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安市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docx(4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附件6:淮安市“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2023年12月第一章“十三五”发展现状(-)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淮安市积极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两化深度融合取得较快发展,荣获国家首批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试点称号,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突破90分,位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1 .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布局截止2023年12月,宽带网络实现全市覆盖,网络质量显著提升,FTTH宽带占比99%,几乎所有小区实现千兆网络接入能力。通信核心网、移动网IPv6完成改造,IPv6活跃用户达100万户以上。4G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建设4G室外站2万多个,自然村4G网络全覆盖,5
2、G网络快速规模覆盖,累计建成5G基站4(XX)多个,实现高铁沿线、机场、车站、公共场所、商业中心、主要景区等重点场景5G室分深入覆盖。电子政务网络实现市、区(县)、街道、村四级高速互联互通,共接入办公电脑及智能终端10万多台,市级政务云平台、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人口、法人、经济、电子证照、空间五大基础库的数据汇聚扎实推进。2 .行业智慧应用不断深化“十三五”期间,依托市电子政务网络,建成互联网+政务服务、综合执法、公安、社区、水利、卫健等1()()多个业务应用系统,政府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管理效率、安全生产等能力全面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框架初步形成。全市“一网通办”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接
3、入市本级42个职能部门959项权力事项(1352项业务事项),县区级1508项、镇街级90项、村居级30项政务服务事项。江苏省政务服务APP(淮安)已接入民政、卫健、医保、残联等20个高频服务部门90项服务事项,实现政务服务网移动终端、实体大厅和政府网站等服务渠道事项同源发布、服务集中提供。智慧警务、雪亮工程、数据赋能公安等多个应用位列全国前列,多次被人民日报宣传报道和公安部表扬,创新成果“数模空间”获得公安部基层技术革新奖。教育信息化取得重大突破,先后获得国家、省教育信息化专项奖励120多次,在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我市中小学100%参与,晒课教师达12万人次,共获得部级优课
4、1300节,其中2018和2019年获部级优课数连续位居全省第二,建成省级智慧校园200多所,淮阴中学、淮安市实验小学等4所学校被评为省级智慧校园示范校。感知公路等5个系统获得智慧江苏交通应用示范工程和全省唯一桥梁“智慧工地”试点。国家应急部支持的市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首仓两部两台”应用模式,并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上线运行。智慧城管、智慧水利、数字人社一体化、智慧审计等城市管理、民生服务、政务服务项目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3 .电子信息产业稳步发展全市电子信息产业116家规上工业企业2019年实现工业销售额256.6亿元,同比增长9.8%,电子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65.4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5、主营业务收入5.1亿元,为全市工业稳健增长和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淮安市已形成印刷电路板、信息终端配套件、电感电容电阻元器件三大特色产业集群,2019年分别完成开票销售99.5亿元、47.8亿元、8.2亿元。企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游,以印制电路板、电阻、电容、电感等被动元件以及信息终端配套为主,上游产业涉及磁性材料等,骨干企业有庆鼎精密电子、富誉电子、宏恒胜电子、达方电子、澳洋顺昌、文善电子、纳沛斯半导体、捷群电子等。淮安高新区正在规划建设省内唯一以半导体产业为主题的特色小镇“智芯小镇”,2019年时代芯存首款商业化量产的2兆位相变存储产品下线,标志着淮安市半导体产业实现新突破。4 .
6、产业数字化升级效果初显“互联网+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十三五”期间,全市稳步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上云行动、工控信息安全防护、互联网创新平台建设等工作,企业信息化加快建设。先后出台淮安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淮安市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意见、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组建淮安市企业CIO联盟,加强政策宣传,引导企业上云、建设和应用工业互联网。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打造工业互联网应用下的新型能力,推动企业工业互联网示范试点工程,培育了一群竞争力较强的智能制造企业,初步构建了一个较为扎实的支撑体系,形成了一批初具特色的平台载体。截止2023年底,淮安区被评为国家级“2023年消费品工业
7、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建成省级智能工厂2个、智能车间24个,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7个、“两化融合”贯标评定企业75家,80家企业获评市级工业互联网示范试点企业,4家获评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今世缘酒业被认定为2023年度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并荣获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企业,爱特福84被认定为2023年度省级工业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和兴汽车等3家企业获评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数量居苏北第一,其中天士力等3家企业获评省五星级上云企业。“互联网+农业”创新发展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全市以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信息进村入户等H作为抓手,着力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2019
8、年全市农业信化覆盖率为64.3%,共创建吁胎、金湖、洪泽3个省级农业电商示范县,叶胎泗州城、江苏嘉美、淮安老侯等1()个省级农业电商示范基地,肝胎黄花塘科技园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成清江浦区和平越闸村、淮安区车桥卢滩村、金湖戴楼官塘村等18个省级“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淮安市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与推广等3个项目荣获全国2019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项目称号。“互联网+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亮点突出。全市聚焦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生产性服务、生态文旅四大服务业特色产业,大力支持社区电商、无接触电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发展。思跑特网络“线上购物、同城配送”线上线下
