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十四五”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weixin_****v597_D... 文档编号:531285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20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市“十四五”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南京市“十四五”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南京市“十四五”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南京市“十四五”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南京市“十四五”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南京市“十四五”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南京市“十四五”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南京市“十四五”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南京市“十四五”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南京市“十四五”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南京市“十四五”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南京市“十四五”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南京市“十四五”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南京市“十四五”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南京市“十四五”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南京市“十四五”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南京市“十四五”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南京市“十四五”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南京市“十四五”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南京市“十四五”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南京市“十四五”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市“十四五”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doc(6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南京市“十四五”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枢纽经济是依托交通、物流枢纽等资源要素集聚载体,在特定空间范围内,以聚流、引流、驻流和扩散辐射为特征,通过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优化区域经济要素时空配置,重塑产业空间分工体系,培育具有区域集聚辐射能力的产业集群,全面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效率和规模的一种经济形态。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物流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枢纽经济与现代物流业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一方面,物流枢纽通过吸引物流要素规模集聚,有利于形成巨大的物流要素流量,培育区域供应链

2、服务功能,引导制造、商贸、信息等产业要素资源聚集,形成要素集聚型枢纽经济与产业集聚型枢纽经济。另一方面,枢纽经济的发展能够形成反向物流需求,促进供应链体系完善,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为加快南京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依据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要求,制定此规划。一、发展基础“十三五”以来,南京市加快建设空港、海港、高铁三大枢纽经济区,围绕将枢纽资源转化为城市转型升级的新抓手、跨越发展的新动能,把枢

3、纽经济打造成新时期南京加快发展的重要经济品牌的目标,站在更高层次高质量谋划发展枢纽经济,推动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全市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南京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核心载体,枢纽经济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新增长点。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枢纽经济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逐年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逐步加快。2020年,枢纽经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13亿元,是2015年的1.57倍,年均增长9.5%,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2个百分点,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15年的16.4%提升到2020年的17.0%

4、。枢纽设施高能级打造。枢纽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通达能力显著增强。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区域核心枢纽初显成效,禄口国际机场T1航站楼改扩建工程完成并正式投运,拥有202条国内航线和44条国际航线,通达国内外143个城市,与1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直航,与国内、东北亚、东南亚城市实现“4小时航空交通圈”,2020年,禄口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1990.6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8.9万吨。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启动建设,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全线贯通,南京港集装箱航线月航班数达720班,形成了直达日韩及国内主要港口的集装箱国际国内干线网络,实现与欧美地中海三大国际远洋干线无缝衔接,2020年

5、,南京港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6亿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302.12万标箱。国际铁路班列发展提质增速,通达全国的“米”字型高铁网络加快构建,高铁动车通达省内所有设区市、全国24个省会城市,2020年,铁路旅客发送量达4533.65万人次,南京中欧(亚)班列开行149列。物流服务高品质保障。现代物流业总量规模不断壮大,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2020年,全市实现社会物流总额3.98万亿元,是2015年的1.59倍,年均增长9.7%,占全省比重12.1%,全省排名第一。全市实现物流业增加值964.17亿元,是2015年的1.54倍,年均增长9.09%;社会物流总费用1999.53亿元,与地区生产总值比

6、率下降到13.49%,比2015年下降1.0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1个百分点。优质的物流服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复工复产提供了运输支撑,防疫应急物资、生产生活物资、农业生产资料等运输需求得到了充分保障。创新动能高水平培育。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目标,创新动能不断增强。2020年,枢纽经济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10亿元,是2015年的3.3倍,年均增长34.7%;累计新增539家高技术企业、54家研发机构,分别是2015的5.6倍、5.8倍,年均增长44%、45.6%;集聚独角兽企业15个、瞪羚企业64个。智慧物流加快推进,全市网络货运平台示范试点企业继续保持全国领

7、先优势。营商环境高标准建设。枢纽经济区先后获批南京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南京临空经济示范区、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南京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立724小时预约通关机制,推广应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国家标准版,完成边防出入境自助通道建设。现代物流业获批江苏省智慧物流试点城市,南京港智慧型港口、多式联运示范项目获批国家示范工程,南京龙潭综合物流园获批国家示范物流园区,苏宁云仓被评为国家智能化仓储物流示范基地,发布推动物流业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取得阶段性成绩的同时,枢纽经济与现代物流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枢纽组织创新策源能力和资源要素配置能

