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实施技术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实施技术指南.docx(1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实施技术指南1 总则1.1 目的为了提高公路行车安全水平,指导全国公路安全保障的实施工作,特制定本技术指南。1.2 定义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是对公路上影响行车安全的隐患路段,采用交通工程等措施进行综合整治,并结合日常养护工作以提高公路行车安全性的工程。1.3 实施原则公路安全保障工程的实施应按照“安全、经济、环保、有效”的原则,则对整治路段中影响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整治,并注意避免只侧重被动防护而盲目设防或过度设防,对环境及景观造成破坏。遵循“不破坏就是最大限度的保护”的指导细想,不断提高公路交通安全水平。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是一个长期、持续、不断改进的过程。鼓励采用进
2、过论证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1.4 实施目标通过实施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完善公路引导、诱导及安全防护设施,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死亡率和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为保隙行车安全提供良好的公路环境。1.5 使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高速公路的安全保障工程。新建和改建工程可参照使用。1.6 相关标准公路安全保障工程的实施,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2 判定原则及标准2. 1判定原则判定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实施路段,应坚持“经济可行飞、技术可行、方案有效”的原则,将公路技术指标与交通事故指标紧密结合,通过分析影响行车安全的主要因素,将存在隐患的路段纳入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实施路段范围。3. 2判定标准满足事故指
3、标的路段,通过事故多发原因的分析,确定为公路本身存在影响行车安全的因素,如急弯、陡坡、连续下坡、视距不良、路侧险要等,作为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实施路段;满足事故指标的路段,通过事故多发原因的分析,确定为非公路本身存在影响行车安全的因素而是人、车因素如机非混行、行人横穿等,也可以考虑通过实施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他因素对公路行车安全的影响。2.2.1事故指标2km范围内3年发生过1起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或500m范围内3年发生过3起以上死亡事故的路段。2.2.2公路指标1急弯路段设计速度小于60kmh,平均半径(R)小于下列数值,且停车视距小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规定
4、的停车视距的路段。-一单个急弯设计速度40kmhR125m设计速度3OkmhR60m设计速度20kmhR30m对于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的公路,有些路段平曲线半径较小、视距受限,也可以借鉴急弯路段的处置采取一定的措置。连续急弯设计速度小于60kmh,连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小于下列半径(R)的平曲线,且各曲线间的距离(1)小于下列长度的路段。设计速度40kmhR125m150m设计速度3OkmhR60m135m设计速度20kmhR30m14设计速度60kmhi5设计速度40kmhi6设计速度30kmhi7设计速度20kmhi83连续下坡路段连续里程大于3km、多个连续下坡且平均纵坡(i&)大
5、于下列数值的越岭路段。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i5.5相对高差大于50Om时,i5连续下坡路段的长度越长,危险性越大。在具体选取路段时,可以结合历史事故情况,将平均纵坡i取值适当减小。4视距不良路段会车视距(1)不满足设计速度要求的路段。设计速度280kmh1320m设计速度60kmh1220m设计速度40kmh1150m设计速度30kmh180m设计速度20kmh160m5路侧险要路段陡崖、沟深、填方边坡高度或路肩挡墙高度h4m的路段,或距路肩边缘不足3m有湖泊、沟渠、高速公路、铁路等路侧险要的路段。制定这些公路指标时已经考虑到现在公路上运行速度一般高于设计速度的情况。如果有条件,可以
6、先对路段上主要车型的运行速度进行测试,根据运行速度的情况调整指标值。2.2.3其他因素行人、自行车或环境等对行车造成安全隐患的路段,如:隧道、平面交叉、过村庄路段、过城乡接合部路段、公路条件变化路段等。3实施步骤3. 1收集基础数据通过走访有关部门及现场调查,收集交通事故、运行速度、路况、路侧条件、交通及气象条件等资料。3. 1.1交通事故数据主要包括:按路线汇总的交通事故数据(尤其是近3-5年),每一条事故记录数据包含事故地点、事故对象、事故形态、事故类型、事故结果和事故原因等Zg目0312运行速度数据对因超速引发交通事故的路段作重点调查,并通过实地观测获得运行速度数据。3. 1.3公路技术
7、指标等数据主要包括:公路几何设计要素(平曲线半径、纵坡、路基宽度等)、平面图、纵断面图、标准横断面图、路面结构图等。此外,还应掌握与公路安全保障工程紧密相关的交通标志、标线、安全防护设施及路侧环境等现状。4. 1.4交通量资料主要包括:年平局日交通量级交通构成等。1.1.5 气象资料主要包括:雾、雪、雨、大风及其季节规律,沿线特殊气象特征,女皿则向风、积雪、局部雾团等。1.1.6 现场踏勘主要内容是对已有相关资料,如几何线形、交通设施状况、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及交通事故发生现场的校核等。重点掌握路侧危险程度、平面交叉的位置与环境、沿线公路环境等重要信息。同时,对技术资料缺乏的路段,应对重点路段进
