师,按南昌县乡镇中心学校组织通则之规定,各有兼职:李载千为教导主任,邹壮侯为事务主任,刘人骥为推广主任,涂坚为辅导主任。对儿童的教学方法,低、中、高年级分别采用设计法、启发法、自学辅导法;对成人教育,因经费支纳,则采用小先生制,由推广主任负责组织,督促高年级学生在居住邻近的成人中进行,每生教7人识字,以4个月为期,期满召集来校考试。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8年抗战到此结束。下半年,校长李桂
9、馨,将学校由米场的万寿宫搬迁到东集街原合作社内。我校奉令推行国民学校制,对儿童实施义务教育,对成人施行民众教育,校名复改称“南昌县立幽兰镇中心国民学校”。儿童部恢复4班,学生132人,其中高小1班29人,初小3班103人;民教部2班65人,其中成人班32人,妇女班33人;职教员6人。次年11月20日,县教育科督学郑光祖到我校视察,对各方面评价不坏,并纪要如下:全乡14保,学校所在保第8保,设在幽兰镇合作社。校长李桂馨,贵溪乡师毕业,精明能干,经验甚丰。教员姜珊禁,国立师范学校附属师范毕业,教学均甚合理。教员李来东、张伟清、姜瑞莘、程逊孙等均甚称职。该校9月1日开课,实到学生一百余人,分4班工课
10、。学生作业均能认真批改,各方面设备甚为完善。地方津贴经本人向镇公所交涉,已允拨第8保学谷12石5斗。征收米:低级1斗,中级1斗5升,高级2斗。有保学3年,有私立南湖小学1所。镇长章俊伟,对教育协助甚至力。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第二学期李来东接任校长,教员有罗奏平、李光华、李印绩、陶青山4人,儿童部、民教部学生额近似上学期。当年物价一天涨数次,涨幅惊人,职教员每月薪津是县发薪金加镇拨学谷津贴(由公有款产中开支)。标准是:校长IOO元加学谷1石,教员90元加学谷5斗。后来虽然定每人月薪基数1万元,并加成100倍,但不能按月发,其款领到后,只够维持日常伙食和校长的应酬费。因此,教员们一学期未曾
11、领过一次薪津,惟担家养家的有时支用一点,而青年教员只挣到饭吃。到学期结束,所欠学谷津贴,镇公所发给拨条,由教员们自行到保上收取,到几个保跑了2-3次,结果一无所获。最后校长发了点钱,只够买到一双胶鞋,这就是任教一学期的报酬。薪津要教师到保上去收取,两年前省厅督学视察时就提出过批评:“仰尽鼻息,备遭揶揄,才能领到稻谷,致各校教职员不仅为五斗米折腰,抑全置清高职业之教师,如沿门托钵之乞丐,实有玷教师之人格,殊属不成事体J县里对此批评置若罔闻,依然我行我素。我校的遭遇更甚,不仅沿门托钵,而且空钵返回。教师的待遇虽然低微,但对教学工作从未懈怠,大家的敬业精神教较强,不愿失误学生的学业,还时常用警语相互
12、告诫:“误人子弟,天诛地灭。”正如当年省教育学会会长,一中校长吴自强发表文章所说的那样:“教师待遇极为微薄,几乎不能维持其本人最低限度之生活者。而每月薪津又往往不能按时发放,甚至积欠数月之久。值兹物价飞涨,生活万分艰辛之情况下,不乏茹苦含辛,始终坚守岗位,致力于教育之教师。”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秋,涂序森接任校长,他治校有方,充实了学额,改进了教法,受到上级嘉奖。第二学期县督学填报的南昌县乡镇中心国民学校实施辅导报告表记载了我校的辅导方式:“第一次辅导,第二次开研究会,第三次示范教学。”辅导效果:“充实学额,改良教学法,实施社会教育J等第与奖励:“甲等,嘉奖一次J次年,县评选3名优良教师
13、报省,由省上报教育部备案。我校校长涂序森为最优者,小蓝校长毛衍金、邓埠校长曾衍庭为次优者,获省政府传令嘉奖和颁发的奖金。同时,省教育厅对全省评优拟发新闻一则,送民国日报、大众报刊载。嗣后教育部奖励我校盖有“部款购备,专案移交”印章的辞海一部,原由其家属保存,解放后交学校,这部全县小学独一无二的大型工具书,教师们视为至宝。同年,涂序森校长以优良教师身份代表我县参加教育厅主持召开的庆祝教育节(孔子诞辰)大会。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全县获得解放。6月,第三区人民政府在幽兰建立,我校是全区最早接管的小学,校名改称“南昌县立幽兰小学”,简称幽兰完小,自此我校焕发了新生,成为全区小学的中心和重点
14、。校长兼任区教职员联合会(简称教联会)主席。1958年8月成立教育工会第三区基层委员会后,取代了教联会,又兼教工会主席。总务主任兼教联会财务委员,代区人民政府给乡小、村小教师开拨条(以稻谷代薪拨条),到所在乡、村领取,每人200斤。区首长或文教助理要开全区教师大会,由我校校长召集并主持开会。李国军任区长时,对教育十分重视,曾多次给全区教师作报告。常在作报告前,为推动加强政治时事学习,出题对教师测验,并当场阅卷评分,我校教师的平均成绩总是优于别校教师。解放后教师的生活有了保障,教职员工的工资由县发放,每月按时领取,从不拖欠,再不愁无米下锅了。教师感到两种社会两重天,从而以极大的积极性投入工作。那
15、时编制很紧,班与教师之比为1:1.2o中低年级教师每人教课23门,每天上课一般4-5节,而且一天的时间安排相当紧:早上集中学习政治或业务1.5小时,上午上课4节,下午上2节课后又课外活动,晚上还要集体办公备课和对作业全批全改,3小时的规定时间往往不够用。星期天常要用来作家访,或进行中心工作宣传,或排练文娱节目,或进行观摩教学活动。1951年起开展扫除文盲运动,我校教师一到晚上就分头到附近8个村子去教夜校。白天上了一天的课,晚上教完夜校回校,又要完成备课和作业批改工作。工作虽如此紧张,从未听见有人叫苦叫累。寒暑假也不全由个人支配,县里要用来举办学习会,全县教职员集中学习政治和业务,有进搞运动。五
16、十年代前期,上级对社会富传抓得紧,我校配有社教主任,每年对社教工作要书面总结。1952年3月在县领取工资时,先交社教工作总结才能领到工资。我校开展社教宣传曾采用丰富多彩的文娱形式,在庆祝解放海南岛时,小学生中排练了舞蹈、歌咏、话剧,还有京剧小放牛,在牛场搭台演出,夜校学员则踩高跷,在街道游动演唱。1955年寒假,为宣传合作化,师生合演的5幕歌剧春暖花开,连续下到大浦等十多个村子演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解放后的幽兰群众,越来越重视子女的学习,入学人数逐年增加。邻近乡村的学生,也踊跃转来我校读高小或中年级,如泾口的泥湾、塘口、杨芳、沙湖等村,塔城的黄田万等村的学生则有的寄宿就读,规模发展很快。据资料反映:1951年有6班,学生236人,教职员8人。两年后,发展到10班,教职员13人。师资水平论学历虽有高低,高的大学毕业和高中毕业,低的仅读过高小和私塾,但对工作都热情很高。学历低的教师能自觉抓紧业余文化进修和教学研究,校领导对此也予以鼓励支持,并适当地安排跟班上,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