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典诗词中的审美教育分析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古典诗词中的审美教育分析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学古典诗词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审美教育是相对于智育、德育而言的。作为一门科学,它具有直接的愉悦性,丰富的情感性,生动的形象性,个性的自由性四个特征。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十分重视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从理论角度分析,审美教育促进智育和德育的发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从当前语文教育现状看,十分有必要利用古典诗词教学加强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怎样在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落实,将是一个全新的实验课题。关键词古典诗词教学审美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引论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众多伟大的诗人光照千古,他们的佳词美诗就像天空中的明星,璀璨夺目。许多诗词中的名言俊句更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引起读者的共鸣。“学生读一点
2、诗歌,背一点诗歌,不仅能开阔视野、学习语言,而且在咀嚼英华的过程中,必然同时承受到五千年深厚文化的熏陶,丰富文化素养J因为,“美是诗的本质”,所以优秀的诗歌能以其抒情的美、技巧的美来感染人、陶冶人、震撼人和征服人。本论一、摆在面前的任务正是因为诗歌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中学语文新教材中,才编入了大量的诗歌,将对诗歌的意蕴欣赏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些诗歌当中,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奇葩的古典诗词占绝大多数,其中涉及到数十位诗词名家。可以说,摆在教师和同学们面前的无一不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1999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青少年中发起了“古诗词诵读”的活动,并一直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
3、2000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对古典诗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能“诵读古典诗词”,“理解词句的含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J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的高考对古典诗词的考查改变了前几年的考试形式,把客观题改为主观题,随后各地区的中考试卷也对其进行仿效,这种对古典诗词考查形式的改变,一方面体现考试进一步科学化,另一方面则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这些情况也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何培养学生较好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他们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二、古典诗词教学的不足据一项有关
4、中学古诗词教学调查显示:中学生对目前古诗词教学现状的看法,38%的人选择“一般”,33%的人选择“较差”;78%的高中生认为古诗词教学方法需要改进。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保守与陈旧可能是造成目前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如有些教师把教学目标归位于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翻译诗词大意。这种方法是对古诗词教学功能的一种片面化认识,他们只是着眼于某种狭隘的语言因素和知识因素,而忽视了诗词中重要的思维因素和情感因素。试想,只是扫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的字词障碍,学生怎能理解作者因国破家亡而感到孤独与寂寞的心情?也有不少教师主张多背,
5、广采博收,增加积累。这一方法,不无道理,古人常说:“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J多背,无疑能增加学生的文学积淀。但是,如果一味强调多背,那么,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因为,诗歌与其他类的文学作品相比更严谨、纯粹和精微,特别是我国的古典诗词,讲究含蓄,风格崇尚“温柔敦厚”,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情韵。试想,学生就是把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J背得烂熟,恐怕也很难理解其中的滋味。考试中,不是有很多学生把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爱”二字写成“*,了吗?更有一部分教师采用题海战术。他们把一首首优美的古典诗词化解成一道道枯燥乏味的试题,这当然是一种彻头
6、彻尾的功利主义行为,学生最终只能成为一台台解题机器,甚至还是一台台劣质的机器。三、古典诗词教学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审美教育及其特点审美教育,或称美感教育,它是通过文学艺术以及其他各种美的形态对于人施加影响,以唤起美感的方式来对人进行教育。其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一定的审美创造能力,以达到陶情冶性,健全人格的目的。诚如王国维1906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所提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欲达此理想,于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三部,智育,德育,美育”。美育是相对于智育,德育而言的,它是一项特殊的教育活动,在美育过程中,主要不是通过理性,逻辑
7、与概念,而是通过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展示出丰富多彩的美的对象,以美的对象,美的方式塑造人。审美教育的特征是审美教育本质的外部表现,是由其本质所决定派生和引申出来的,可以概括为:直接的愉悦性、丰富的情感性、生动的形象性和个性的自由性。(二)审美教育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地位1、从语文新课程标准内容上看,审美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定位。2003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J可见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者是对人格人品的一个概括性定义。审美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学生为审美主体,以教学过程(既包括教师教学的语言感染等精神性内容,也包括语文教材等物
8、质性内容)为审美对象,一方面是主体的体验,另一方面是客体的充分艺术化,尽量运用审美方式呈现。审美教育方式注重主体对客体的美丑、是非的判断,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情感,如家国情、父母情、同胞情。由此培养健全人格,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有审美教育目标的分化和细化,尤其是情感态度。至于审美教育方式,在新课程标准中有多处强调: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有“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J“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
9、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J在教学建议中也有“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等等。由此可见,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审美教育是十分重视的。如果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是客观的显性目标,那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主观的潜在的隐性目标。前者可以明确把握,容易分解,实施时教育者可对症下药,而后者则不明确,较为模糊,需要深入把握,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也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但是并不意味它不重要,甚至它重于前者。它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是在“教书”的基础上“育人”。这是三维目标之间关系,从中也可见关于审美教育的定位。2、从美育与智育、德育之间的关系看,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保证学生全面发展。黑格尔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人是复杂而丰富的人,人的发展也必然是全面的具体的自由的发展。智育、德育、审美教育不可分割,三者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重视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审美情感和高尚情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而且促进智育和德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