8、力有待提升,引流、驻流能力不强,难以有效组织各种流特征的经济要素集聚、转化和价值创造;枢纽产业指向性不强,枢纽建设与产业发展、空间开发尚未形成合力,统筹考虑和融合联动发展较弱,围绕枢纽的产业链、供应链及价值链尚未形成;物流“最后一公里”难题仍需破解,物流配送末端服务有待改善;枢纽协同组织能力有待提高,三大枢纽经济区之间联动不足,缺乏龙头引领的多式联运枢纽,多式联运体系尚未有效衔接,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二、机遇挑战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

9、新技术新产业加速发展,RCEP协议签署促进亚太地区自由贸易发展,为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提供重要驱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关键时期,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日益凸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为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拓展了新空间。国家多重战略叠加交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南京都市圈获批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为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带来新契机。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南京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产业

10、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国际上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性较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受到冲击,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区域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竞合已成为城市和城市群的未来,促进区域间要素流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释放区域协调发展新动能的重大责任。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子,打造

11、更具“韧性”安全发展城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南京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肩负着改革创新再出发,补齐短板弱项,增强发展韧性,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等重大历史使命。三、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建设国家枢纽经济创新先导区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资源配置中心为目标,围绕强枢纽、畅循环、聚产业、促融合,优化枢纽经济布局,建设智慧融合数字枢纽,构建现代

12、枢纽产业体系,推动现代物流转型升级,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带动提升南京都市圈对外开放枢纽作用,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和“四高城市”作出更大贡献。(二)基本原则系统谋划,服务大局。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重要倡议、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与周边城市开展合作联动,促进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发挥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平台效应,积极衔接与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的一体化发展,提升枢纽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强化南京的辐射带动能力。问题导向,需求牵引。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把需求牵引和供给创造有机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当前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服务构建新发

13、展格局,抓住产业链重构调整和扩大内需的机遇,推进上中下游产业链协同联动发展。创新驱动,智慧引领。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定位,勇于创新,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挥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优势互补,整合共享。深入开展国家物流枢纽合作共建,实现优势互补,通过战略联盟、资本合作、设施联通、功能联合、平台对接、资源共享等市场化方式打造合作共同体,建立促进产学研有效衔接、跨区域通力合作的机制。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行“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智能

14、防控、末端再生”的绿色开发建设模式,强化红线控制和底线思维,提升绿色安全韧性能力,推动清洁产业链和绿色供应链发展。以人为本,普惠民生。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宜居宜业水平,加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发展定位1国家枢纽经济创新先导区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以枢纽要素集聚区为切入点,不断提升南京在全球供应链价值链中的位势,大力发展高端枢纽偏好型产业,推动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形成全国枢纽经济创新发展的典范。2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资源

15、配置中心依托南京空港、海港、高铁港枢纽地位,发挥南京“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长三角区域与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的优势,聚焦国家物流枢纽在全国物流枢纽网络中的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骨干枢纽的重要地位,强化江海联运、集散分拨、供应链管理、应急物流等功能,推进国际货邮枢纽、航运物流枢纽建设,实现要素资源高效循环流动,更好地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四)发展目标到2025年,空港、海港、高铁枢纽经济区实现高效联动,物流、商流、信息流融通汇聚,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能力显著提升,长三角国际化门户综合枢纽影响力和枢纽经济效益显著增强。枢纽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枢纽经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0

16、亿元,“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11.3%、10.7%。枢纽经济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0亿元以上,制造业增加值225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额27.5亿元,进出口总额15.8亿元,“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率9.9%、11.8%、12.5%、27.2%。枢纽设施能级实现新提升。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4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68万吨以上,“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16%、14%,飞机起降超过32万架次,通航国家和地区数达45个,实现南京本土基地航空公司零突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00万标箱。高铁客运量达到9000万人次,中欧班列开行班次达到220列,建设内陆无水港5个。市场主体建设实现新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枢纽经济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50家,“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11%、6%。引进与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培育独角兽企业15家。枢纽城市建设呈现新风貌。枢纽经济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可研究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