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体育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桥体育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路桥区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送审稿)一、“十一五”时期路桥区体育事业发展回顾(一)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全区4个镇、6个街道,共创建省级体育强镇3个,省级体育先进街道1个,省级体育小康村106家,综合文化站10家,基层文体俱乐部295家,健身苑90多个,健身路径220多条,95%以上行政村和社区都开辟了健身点,并配有一定数量的健身器材。区、镇(街道)、村(居)三级公共体育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二)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路桥区第三届全民运动会、老年运动会、妇女运动会、新路桥人运动会、“春节元宵”系列体育活动、全民健身月等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每年举办的各类体育活动100多场,经常性参
2、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区总人口的42.5%以上。(三)竞技体育取得重大突破。在2006年的第十三届省运会上,我区代表队不仅打破了我区在省运会历史上金牌的零记录,还取得了I15金、10.36银、3.83铜,总分219.9分的好成绩。在2008年台州市第三届运动会上,我区代表队共获金牌总数50块,银牌57枚。比赛总得分位居全市第五名。在2009年的浙江省田径运动会上,我区代表队获甲级队第8名,创历史最好成绩。在2010年的第十四届省运会上,我区再次取得9.5枚金牌、11枚银牌、18枚铜牌优异成绩。(四)体育产业稳步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区体育彩票共销售1亿2仟多万元,销售额连续多年位居台州市第二名
3、。全区共有各类健身俱乐部、健身会所20多家,体育健身休闲业已初步形成了多种投资主体并存,高、中、低档健身休闲产品并存的市场格局。积极组织和承办国际、全国、省级等各类赛事,成为台州市竞赛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五)存在的问题。在全区体育事业和产业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有:公共体育基础设施特别是城区综合性体育设施建设还十分缺乏,财政投入尽管不断加大,但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相比还很不足;竞技体育项目单一,基础设施差,人才匮乏,综合实力低;体育产业数量少、规模小,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体育活动档次和质量都有待提高,体育服务群众的能力不够强,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
4、的体育健身需求。二、“十二五”期间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省、市关于推进体育强省和体育强市建设的决定。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创建体育强区、强镇为抓手,深化改革,开拓进取,努力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城乡之间、老中青少年人群之间体育均衡发展,基本形成群众体育城乡普及、竞技体育实力提升、体育产业健康发展、体育设施较为完善、运行机制高效顺畅、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为创建体育强区打下扎实基
5、础,为提升城市品位,开启“两城”建设新征程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二)总体目标群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群占全区总人口的比例逐步增加,到2015年全区体育人口达到全区人口的45%以上。群众体质进一步增强,国民体质的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全国水平;青少年儿童体质高于国家平均水平;群众健身环境和健康素质达到全市先进水平,力争到2015年完成省体育强区创建工作。竞技体育总体实力增强。力争在2014年的省运会上取得5块金牌;输送到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以上训练单位的人数达到5人以上,力争有1名以上优秀运动员输送到国家队。教练员教学训练水平明显提高。体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在合理政策和科学规划引
6、导下,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发展规范的竞赛表演和健身娱乐市场,使体育产业主动融入城市现代服务业,逐步把体育产业培养成为路桥经济新的增长点。公共体育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形成区、镇(街道)、村(居、社区)三级体育设施网络。力争建成区全民健身中心(游泳馆)。到2015年,全区每万人体育场地数达12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6平方米。三、“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一)群众体育:完善社会体育组织网络体系,推进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协调发展。1、健全和完善群众体育组织。加强科学指导,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健全运动设施、社团组织、体质监测、健身指导、体育活动、信息咨询等六个服务体系。鼓
7、励具备体育专长、具有组织能力和投资能力的人员兴办民间体育组织和运动俱乐部。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参与各类体育社团、体育健身指导站和晨(晚)练点的建设。不断完善在政府引导下,以体育社团为线,以基层体育指导站(点)为点的点线结合、覆盖面广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通过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形式多样的体育网络,为群众体育活动更加广泛地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2、抓住“场地、组织、活动”三个环节,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基本原则,举办具有路桥特色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以“元旦春节元宵活动”、“全民健身月”、“体彩杯系列比赛”、“全民健身展示大会”等系列活动,使全民健身活动贯穿全年。3、切实加强老年人、外来务
8、工人员、残疾人、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的体育发展。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合特殊人群健身需求的形式和途径。4、加强农村体育工作。积极实施农村“小康健身工程”,以创建省级体育小康村为抓手,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农村体育与新农村建设、科学健身服务结合起来,并将其纳入区对镇、街道的年度目标考核之中。5、全面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施行面达100%。加快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软硬件投入,积极创办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使之成为培养全民健身骨干队伍的摇篮。(二)竞技体育:实施省运战略,加强后备人才培养,提高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1、办好区竞技体育学校。坚持体教结合,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中小学承担区竞技体育学
