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邗江区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市邗江区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docx(1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扬州市祁江区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部署,全面提升我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扬州市综合防灾减灾“十四五”规划邢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关文件,编制本规划。一、发展基础和机遇挑战(-)自然特点我区是扬州市主城区之一,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三角洲腹部,长江与淮河交汇处,东依上海,西连南京,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中贯京杭大运河,江海河联动。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变化。春季多为东南风;夏季多为从海洋吹来
2、的湿热的东南到东风,以东南风居多;秋季多为东北风;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以东北风和西北风居多。我区每年5月至9月是主汛期,长江水位高涨,易发生洪涝灾害,务必要加强重点区域的巡防工作;同一时期,也是我区强对流天气多发、易发、频发的时段,要密切关注、有效防范风雹、雷暴、短时强降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带来的自然灾害。我区位于下扬子地块,位于华北地震区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内。区内构造发育一系列规模不等的凹陷和凸起,自南向北有沿江凹陷、邛江一江都凸起、东台凹陷。在凹陷和凸起之间有近东西向断裂,如十二土于一瓜州断裂、槐泗河断裂、蒋王断裂;还有近南北向断裂,即双桥断裂,且将蒋王和槐泗河两条断裂错断。(二)取得成
3、效“十三五”以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风险理念,坚持弘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结合,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坚持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相统一,不断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努力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坚持将防灾减灾事业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有效防范重大灾害风险,防灾减灾综合能力明显提升。1、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不断完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领导体制,在区政府领导下21个部门组建区减灾委成员并明确职责分工,探索建立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强化部门资源统筹和工作协同,推动形成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区
4、减灾委综合协调、区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级上下联动的工作大格局。2、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加强防灾减灾救灾政策法规贯彻执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不断完善全区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体系,新一轮机构改革以来,扬州市邢江区城区防范和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工作预案扬州市邛江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扬州市邛江区防汛防旱应急预案扬州市祁江区防御台风应急预案扬州市邢江区地震应急预案等自然灾害类专项应急预案,形成与机构职能调整相适应的全区应急预案体系。3、综合减灾能力稳步提升。稳步推进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农村危房改造、学校抗震加固、灾害监测系统等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初步建成应急指挥信息
5、化平台,并与市级实现连通,建成基层防汛抗旱预报预警体系,提升科学预警能力。建立三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十三五”期间实现全省应急广播终端行政村全覆盖,建成避难场所13处,建成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6个,数量位居全市首位。4、减灾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时间节点,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通过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等方式,广泛普及自然灾害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年均举办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活动15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三)面临挑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区极端异常天气气候事件增多趋强。2023年经历超长梅雨,长江水位超历史极值。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和
6、频发,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大气环流异常,进一步加大天气气候预报预测难度,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将迎来更大挑战。1、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有待增强自然灾害防御能力不足,灾害监测预警、工程防御能力、科技力量支撑、专业队伍建设、物资储备布局等仍需提升。灾害预警定位精度不高,捕捉能力不强。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救灾救助综合协调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监测预警技术和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高,灾害保险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2、综合防灾减灾意识有待提升城镇及农村地区防灾减灾意识仍需提高,科学防御地震灾害能力不强。“十三五”期间,虽然我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防灾减灾宣传需要加强,还未将
7、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统一纳入学校教学内容。3、救灾物资装备储备有待加强救灾应急装备、技术手段、通信和应急广播设施相对薄弱,救灾物资储备和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有待加强。基层防灾抗灾救灾力量待提高,救灾物资待增加。财政支持防灾减灾救灾的资金力度需进一步加强。(四)发展机遇“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区将紧紧围绕“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歹的新目标,加快推进“强富美高”新邢江建设,这为全区防灾减灾救灾事业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一是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不竭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
8、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开辟了防灾减灾救灾新理论和实践新路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二是第一次自然灾害风险普查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利契机。全区上下正在加快推进第一次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本次普查以是以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重点,开展的一次全国性自然灾害风险点摸底工作,普查结果的应用将全面提升我区防灾减灾救灾水平。三是社会公众风险意识提升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良好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公众对安全生存发展环境需求更加迫切,对自然灾害的警惕性不断增强,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关注度和认知度不断加深,为新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凝聚了共识、夯实了基础。二、总体要求(-)指
