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师初级考试知识重点.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432914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治疗师初级考试知识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心理治疗师初级考试知识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心理治疗师初级考试知识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心理治疗师初级考试知识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心理治疗师初级考试知识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理治疗师初级考试知识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治疗师初级考试知识重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心理治疗师初级考试知识重点1、心理学为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2、人的生物钟节律25小时,每晚4-6睡眠周期;非快速眼动睡眠分四个阶段:一:很容易被唤醒,约10分钟;二:偶尔出现纺锤波的脑电图,很难被唤醒,约20分钟;三:出现DeIta波,也出现纺锤波,约40分钟;四:呈现DeIta波,被称为深度睡眠,梦游和睡眠大多出现此阶段;三、四阶段又被称为慢波睡眠;3、视杆细胞:暗视觉,无彩色;视锥细胞:明视觉,无彩色或彩色;暗适应过程:由亮处转入暗处;4、四种心理原色:红、黄、绿、蓝;颜色的三种心理:色调、明度、饱和度;5、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分不随意注意(新意性、强度、运动变化)

2、和随意注意(目的和任务、兴趣、组织、过去经验、人格);注意的功能:选择性、分配性、持续性;6、意识:是一种觉知,是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分不同层次和水平;7、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8、记忆: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分感觉记忆:(5秒到2分钟)、短时记忆、长时记忆(1分钟至几年,编码为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信息提取为再认、回忆);9、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通过声音、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语言表征的层次:词语、句子、课文;方式:表象、命题;10、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动作实现的,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地认识,是认识的高

3、级形式;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的过程人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又叫思维操作;根据性质、内容、解决问题的方式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幼儿)、形象思维(艺术家、作家、导演、设计师)、逻辑思维(典型形式);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11、表象:是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按感觉分: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按创造程度来分:知觉表象、记忆表象、想象表象;12、动机:是有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内在心里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产生的基础为需要;13、马斯洛

4、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14、动机理论:本能动机(先天)、驱力降低理论、唤醒理论(增加驱力)、诱因理论(外部条件);15、挫折:主要来源是动机冲突;后的直接反应:攻击行为、情感淡漠、退行;16、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成分: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维度:情绪的强度、肌张力的水平、快感度、复杂度;原始情绪:愤怒、快乐、恐惧、悲哀;分类:心境、激情、应激;17、一般能力: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特殊能力:对色彩的辨别能力;18、人格: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人格的结构

5、:气质(先天的,无好坏之分)、性格(后天的,有好坏之分);气质类别:多血质(稳定而灵活)、胆汁质(不稳定而灵活)、粘液质(稳定而不灵活)、抑郁质(不稳定且不灵活);1、婴儿的方位知觉是以自身为中心定位的,刚出生的婴儿既有听觉定向能力,3个月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8-9个月知道形状恒常性;4个月获得大小知觉恒常性,6个月前能分辨大小;2、依恋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3、2岁左右可以分辨出照片中人的性别,2.5-3岁可以说出自己的性别,5-7岁可以理解性别的恒常性;4、青春期,心理断乳期,是建立友谊的阶段,建立个体统一性是主要的心理社会任务;5、20-25岁达到生理、知觉能力的顶点,30岁达到体力

6、的顶点;6、成年期智力特点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运用上机械记忆有所下降,逻辑记忆达到顶峰,个体想象中合理成分和创造性成分明显增加,自我意识关注点转移到内部;出现心理的延缓偿付期(艾里克森)7、老年期最先衰退的是听觉,视觉55岁衰退,味觉60岁衰退,记忆力减退,智力部分有所减退;情感特点:容易有消极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各种丧失是情感体验的最重要的诱发事件;1、社会心理学: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2、角色失调: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3、社会化的内容:掌握基本生活技能、选定具体生活目标、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培养获得社

7、会角色;4、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初步社会化(出生至青年期)、继续社会化(成5、社会化类别: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语言社会化;6、社会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社会文化、家庭父母、学校教育、同辈群体、大众传媒;7、社会觉知:个体对他人、群体及自己的知觉;8、社会觉知研究范围:对人知觉、印象形成、归因研究;9、社会觉知的类别:(1)对他人表情的知觉: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2)对他人人格的知觉:中心特征:热情与冷漠;边缘特征:文雅与粗鲁;(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4)对自我的知觉;10、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情绪、经验、动机和兴趣;11、印象:存留在个体头脑中的认识客体的

8、形象,使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12、印象形成的线索:人的自然特征、社会特征、心理特征;13、印象形成的维度:有评价(好与坏)、力量(强与弱)、活动(积极与消极);14、印象形成的算术模式:加法模式、减法模式、加权平均模式;15、印象形成的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刻板印象和定型;16、印象管理的策略:按社会常模或以对方的好恶表现自己、隐臧自我、按社会期待表现自己、投人所好;17、归因:归结行为的因素,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人的外在行为表现推测其行为原因的过程;18、行为的原因:内因外因、稳定性与易变性、可控程度;19、归隐偏差:社会视角的影响、自我价值保护、