9、校重点项目优秀苗子的布点培训任务,逐步形成多种训练形式,多种投入渠道并存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网络。实行教练员聘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优化教练员队伍结构,筛选、培养和引进一批优秀教练员。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成体育训练中心游泳池和综合楼建设,努力将区竞技体育学校建设成为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向省体育职业技术学校输送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逐年增加,力争“十二五”期间我区输送到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以上训练单位的人数达到5人以上,力争有1名以上优秀运动员输送到国家队。3、逐步扩大竞技体育规模,提高全面参与竞争的综合实力,有计划地增加适合我区开展的竞技体育项目,增设举重、摔跤、散打、羽毛球、游泳等
10、项目,提高竞技体育的竞争水平。4、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加强教练员、裁判员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总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深化项目,人才、基地一体化建设,对重点项目,重点选手,予以重点投入,重点培养,重点保障,实施有针对性的训练和管理。5、进一步完善教练员学历教育、资格认定、岗位培训制度和学习、能力考核机制,加强对中青年教练员的培养,逐步提高教练员科学训练水平、文化素质和生活待遇。加强对体育管理人员的培养,加速体育管理干部队伍的科学化、专业化、年轻化(三)体育产业:培育体育市场体系,促进体育市场多元投资经营主体格局的形成
11、。1、建立和完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加强体育产业政策研究,逐步规范体育产业市场。鼓励、支持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经营实体。广泛吸引社会投资,积极引导大众消费,大力培育和繁荣体育市场。为健身服务业和体育用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扶持,推动社会力量兴办的健身服务业和体育用品业进一步发展。2、积极培育体育经营实体。按照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的要求,以培育有经营规模、高品质的体育经营实体为重点,发展多种所有制体育经济。扶持体育用品的生产和经营,发展体育相关产业,支持和引导体育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体育民办非企业、民营私营企业和境外企业进入体育服务领域,加强与国际国内体育机构
12、的合作与联系,争取有规模的体育经营主体落户路桥。3、大力开拓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围绕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坚持政府举办与社会举办相结合,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行各业兴办各类健身娱乐俱乐部,为群众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场地设施和技术辅导等各种优质服务,以满足消费者对体育健身娱乐不同层次的需求。建立全民健身“活动周”、“活动月”制度,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健身。同时组织开发富有特色的体育假日旅游项目,刺激全民健身服务业的发展。4、积极开发体育表演市场。发挥文体中心体育场馆资源优势,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举办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不断完善文体中心的设施和环境,争取成为省队某单项的主
13、场馆或训练基地。5、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在小商品市场和商业城等发展过程中,设立体育用品专业市场,加速路桥体育用品市场的发育。6、努力拓展体育彩票业,促进体育彩票销售不断上新台阶。加强体育彩票销售宣传力度,配合省、市体育彩票管理中心,合理布设销售网点,努力扩大体育彩票总发行量,并使销售发行总量排在全市前三位。(四)体育设施:加快多层次体育设施建设,不断满足我区体育事业发展需要。1、将体育设施规划纳入城市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新建和改建居住小区,实行体育基础设施与建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建成一批高品位、示范性的健身苑、体育主题公园和青少年户外
14、活动场地。2、在区本级,启动区全民健身中心(游泳馆)建设工程,改变区竞技体校无场地训练的不利局面。新的全民健身中心将包括游泳馆、乒乓球馆、羽毛球馆、体操馆等多个功能室,从而成为我区竞技体育的中心训练基地。3、根据创建浙江省体育强镇的要求,各镇(街道)至少建设一个达到镇级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并配套相应的体育设施和器材。4、继续做好基层文体俱乐部和健身路径的建设,使我区每万人体育场地数达12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6平方米。四、保障措施1、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区委、区政府将体育事业纳入路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根据路桥体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统筹安排,明确责任,注重落实。按照省、市有关
15、体育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研究和解决体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体育宣传工作,为体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2、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规定,区政府将体育事业经费、基本体育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确保体育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增加。确保群众体育活动经费、体育竞赛经费、业余训练经费和体育场馆维护经费及其他体育事业经费明确列入财政预算。从人员编制、体制及事业经费上确保体育工作应有地位和作用。3、加快推进体育设施建设。认真制定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发展规划
16、,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分步推进,抓好重大项目设施建设,改变政府对体育场馆的投入方式,大胆探索投融资改革,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体育场馆建设。在公共设施建设布局上本着服务社会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方便群众,坚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地点进行整体布局。新建居民小区和经济开发区必须配套建设相应的体育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在城市体育用地规划中和建设中,优先确保公共体育设施的配套建设。在体育场馆的建设上,重点建设面向群众开放和基础训练功能突出的场馆,同时根据财力和现实需求合理安排比赛场馆的建设。使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科学规范的发展轨道。4、加强体育法制建设。要切实加强体育行政执法工作,拟定实施体育行政执法协作规则。配合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机构查处各类体育违法违规行为。规范体育行政审批工作,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认真做好体育普法宣传教育,全面提高体育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