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望》优秀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春望》优秀教学案例.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杜甫?春望?优秀教学案例教材分析: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教学过程:一、导入: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满眼河上,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同学们,这些对
2、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这些诗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李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史诗,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
3、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
4、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IO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三)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开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5、??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到达了现实主义的顶峰。(四)漂泊西南时期。介绍略,留待以后介绍。三、教学过程:1 .介绍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排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一一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2 .介绍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
6、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3 .整体感知: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慨;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
7、;“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那么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那么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那么触景生情,一那么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那么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局部一一想望亲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
8、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那么更增一层悲哀。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穿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激,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关于表现手法:A.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B.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表达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板书设计:春望忧国思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