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仪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仪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紧紧围绕“全面建设汽车名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具体目标,进一步深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制度改革,推进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市政府和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十二五”期间,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大力实施“抓住新机遇、实现新跨越”和“人才强市”战略,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全面
2、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1、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基本稳定深入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入推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全力促进城乡就业创业,出台了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减负稳岗、鼓励创业的一系列政策。五年间,全市共筹集使用就业再就业资金1.01亿元,安置城镇就业总量4.97万人,与“十一五”安置总量1.19万人相比,增长317%;期末全市从业人员总量达17.7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大学生期末总体就业率达92%;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零转移家庭保持动杰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内,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1%o2、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
3、盖面,社保体系日趋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险体系在全市稳步推进,基本形成了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险体系。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期末全市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5.50万、17.01万、9.05万、10.88万和7.81万,参保覆盖率分别达98.5%、98.96%、98.3%、97.4%、97.3%;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0.37万、36.94万,参保率达99.99%、98.96%;4.58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8.38万名城乡居民按时足额领取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领取率和社会化发放率保持在100%o
4、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不断提升。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连续11年提高标准,“十二五”期末人均养老金达2255元/月,比“十一五”期末的1364.6元净增890.4元,年均增长10.57%。出台了仪征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将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实行养老保险制度人群的全覆盖;基础养老金由2012年1月的70元/月调整为目前的105元/月。失业保险待遇由2011年下限416元/月、上限800元/月调整至目前下限702元/月、上限1460元/月。新农合和居民医保市镇两级住院政策范围内综合报销比例达75%以上;职工医保落实扬州统一医疗保险政策,待遇有所提高。规范了工伤保险待
5、遇政策,大幅提高工伤保险待遇的水平。扩大了职工生育保险支付的范围与项目,待遇水平不断提高。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战略作用日益凸显人才工作格局逐步完善,人才政策力度逐步加大,人才工作载体逐步健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期末全市专业技术人才42632人,其中高级职称2927人,中级职称12295人,初级职称27410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逐步提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35.7%。目前,我市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第四期17人。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创,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基本建立
6、,初步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地位明显上升,人才成长与发展环境日益改善。“十二五”期末,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已达2.84万人,其中高级工24483人、技师3815人、高级技师119人,比“十一五”末增加104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从“十一五”期末的25%提升到“十二五”期末的30%。4、人事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深入实施公务员法,扎实推进公务员制度建设,公务员选拔任用、考核奖惩、新陈代谢、监督制约机制初步形成,公务员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
7、转企改制工作,全面推行了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改革,依照“按事设岗、因地制宜、精简效能、结构合理”的要求,稳慎有序推进了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全面贯彻实施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凡进必考”的录聘用制度,“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级机关共录用214名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工作人员,各类事业单位公开招聘1355名工作人员。安置军队转业干部46人。5、职工收入稳步提高,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根据国家和省市统一部署,改革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分配制度,规范了公务员的各项津补贴,事业单位推行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全面建立了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和最低工资保障为主要
8、内容的企业工资宏观调控体系。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水平2011年37523元、2012年41813元、2013年47367元、2014年55930元,年平均增长达14%。深入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创建“劳动关系和谐园区、和谐企业”为载体,重点解决企业和职工普遍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健全劳资双方协商对话制度,依法维护企业和职工的根本利益。“十二五”期间,劳动监察部门共受理举报投诉1464起,按期结案率为100%,协调各类劳资矛盾1247起,追讨工资5334.4万元;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立案受理1653件,案件立案处理案件结案率达到99%,为企业和职工挽回经济损失约950
9、0万元;到2015年末,企业集体合同签约率达97.5%,经营性事业单位集体合同签约率96%,职工50人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集体合同签约率达96%。6、加强基层平台和信息化建设,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以强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步伐,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以平台建设为依托,着力建设15分钟就业服务圈,进一步提升基层平台服务水平,目前我市9个镇、2个办事处、真州镇18个社区、135个行政村及镇(办事处)所属22个居委会全部建成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省、市、县、镇、村(社区)五级信息联网,资源共享。依托以“金程工程”网为基础的网络平台,实现了在扬州
10、市范围内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的电子化,与扬州市区主要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医保费用的异地联网结算工作如期完成,同时,推进了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实现对劳动关系的动态监管。二、“十三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三五”时期是提高“两个率先”发展质量水平、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重要历史阶段,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战略、人才强市和民生共建共享的支撑战略,为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基本面总体向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利用
11、我市处于宁镇扬三角区几何中心的地理区位优势,推进“长江经济带”、“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跨江融合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动能不断释放。同时也要看到,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中的一些挑战和风险依然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在:1、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三期叠加”等周期性因素引发的矛盾风险进一步凸显,经济增幅放缓,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2、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致使就业形势更趋复杂,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日
12、益突出并成为主要矛盾,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依然突出。3、促进城乡社会保障更加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社会保险赡养负担不断加重,待遇水平持续刚性调增,筹资机制不够完善,基金保值增值缺乏手段,统筹层次和统筹质量较低,对社保基金长期平衡和安全运行形成巨大挑战。4、人才总量和质量、结构和区域分布与创新创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制约和影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旧存在,科学的评价机制亟需发展完善。5、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劳动关系的不稳定性增强,劳动者集体维权意识增强,对追求体面就业、保障同工同酬、畅通诉求表达渠道等期望越来越高,劳动违法案件和劳动争议纠纷仍处于多发期和凸显期。6、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
13、共服务供给不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共服务不够均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三、“十三五”时期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方针政策,坚持以“迈上新台阶、建设新仪征”为目标,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主线,突出体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服从和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工资收入分配、人事制度改革、调处劳动关系等各项工作,为我市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
14、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作出新的贡献。(二)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人社工作。始终把提高全体市民的幸福感指数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让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充分就业,以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为目标,全面解决制度缺失问题,扩大覆盖范围,缩小社会保障待遇差距,增加群众收入,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营造人才公平竞争的环境。2、坚持统筹协调,实现全面发展。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揽全局、重点突破,统筹考虑城乡差异,协调推进城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统筹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
15、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培训体系、劳动关系协调体系和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坚持深化改革,促进机制完善。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制度改革,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注重制度完善、机制创新和管理能力提升,创建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建立更加平等的社会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氛围,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4、坚持筑牢基础,提升服务水平。注重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加大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农村、困难群体倾斜力度。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强人力资源社会
16、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新购买公共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标准、提升服务水平,为广大群众提供便利、高效、优质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三)发展目标1、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促进与稳定就业政策,进一步优化就业结构,不断扩大就业规模,控制失业规模,稳定就业局势。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制度,形成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费源市场,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显著提升。五年内,每年安置城镇就业3000人以上,培训城乡各类劳动者15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失业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2、社会保险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基本保障全面覆盖、补充保障协调发展、兜底保障无缝衔接、困难群体帮扶有力、保障待遇合理增长、财政投入形成机制、经办服务高效便捷,统筹城乡的更可靠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各类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跨制度转移衔接政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基本社会保险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