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大事年表 宋代及练习.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463125 上传时间:2023-11-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大事年表 宋代及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大事年表 宋代及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大事年表 宋代及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大事年表 宋代及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大事年表 宋代及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大事年表 宋代及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大事年表 宋代及练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宋代.大事年表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外交流宋中央:一参(参知政事)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相权地方:通判禁军转运使,收地方政军财权重文轻武,三冗问题,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官僚(士大夫)政治基本形成;保甲法(乡约)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占城稻引进,出现高转筒车;制瓷业出现五大名窑;纸币交子出现,坊市制被打破,促进城市繁荣与草市普及宋代儒学家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至南宋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古代科技高峰时期四大发明广泛使用并向外传播;宋词海上丝绸之路繁盛1 二府三司制2 .史学界常称宋朝的中央机构是“二府三司制。“二府”是A.三省长官和枢密院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C.

2、三司使和枢密使D.同平章事和枢密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宋朝的二府指的是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三司”指的是“盐铁”度支和户部;宋朝“二府三司制的实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故选B;三省长官是隋唐三省六部制中官职,不是宋朝的中央机构名称,故排除A:“三司使对应的是“三司”,而不是二府”,故排除C;同平章事是“二府的长官名称,不是中央机构名称,故排除D。3 .范缜奏章:“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wO由此可见A.三权分立不利于维护统治B.废除二府三司制势在必行

3、C.二府三司制不如三省六部制优越D.中央过度分权容易出现弊端【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范缜指出(宋代)中书省、枢密院和三司彼此分立,各司其职,国家的民政、财政和军政三个部门之间互不了解,办事效率低,积累的问题日益严重,反映出中央过度分权容易出现弊端,D项正确;材料评价的是北宋初年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不是“三权分立,A项错误;废除二府三司制势在必行与“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不符,B项错误;材料没有对比三省六部制与二府三司制,没有说明哪个更具优越性,C项错误。4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看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制度

4、上。宋代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A.实行节度使制度B.创立三省六部制C.任命文官做知州D.实行二府三司制【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制度上。可知,材料说唐朝地方政府不如汉,即崩溃在地方制度上。因此宋代任命文官做知州加强中央集权,C正确;实行节度使制度是唐朝中后期,A错误;创立三省六部制是唐朝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在中央实行的制度,B错误;实行二府三司制是北宋在中央实行的加强皇权,分割相权的制度,D错误。通判4 .宋代在知州以外,于诸府州设“通判某州军事一官,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

5、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A.制约地方长官B.控制财政大权C.提高行政效率D.牵制中书门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可知,其作用主要是监督制约地方长官,加强中央集权,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财政,排除B;从材料看,并不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中书门下是中央官,不是通判牵制的对象,排除D。5 .(宋)诸府置知府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通判职掌两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这表明宋代A.通判监督知府以加强专制B.扩大通判权力以制约知府C.分化事权以加强中央集权D.知府与

6、通判都无独立权力【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宋代在地方既设置了知府,又设置了通判,通过分化地方的事权,以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从而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故选C;通判不仅行使监察权,同时还掌握一定的司法和财政权,A项解读不全面,不是最佳答案,排除;材料强调知府与通判之间的相互牵制,而非仅仅强调通判对知府的制约,排除B;知府和通判行使权力是独立的,只是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排除D。6 .宋代,知府(州)公事必须通判联署方能生效,通判本身有行政工作;明朝开始确立以知府为一府首长,通判作为知府辅佐官,必须“以安静为事”,被视为“闲曹这一变化A.说明明朝地方监察形同虚设

7、B.反映出中央集权强化的趋势C.体现了官员选任制度的异变D.有利于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详解】宋代公事须由知府和通判联署,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明代通判只是“知府辅佐官,失去“联署”权,这有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故选D;明代地方官员仍受到严密的监察管控,排除A;材料中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府,而明代知府事权有所加强,体现不出中央集权强化的趋势,排除B;材料与官员选任制度无关,排除J【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宋代,知府(州)公事必须通判联署方能生效”“明朝开始确立以知府为一府首长,通判作为知府辅佐官,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转运使7 .邙士元在中国经世史中指出:在唐代、

8、地方收入,一部分分解到中央,另一部分保留在地方。在宋代帅、宪、仓四司中,以漕使即转运使最为重要。地方财政都在转运使手中,由其把地方全部财富转运到中央,地方更无储存。据此可知,宋代转运使的设立A.增强了地方与中央的联系B.削弱了地方威胁中央的物质基础C.提高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D.充实了中央财政使宋代政权强大【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地方收入都被运送到中央,使地方没有足够大的物质力量威胁中央,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的是财政问题,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转运使的设立虽然充实了中央财政,但却导致地方积贫积弱,并不能使宋代政权强大,故D项错误。8 .史