9、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要求和视察扬州时的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着力构建覆盖全灾种、全过程、全方位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全面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
10、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建设,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建设安全韧性的“强富美高”新邦江,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全市前列提供安全保障。(二)基本原则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预防为主,综合减灾。着力加强自然灾害隐患排查、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工程防御等工作,提升重大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强化统筹协调,推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有效衔接和协同联动,形成应对自然灾害工作合力。数字赋能,精准治理。发挥数字化改革牵引作
11、用,加快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推进信息化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多灾种和灾害链的综合监测、风险识别、预警预报以及应急处置,推动实现自然灾害精准防治。依法管理,社会共治。运用法治思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建设。动员支持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广泛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筑牢人民防线。(三)发展目标1、远景目标到2035年,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制机制,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能力。城乡发展韧性不断增强,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社会共建共治水平显著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现代化建设水平走在全市前列。2、
12、“十四五”分项目标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低于0.5%,年均每百万人因自然灾害死亡率低于0.5,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控制在5000以内。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自然灾害防治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灾害综合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显著提升,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其中,灾害影响区域内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关键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害设防水平进一步提高。救灾物资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灾害发生10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中心避难场所基本生活物资储备及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两足应急需求O防
13、灾减灾救灾主体能力建设明显增强,社会力量参与水平显著提高,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城乡社区防灾减灾救灾及科普宣教能力显著提升,增创3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推进科普教育场馆建设。城乡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提升,全区每个城乡社区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每年至少组织两次灾害信息员培训。防灾减灾救灾交流合作开创新局面,与周边区县的综合防灾减灾交流及联动合作机制更加完善、成效更加显著。三、主要任务(-)健全完善自然灾害防控体系1、进一步健全领导机制坚持和加强党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领导,切实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推动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自然灾害防治综合指挥协调机构。充分发挥综合指挥协调机构对
14、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挥调度作用,建立健全议事规则和工作制度,着力强化在综合风险防范、灾害应对处置、群众生活救助、灾情信息管理、灾害调查评估、科普宣传教育等方面的职能。坚持统分结合,规范设置和协调运行自然灾害领域的专项议事、应急指挥机构,完善运行规程,促进跨行业、跨部门资源统筹和协调配合,推动各级各部门履职尽责。2、进一步健全预案机制建立健全衔接有序、管理规范的镇(街道)园区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体系,实现应急预案灾种全覆盖,实施预案动态管理,实时开展预案演练,保持预案的有效性。聚焦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新定位、新要求,建立完善自然灾害调查评估制度,制定防灾设施建设、风险隐患排查、灾害监测预警、
15、灾害信息共享、应急物资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并做好宣传和应用。3、进一步健全灾报机制建立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全面准确的灾情报送、统计、发布体系,推进各部门和承保机构灾害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受灾人口、房屋倒损、农作物受灾、经济损失等动态灾情数据。加强灾害趋势和灾情会商研判,不断完善涉灾部门、专家团队、属地政府、灾害现场等多方参与的会商机制。进一步加强区、镇(街道)园区、村(社区)灾害信息员队伍,每个基层社区至少设置1名灾害信息员,补齐灾害信息源头采集、报送短板,确保上报及时、准确、高效。4、进一步健全共治机制制定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隐患排查、救援救助、慈善捐赠、恢复重建、心理抚
16、慰等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相关政策、支持措施和监管办法,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灾害应对需求与社会资源的有效对接。建立健全政府购买自然灾害民生保险服务的项目、内容和标准,强化保险等市场机制在灾害风险防控、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5、进一步健全宣教机制利用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契机,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推动形成常态化全民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传教育格局。支持防灾减灾救灾科普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防灾减灾科普场馆建设,创新科普活动形式,丰富科普活动内容,广泛普及防灾减灾救灾常识和技能。组织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救灾主题宣传活动。将防灾减灾救灾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依托各级各类学校通过课堂教学、虚拟仿真、互动体验等形式,强化公众教育普及力度。(二)健全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1、进一步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全面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