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办学新模式典型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学校办学新模式典型案例.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职学校办学新模式典型案例“一校两区,三群合力,四轮驱动”一、实施背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3年)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进“三个对接”:一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二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三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湖南考察职业教育时提出要“把学科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把工匠精神刻在学生心中、把创新意识融入学生血液”。国家职业教育实施方案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作为素质教育的窗口一一,办学30多年来,学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持,办学水平一直居于先进行列。二、实施过程(一)一校两区,依托园区建学校1“三校合一”,整合全市职教资源长沙市职业教育办学成效显著,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但原有的3所公办职业中专发展很不平衡,存在多部门分头管理,专业设置重复,教学资源分散,办学规模受限等问题。为进一步发挥我校的品牌效应,做大做强、做精做优,学校主动作为,积极协调,由政府统筹,将全市职教资源整合,三校合一,建成了新的。2.“三元互动”,新建工业园新校区资源整合后,学校在不断改善本部校区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启
3、动了工业园新校区的建设。新校区坐落在我市循环经济产业园里,首期投资约I2亿,2000个高标准学位,2019年底启动,2023年投入使用。工业园新校区采取政府、学校、园区“三元互动”的建设和办学模式,即: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园区参与。在市政府的主导下,学校与园区合作,共同投资新建学校;学校自主办学,深化与园区企业合作,服务园区。通过职教资源整合和工业园新校区建设,“一校两区”的布局全面形成,两校区资源互补、协同发展,构建了长沙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二)三群合力,依托产业办专业1.对接产业,科学布局专业群长沙是传统农业大县,同时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战略,十三五期间,现代农业、现代制造加工
4、业和新型电子信息产业等优势产业飞速发展。学校适应我市及湖南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四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的发展需求,以专业对接产业和引领产业、调整结构为主线,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深度融入产业链的专业群。根据学校的服务面向,以优势专业为核心,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了加工制造、现代农业和电子信息3个专业群。各专业群发挥区位优势,围绕产业链,加强与企业合作,形成了“专业共建、标准共订、资源共享、文化共融、人才共育”五位一体合作模式,开发了“群共享+专核心+拓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学校专业群构建一览表
5、专业群核心专业包含专业重点建设专业群加工制造数控技术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汽车电子技术应用现代农业现代农艺技术园林技术观光农业经营其他专业群电子信息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通信技术2.提质培优,全力打造专业群完善持续发展机制。动态调整专业构成,在通用共享的群基础平台之上,灵活调整专业组成和专业方向,拓展相近或新兴专业,使专业群富有旺盛活力。动态升级专业内涵,密切跟踪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对接未来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趋势,调整人才培养定位,更新教学内容,确保培养目标适应岗位要求、教学内容体现主流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与时俱进。动态优化评价机制,以教学诊断与改进为基本制度,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动
6、态化,持续推动高水平专业群高质量发展。创新组织管理模式。根据不同职业岗位面向,组建结构化教师团队,更好地贴近市场发展和技术变化前沿;打造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按照“平台+模块+方向”思路,系统重构课程体系,建设模块化课程。建立开放型培养模式,实行学分制,赋予学生群内专业选择权、课程选择权、教师选择权,自主选择学习路径和进度,激发学习动力,满足多途径成长需求。搭建产教协同平台。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与产业园区、行业协会、企业的合作,建设集科技开发与咨询、技术推广与服务、人才培养等功能为一体的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围绕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打造跨专业的师生技术服务团队,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
7、产品升级;把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在技术研发中提升师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大力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训,积极开展社会培训,服务企业员工职业生涯成长,成为行业企业重要的继续教育基地。()四轮驱动,依托需求育人才在充分调研和深入实践的基础上,学校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四条腿走路的“四轮驱动”人才培育模式,通过开设产教融合订单班、职教高考升学班、五年一贯大专班和社会培训专题班四条途径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1 .产教融合订单班工业园校区依托工业园管委会深入对接园区内先进的制造业、循环产业等企业,川山坪校区依托村镇优势深入对接农庄、美丽乡村等现代农业企业或项目,实施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