9、载,宋代某官职“岁行所部,检察储积、稽考帐籍、凡吏蠹民瘦,悉条以上达改官职应是A.转运使B.三司使C.节度使D.通判【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岁行所部,检察储积、稽考帐籍、凡吏蠹民痪,悉条以上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转运使拥有掌管地方财赋,并监察地方官吏的权力,故本题答案选A项。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9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御史中丞王举正指出:“在许州、应天府,六年更转运使十六人,转运使所使,察官吏能否与民疾苦,而数易如此,岂能究宜朝廷德泽乎?这说明宋代A.任官制存在弊端B.强化了监察制度C.地方官吏的冗余D.中央集权的削弱【答案】A

10、【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宋代转运使六年更换十六人,说明了宋代地方官任期太短、更换频繁的弊端,对中央政策的贯彻和地方政治造成不利影响,故选A;材料未涉及到监察制度的完善,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官吏更换频繁,而不是冗余,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强化、地方权力弱化,故排除D。重文轻武10 .王水照在宋代文学通论中指出:宋代士人的身份有一个与唐代不同的特点,即大都是集官僚、文士、学者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这主要是因为A.唐代文学艺术受到政府压制B.宋代比唐代统治更开明宽松C.宋代采取重文轻武政策D.宋代专制集权制度有所削弱【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即大都是集官僚、文士、学者于一身的复合

11、型人才可知,宋代重视文学人才,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宋代统治者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故C项正确。唐代采取的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故A项错误。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统治不会比唐朝开明,故BD项说法错误。11.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常常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还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见A.宋代因为积贫积弱而逐渐衰亡B.宋代相权有其传统客观的地位C.中国传统政治是帝王专制独裁D.宋代重文轻武提升了文臣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宋代的君主专制。根据题意可知未能体现宋代积贫积弱和重文轻武的内容,故排除A

12、、D项:根据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可知宋代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限制,不能体现帝王专制独裁,故排除C项;根据“皇帝时时下手条.激起群臣愤慨.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不经过中书而直接下诏令,被视为乱政,这说明中书的地位仍然受到重视,宋代中书是宰相,即宋代相权有其传统客观地位,故选B。12 .宋初,“一批批出身寒微的儒士通过科举的途径进入权力核心阶层,出将入相,为国效命,“其从政的主体精神是进也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风有异于前代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A.科举制的不断完善B.宋代中央集权政治的进一步强化C.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D.理学被统治者推崇

13、【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一批批出身寒微的儒士通过科举的途径进入权力核心阶层,出将入相,为国效命体现了北宋选拔了大批文官,“出将入相体现了对文官的重视,故C正确。材料没体现科举制不断完善的措施,排除A。材料没涉及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排除B。宋初,统治者还没有推崇儒学,程朱理学提出后,儒学才受统治者推崇,排除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把握,抓住关键词“一批批出身寒微的儒士通过科举的途径进入权力核心阶层,出将入相,为国效命。“出将入相”就是重视文官的作用。官僚(士大夫)政治基本形成13 .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

14、欧刀之辟(无死刑)这说明宋代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B.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C.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D.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答案】D【解析】在君主专制的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并不是君民共治,而是指君主依靠文官来治理天下,由于宋代重文轻武,才会有“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无死刑)这种现象,据此可以排除BC,而选择D。A不符合宋代的史实,故排除。14 .有学者研究指出,宋代官僚士大夫是当时书画消费的主体,部分平民也趋之若鹫。这反映了宋代A.城市经济繁荣促进文化世俗化B.市民阶层形成带动大众文化品位提升C.书画艺术变革加剧社会结构变化D.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构建的手段【

15、答案】D【解析】联系所学,宋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中部分平民也利用买书画提高自己地位,冒充上层,所以书画消费成为其构建身份的一种手段,故D项正确,题干中是书画消费主体是士大夫,与文化世俗性不符,排除A项,B项中的“市民阶层带动不能体现;C项中的“结构分化”错误。15 .哈佛中国史认为,宋代形成了“士大夫政治所谓土大夫政治,是相对于“门阀政治”而言的,指由皇帝和土族、门阀共同构成社会上层的旧模式被皇帝和职业文官”即士大夫阶层共同构成社会上层的新模式所取代。“士大夫政治A.有利于宋代行政机构高效运转B.反映宋代皇权不断弱化C.得益于选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D.表明藩镇权力急剧膨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被皇帝和职业文官即士大夫阶层共同构成社会上层的新模式所取代”可以看出,“士大夫政治”中的官员主要来源于科举考试制度,正是因为科举制的不断发展,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促进了文官政治的形成,故C正确;“士大夫政治”与行政机构高效运转没有必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