8、行几何要素,如纵坡、平曲线半径、路面宽度、路面摩擦系数等的测量。3.2 确定实施路段在确定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实施路段前,应结合本辖区公路交通的基本情况,按照“轻重缓急、分部实施”的思路制定本辖区实施总体规划。确定实施路段时,应首先根据沿线交通事故分部情况(应具体到百米桩或具体的出入口、平面交叉),确定事故多发点、段。然后结合实施路段判定标准中的公路技术指标、其他因素等,最终确定具体实施路段。确定事故多发点、段时,应剔除明显与公路技术状况无关的事故数据,如酒后驾车、扒车等,并按路段分析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对于不符合实施路段判定标准中公路技术指标要求的,但属事故多发点、段,应加强这些路段的交通管
9、理工作,并进一步论证交通事故的成因。如果通过增设交通安全设施对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有明显作用,可以将这些路段纳入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实施路段。3.3 确定设计方案通过对实施路段存在的交通安全隐患和交通事故原因的深入分析,拟定实施方案,并进行经济和技术分析,最终确定实施安全保障工程设计方案。应根据事故原因采取综合处治措施,针对影响交通安全的主要矛盾拟定设计方案。设计完成后,还应在实施路段现场进行设计方案论证和校核,检查设计的工程措施是否针对事故形态、原因,是否与现场环境协调,是否与前后路段协调,是否便于现场实施等。避免警告标志林立、处处设防和处治措施单调呆板等情况。3.4 工程施工、验收应按照相关技术
10、标准和管理规定组织工程的施工和验收工作。建立健全符合公路安全保障工程特点的质量监管体系,确保工程质量。同时,严格施工现场管理,合理布设施工作业区,做好交通组织管理工作,保证交通安全及现场施工人员安全。3.5 效果评价应建立安全保障工程实施效果评价制度,建立安全保障工程实施技术文件档案,适时收集整理工程实施前后的防护设施破坏情况(分人为破坏和车辆破坏)及实施路线的交通事故数据变化情况,依据翔实数据对工程实施效果及时做出客观评价,为完善公路安全保障工程相关技术标准提供依据。3.6 养护除了对安全保障工程实施的设施进行维护和更新以外,还应注重整治边沟、整治路侧边坡和环境、绿化及杂草清理等养护工作。安
11、全保障工程提倡的综合性处治措施、路侧宽容性改善措施、因地制宜的工程处理方法、追求自然、利用当地本土植物进行绿化和水土保持方案,都依赖于长期的养护工作。逐步改善国省道干线公路的交通安全状况,涉及养护应逐步采取措施的工作主要有:1标志的设置:应从整个路网的角度考虑其一致性、系统性及人性化,加强地点距离标志和国省干道路网编号标志的设置及应用,逐步改善全国公路标志设置不明确、字符偏小、标志缺损、随意性大等不良状态,努力消除误导,易迷失方向等不良现象。2 除了路面和各种安全设施的改造之外,养护工作中要注意路侧环境,如边坡和边沟的修整;条件许可时在小半径弯道处尽量加宽路基路面等。3 充分利用地形,注重服务
12、性设施如停车区、观景台等的设置。4注重平面交叉的处理,强调路权概念,控制车辆驶入平面交叉的速度。干线与干线的平面交叉,应考虑信号控制;干线与支线的平面交叉,支线驶入方向宜使用限速丘、设置停车或减速让行标志;干线与机耕道(乡道)的平面交叉,应尽量对支线进行一段路面(如10-15m)的硬化处理,设置限速丘和停车让行标志,保障干线通行安全和整洁。4设计方案4 .1一般规定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实施路段,无论是出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山区还是人口密集的平原区,都应该注意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公路行车安全性,应以综合运用交通工程技术为主要处治手段。在全面分析交通安全隐患的基础上,合理
13、确定技术方案,注重环境保护和综合处治措施。应重视现场勘查和科学分析,采用低成本措施解决影响交通安全的主要矛盾,从而提高公里行车安全性。如:因弯道内侧植物或边坡杂乱等阻碍行车视线时,通过修剪树木、清除杂物等低成本措施提高会车视距。5 .1.2交通标志设计应根据公路、交通和环境等条件选用适当的交通标志,做到交通标志标准规范、经济美观、避免因警告、禁令和相关提示性标志的频繁使用,使驾驶员产生麻痹心理。公路交通标志的设置,应以不熟悉周围路网体系的公路使用者为设计对象,在配合使用地图情况下,使其能够顺利通过一定的路径到达目的地。标志上的公路编号和命名应严格按相关国家标准进行标识。如109国道北京段,指路
14、标志上的公路标号应为“G109”,其命名为“京拉线”。同时,应按交通部相关规定完善里程碑(桩)系统。应重视事故多发路段告示牌的设置工作,结合相关警告和禁令标志等,提醒驾驶员谨慎驾驶。交通标志应与交通标线配合使用,协调一致。两块以上标志牌设置在一根立柱上时,应按警告、禁令、指示的顺序,先上后下、先左后右排列。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上设置的大型标志板应充分利用,可以在其背面设置公益标志。5.1. 3交通标线应根据路面宽度、交通量和视距等主要因素画交通标线,并做到标准规范、线形流畅和合理衔接,充分发挥其引导交通流的功能。应重视中心实线的应用。在不满足会车视距的路段,如急弯、陡坡等视距不良路段,应施画中心
15、实线,禁止车辆不安全超车行为,从而预防会车事故的发生。在易发生事故的路段,还可以同步设置突起路标和中央隔离设施等。应重视平面交叉的标线设置。根据平面交叉的形式和交通流的特点予以合理渠化,明确通行优先权,尽可能消除交通冲突点,引导车辆有序通过平面交叉。4.1.4护栏应根据路侧危险程度、事故率、行车速度和交通流组成等主要因素设置护栏,合理选择防护栏防撞等级。护栏形式应也周边景观相协调。避免盲目设防、过度设防,最大限度减少工程对环境和景观的破坏。护栏形式的选择还要考虑当地的养护条件、环境和气候因素。如在北方积雪地区宜采用波形梁或缆索护栏,以便于清除积雪。选用连续混凝土护栏的路段,还要考虑清扫、排水等因素。护栏设计应考虑路面加铺、罩面等因素对护栏设置高度的影响。4.1.5减速设施因车速快而导致交通事故的路段科设置减速设施。减速设施形式的选择应考虑行车的舒适性、路面排水和日常养护等因素。使用物理减速设施应注意设置相应的标志标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