8、学校现已初步形成了进校即进厂、毕业即就业、人人皆可成才的培养体系,让学生从“有就业”转变为“高质量就近业”,更精准地服务园区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2 .职教高考升学班依据国家教育部职教高考政策,面向有高考升学意愿的学生,完全放开单招高职或参加对口高考升学通道,满足广大考生及家长日益增长的升学深造愿望。该类班级按照教育部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要求,开足公共基础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艺术,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为学生全面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根据学生所报读的专业按照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专业基础课程、职业技能课程,确保学生参加单招考
9、试达到录取标准。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参加对口升学统一考试,根据高考成绩升入理想大学和专业继续深造,实现考研、考博的上升通道,帮助学生“捅破天花板”,实施学历贯通。3 .五年一贯大专班学校积极试点教育厅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积极开展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科学设置专业,遴选了园林工程、机电一体化和计算机应用等发展前景优势明显的专业;根据职业岗位素质技能要求和五年制学生特点,发挥五年一贯的学制优势,系统设计、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具有五年制高职特点的课程体系,调整更新课程内容和模块;大力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10、订单培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还积极争取地方政府重视,每年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培养30名农村后备干部。4 .社会培训专题班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培训以高素质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学校利用川山坪校区进门即课堂、出门即现场的村镇区位优势,重点打造“一室三平台,“校长乡村振兴服务工作室”和科技咨询平台、农民培训平台、农技推广平台加强专业建设,有效服务三农。自2018年起学校成立“校长乡村振兴服务工作室”,实施“三个一”工程,即组建一支服务乡村振兴的志愿者队伍、搭建一个服务乡村振兴的科普平台、升级一个服务乡村振兴的现代农业专业集群。全力推进社会专题培训I,满足农民求学并兼顾生产的现实要
11、求。培养内容实际、实效、实用,培养形式注重集中与分散教学、农忙与农闲教学相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通过加强与地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农业农村系统、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等单位的通力合作,组织开展移民培训、创业培训、技能培训等达500多场次,为乡村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积极贡献“职教力量”。三、成效与经验(一)推动了学校科学发展三校合一、一校两区的整体局面全面形成,学校再度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和活力,职教事业发展迅速驶入快车道。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投入1.2亿元的工业园新校区投入使用;川山校区兴建了8000平米综合性实训大楼,新建实训室14个,智能化改造升级多媒体教室
12、72个。生源结构持续优化。学校实行“三段招录”办法,五年制大专班在全市中招中提前批次划线录取、对口升学高考班实行与普通高中同批次划线录取、普通中专班第三批次录取,学生报读积极性高,吸引了大量优质生源,生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教师获评湖南省农业职教名师、湖南省特级教师、湖南省黄炎培优秀教师;教师参加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比赛,获省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开展省级以上课题研究22项,申报专利6项,研发产品7项,省教学成果奖2项,立项省级精品课程9门,立项省中职专业教学建设团队1个。全省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普测中,合格率为99.02%;技能抽测中,合格率为100%,
13、优秀率在80%以上。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各类大赛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湖南省技能大赛一等奖II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32项,近三届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度均超过95%,反响良好。(三)提升了学校社会声誉学校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湖南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2018年学校荣获湖南省“黄炎培优秀学校”称号,2023年学校荣获湖南省教研工作先进单位,牵头组建了湖南省涉农中职学校现代农业教育联盟。随着办学影响的扩大,近年来,中国教育报、国家教育部网、新湖南、湖南教育等多家主流媒体多次报道了学校的办学经验与发展成果。四、体会与思考(一)“政校企”三方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在“三群合力”靶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湖南“三高四新”战略中,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产业环境,科学合理配置资源使“四轮”持续正向“驱动”需要破解的瓶颈较多,“政企校”三方联动机制有待加强。(二)“1234”办学模式还应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创新。要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高效完成职业教育的新任务,就必须走联合办学、产教融合之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创新,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优质就业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合作发展为支撑,确保“三群合力”彰显质效,“四轮驱动”全速稳定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