9、忽视一致性因素;20、社会动机: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21、动机的功能:推动作用、导向作用:维持作用;22、动机分类:按性质:自然动机、社会动机;按作用:优势动机、非优势动机、按程度:清晰动机、模糊动机;23、主要动机类型(1)成就动机与抱负水平(影响因素为父母、社会文化、自身能力)(2)亲和动机与合群(作用: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个体避免窘境;影响因素:情境因素一压力越大,亲和动机越强,长时间独处的社会隔离者缺乏亲和;情绪因素:恐惧越强烈,亲和越强;高焦虑者亲和倾向较低)(3)社会赞许动机和奖励:(从而学会社会规范,

10、对自己行为有所选择和约束)24、挫折:包括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行为;25、挫折产生的原因:环境起因和个体起因;26、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1)建设性防御机制:升华;(2)替代性防御机制:补偿、认同;(3)掩饰性防御机制:文饰、反向、幽默;(4)逃避性防御机制:否定、幻想、退化、潜抑;(5)攻击性的防御机制:投射、转移;27、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由认知、情感、行为构成;28、态度的特征:内隐性、对象性、稳定性;29、态度的维度: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30、态度与价值:态度来源于价值,价值是态度的核心,评价是中心环节;31

11、、态度改变过程的特点:社会学习过程、个体社会实践经验积累的过程、改变不可能一次完成;32、维持原有的态度的抵制方法:贬损信息源、歪曲信息、掩盖或拒绝;33、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1)说服者:信息的传递者的威信、说服的意图、说服者的凝聚力;(2)沟通信息:信息差异、畏惧(中等畏惧最好)、信息倾向性(一般公众:单一倾向;文化较高:正反倾向);(3)改变者:原有的态度和信念、接受的人格因素(自尊较高、自我评价较高的不易改变);压力;(4)情境:预先警告(双重作用)、分心、重复(呈倒U曲线)34、沟通分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人际沟通又分: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单项沟通与双向沟

12、通、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35、沟通过程的要素: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背景;36、人及距离:公众距离(12-25英尺,正式场合、演讲、其他公共事务)、社交距离(4T2英尺,商业交往)、个人距离(1.5-4英尺,朋友)、亲密距离(0T8英寸,亲人、夫妻)37、人际吸引:亲和、喜欢、爱情;38、影响社会吸引的因素:相似性吸引、互补性吸引、邻近性吸引、外表性吸引、人格吸引;39、人际关系的特点: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40、人际关系的建立发展: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41、个体人际需要:包容的需要、支配的需要、感情需要;42、人际关系的交往原则:相互性

13、原则、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性原则;43、人际交往健康的标志:乐于交往、敢于交往、善于交往、具有交往的良好心理品质;44、改善人际交往的具体技术:敏感性试验、角色扮演、P-AY分析(互相作用分析理论);45、群体特征:具有共同的社会心理特点、共同的目标和活动、有组织结构、有调节行为的规范、之间心理相容程度比较高;46、群体的分类:按方式:自然群体和社会群体;按规模: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按相互作用: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合作群体、集体;47、群体的形成:初期阶段、风暴阶段、常规阶段、作业阶段;48、群体的功能:组织功能、激励功能、协调功能、教育功能;49、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群体领导者的影响和

14、权威、外部压力、群体活动的定向、群体成员的集体意识;50提高群体凝聚力的途径:搞好领导集体建设,实行民主领导、适当组织合作和竞争、实现目标管理、提高群体成员的主人翁意识、重视情感激励、强化群体规范、组织群体活动、利用外部影响;51、从众:具有个体对社会生活适应的功能,产生原因:寻求行为参照、避免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52、群体规模从众临界值:3-4人;1、精神分析的假说认为:各民族文化的特点是由养育儿童的模式决定的,因此可以找到各民族的民族性格;2、新进华论文化学: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并非由人类的机体和心理决定的,而是由人类创造和运用符号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所构建的文化系统所决定的;3、文化

15、相对主义:重视人类行为的差异,认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所具有的文化现象,无论对观察者而言多么不可思议,都具有适应价值、合理性、有功能的,都应该受到尊重;4、分离式抽象:化繁为简,识别出共同症状,为临床思维;综合式抽象:结合了演绎形式为化简为繁,为系统思维;5、文化变迁:文化革新(本族内部的创新,主要动力)、文化传播(一般不宜迅速、均匀的被多数人共享)、文化涵化(缓慢、温和);6、与文化变迁相关的适应问题:文化冲击或文化休克(思乡病)、边际人现象(新旧文化碰撞,如荒诞派,又分历时态边际人、共时态边际人);7、积极适应变迁的机制:动员或强化原有的保护性文化因素、将外来文化消化整合于本族文化之中,洋为我用、发展新的文化;8、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以土地为基础的人生本位、以家庭为基础的群体本位、以伦理为基础的道德本位;9、巫术涉及的初级思维:魔幻思维(主体与对象在虚幻的关系中合二为一,含混不清,万物与人同灵)、象征隐喻思维(这些表象或意象被赋予了本身不具有的意义)、类比思维(逻辑度较低);10、非常意识状态的三大类心理现象:海洋般无边无际感(天堂)、自我消融恐惧(地狱)、幻想重建(幻象);Ih民间疗病术、健身术:利用了催眠暗示现象的积极作用,通过传习宗教思想和不断重复仪式、诱导、强化了练习者原始思维;12、与迷信巫术、气功等健身术相关的文化因素:一些流行健身术名为健身术,实为健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