9、相结合的多元化消费服务模式,在疫情期间服务全市近10万户家庭。宁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淮安留创园等6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31家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搭建发展平台,集聚生产要素,延伸产业链条,已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点和亮点,金湖电商园等2家集聚区获批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截至202()年12月底,在淘宝、天猫、京东等平台上的电商企业数超过2600家,电商店铺数达8万余个,带动就业人数7万人以上,服务业数字化加速转型。5 .网安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坚持以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为引领,突出“责任、防护、行动、宣教、研究“五大关键节点,构建网络安全立体防护网,网络空间日渐清朗,网络安全保
10、障体系日益完善,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网络空间安全有序。根据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要求,各县区、部门常态化开展网络安全培训、知识技能竞赛、应急演练等工作。2023年以来,共下发125起网络安全事件整改通知,督促涉事单位第一时间整改到位,事件接收率、处置率、结件率均保持100%。联合淮阴工学院成立网络安全研究中心,为全市提供网络安全政策研究、态势分析、课题科研、科技咨询等支撑服务。(二)主要挑战“十三五”期间,淮安市信息化虽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在体制机制、协同应用、数字经济发展、能力保障、政策支持等方面存在较大挑战。1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淮安市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管理职能与工作责任不统一、存在
11、多头管理的现象,全市信息化建设仍处在各行业各领域自建信息系统的阶段,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信息化项目协调难度大,全市统筹工作力量不聚合,成为制约淮安市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2 .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较薄弱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总体偏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印制电路板、基础元器件等传统领域,整体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软件产业规模体量较小,以政务应用为主,含金量不高。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水平有待提高,传统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不足,新业态发展面临瓶颈。两化融合深度和广度有待提高,大部分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面临装备智能化水平较低、系统集成应用能力不足、
12、组织流程管理缺位问题。3 .信息化协同应用有待加强“十三五”期间,“智慧淮安”PPP项目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缺乏清晰的建设战略,需要重启“智慧淮安”项目并将已开工建设的所有子项目作为存量资产纳入新项目统一运营管理,以推动淮安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各部门对内部数据资源的汇聚整合共享和综合利用分析不足,对城市运行状况的综合展示、业务协同、决策支持的支撑能力有待提高,且缺乏跨领域、跨部门的业务协同,系统孤岛仍待打破。4 .信息化保障能力有待提升新技术、新业务、新业态带来的安全挑战不断涌现,淮安市信息安全保障面临形势严峻。涉及水利、交通、公安、校园等国计民生重要应用系统和基础信息网络,安全投入占比普遍不
13、高,离省委网信办规定网络安全投入不低于项目总投入的5%仍有较大差距。自主可控技术体系尚未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保障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移动互联网、大数据、H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条件下的安全防护能力亟待提升。淮安市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能型人才存在较大缺口,制造业、农业、服务业领域复合型人才资源尤其匮乏,各县区的人才瓶颈问题更为突出。5 .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不足目前,淮安市信息化发展的专项政策较少,数字政府、公共服务等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经费没有专项资金保障。数字经济产业培育相关政策严重不足,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扶持力度较少,因此中小企业信息化缺乏转型动力,同时部分激励政策设计
14、或政策落实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等现象,难以支撑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发展。第二章发展形势(-)全球:全球数字化进程加速推进,信息化地位日益提升2023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在疫情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冲击和挑战下,世界各国愈加意识到信息技术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国际间的产业竞争的焦点越来越向信息化领域集中,信息化建设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力支撑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1全球经济面临极大不确定性,信息化领域竞争加剧当前,信息化发展时代潮流恰逢世界格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进入新的调整期,增长速度持续放缓,全球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大国博弈日趋激烈,
15、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美国视我国为战略竞争对手,对我国遏制从贸易战向经济战、科技战、金融战、规则战全面扩散,信息技术主导权更成为战略竞争的焦点。发达国家纷纷出台相关战略,将信息化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持续推动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加快经济社会数字化进程,全力巩固领先优势,抢占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发展中国家也在抢抓产业链重组和调整机遇,以信息化促进转型发展,积极谋求掌握发展主动权。2.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信息化支撑愈加凸显当前由信息技术引领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席卷全球,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全球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
16、,不断集聚创新资源与要素,与新业务形态、新商业模式互动融合,通过融合渗透深刻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变革,带来生产力质的飞跃,加速推进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据测算,80%以上国家数字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同期GDP增速,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愈加凸显。(二)国内: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信息化应用前景广阔我国以5G、人H智能、云计算、大数据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信创技术、系统、设备和应用”重构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生态的发展契机,大力推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建设,创新信息技术应用新场景、新业态和新模式,推进信息资源多元共享和数据开放,并以此推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巨大变革。1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信息化大有可为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复杂局势,我国做出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