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的旅游开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文化遗产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的旅游开发.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农业文化遗产-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摘要本文从农业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以兴化垛田灌溉工程体系为例,阐述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产生背景、评选标准、保护思路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凸显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意义。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传承农业文化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不仅富含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而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兴化垛田灌溉工程体系作为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代表,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和劳动精神,不仅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节水灌溉技术。通过对兴化垛田灌溉工程体系的保护和传承,可以提高人们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促进文化旅游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农
2、业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对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传承优秀的农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传统农业;排灌工程;文化遗产引言: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是中国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地区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之一。该工程体系是在长期农耕实践和灌溉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其精湛的灌溉技术和特殊的田地规划而闻名。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代表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兴化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创新的田地分割方式和高效的水利系统。通过将田地分割成小块的垛田,充分利用山坡地形,有效解决了兴化地区土地资源有限和山地多的问题。在这样的田地布局下,灌溉和排水系统得到了精心设计
3、和构建,确保农田得到充分的水资源供给和排水排泄,使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达到最佳状态。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不仅仅是一种农业灌溉和农田管理的方式,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重要文化遗产。在兴化地区,这一工程体系的传承和发展代表着人们对土地的敬畏和对农业文化的珍视。垛田灌排技艺和传统农耕技术由一代又一代的农民精心保护和传承,成为兴化地区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威胁。土地资源的流失、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农村人口流失等问题都对该工程体系的传承和保护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因此,为了保护和传承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有必要深入研究和认识其历史
4、、文化和价值。只有通过加强保护意识、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并结合现代农业技术的合理应用,才能确保这一农业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利用。同时,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也有潜力成为旅游和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为兴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推广做出积极贡献。文献综述在江苏省兴化市,有一种独特的农业景观和土地利用方式一-垛田。垛田不是田,在水面中有许多高于水面的块状土地,称之为垛田,垛田上无法种植水稻,但非常适合种瓜果蔬菜,因而兴化又有蔬菜之乡的美称。1)兴化垛田灌溉工程体系作为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代表,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和劳动精神,不仅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节水灌溉技术。“兴化垛田传统
5、农业系统”和“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其覆盖范围涉及广泛,两处遗产地有很大程度是叠加重合的。兴化农业遗产以垛田为中心,计算范围约46.8万亩,其中核心区垛田约6万亩;兴化灌溉工程遗产则以灌溉面积作为计算范围,覆盖范围约52.88平方千米。“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中列入的历史遗存,包含了垛田及田间灌排设施、主体灌排工程遗存、古河湖水系;此外,还有古桥等相关建筑遗址,文献、传说等相关水利文化内容。这些要素与兴化农业遗产内容存在重叠,“垛田”同属两类遗产中的核心要素。2)通过对兴化垛田灌溉工程体系的保护和传承,可以提高人们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促进文化旅游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垛田素称“千
6、岛之乡”,境内河沟纵横交错,如水网平铺,垛岸星罗棋布,似千万小岛荡漾于水面之上,蜿蜒的河流伸曲于广袤的田野之中。千垛油菜花,形状各异的垛田,就好像一个个小岛,大小不一。兴化的垛田有千百年历史。每到春季油菜花开时,“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旖旎景色令中外游客和文人墨客流连忘返。3)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及垛田地区万岛岛耸立、千河纵横的地貌特征和自然景观,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此外,垛田地区“九夏芙蓉三秋菱藕,四围瓜菜万顷鱼虾”,夏季满垛碧绿,秋季瓜果飘香,冬季白垛黑水,一年四季都呈呈现出别样的水乡风情。4)得益于充沛的水量和高肥力的土壤,兴化
7、垛田自古就盛产优质的瓜果蔬菜,而垛田独特的水利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旅游产业的宝贵资源,极大地助力当地经济发展。5)兴化千岛垛田菜花节于2009年起开始举办,主要依靠兴化特有的农业文化遗产垛田和当地居民种油菜的习惯而打造农业旅游观光项目。垛田作为一种农业生产系统变迁的活化石,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节日期间,除了观赏花海外还可以观赏农村生活风貌,体验丰富的乡土文化,包括天人合一的农耕体系与文明、清淡自然的垛田美食、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6)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中绝美的四季景观资源,是兴化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垛田地区万垛耸立、千河纵横的独特地貌,结合传统的耕种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景色
8、,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唯一,形成了一年四季独特的垛田景观资源。通过对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挖掘,在动态保护的基础上,将农耕文化的宣传展示与休闲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效带动遗产地农民的就业增收,提高垛田及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7)当地可以利用现有知名度较高的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产品,提升吸引力。利用千岛垛田的世界农业遗产、最美水上油菜花,推广生态旅游形象;利用郑板桥为代表的名人文化,特别是其诗书画和廉政思想,推广修学旅游产品和廉政旅游产品;相应的兴化民居大力开展特色民宿产品开发,从区域整体上做到留到住乡愁,看得得见炊烟,综合
9、协调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开发和利用。8)从历史上看,兴化垛田地区是吴楚文化和南北文化的交融地区。又由于其岛状地形非常适合躬耕隐居,深受历代文人雅士的青睐,成为名家辈出的文化沃土。从古到今,代有人才,各领风骚,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奇特的“兴化现象O9)元代时,射阳湖面渐渐遭到黄淮泥沙的侵淤。当时的文学家萨都刺所做雨中过射阳诗中有“霜落大湖浅”、“孤蒲雁相语”之语。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的淮河河道不断被泥沙淤积,愈淤愈高,汛期上游来水与中下游的泄洪能力相差悬殊,入海通道严重受阻,水患频仍,周边环境恶化,民不聊生。明清时期,特别是在潘季驯固定河床,蓄清刷黄以后,大量黄河泥沙在苏北平原及附近沿海地区堆积
10、下来,地处淮河南侧的射阳湖区淤塞速度比黄河夺淮前显著加快。同时,由于黄河泥沙多由西北倾泄而下,顶托射阳湖湖水渐次向南推移。于是,湖面显著缩小,成为一些彼此互不相连的小型湖沼和装塘。至清末,湖区的主要湖荡有大纵湖、平望湖、娱蚣湖、得胜湖、郭正湖、广洋湖及马家荡、九里荡、旗杆荡等。泥沙的继续淤填,又使荡地水位抬升、荡水向四周低地流散,进而使得周围低地化为沼泽水荡。沼泽水荡的出现,为垛田的诞生提供了客观基础。10)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富含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随着人们对文化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垛田作为我国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它是独一
11、无二、不可再生的,具有不可替代性及破坏后的不可逆性,一旦失去将永远失去,任何复制品都不可替代,成为永久的遗憾。因此,垛田应该保护与开发并重,它的资源开发应定位为一种保护性的开发,通过合理规规划,返利于民,既增加当地民众的积极性与保护热情,又能在恢复垛田传统的农业景观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传承悠久的农业文化和特色技术知识,从而实现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11)兴化垛田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保护与发展的现状具有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研究及立法可行性分析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意义。通过对兴化垛田重要农业文化遗管理办法的分析,可以为大多数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制定管理办法和法规提供参考。此外,
12、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立法可行性的提出,对中国另外14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和90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规范价值。12)农业遗产具有文化属性和历史传承,历史是记忆的保留。一个群体对农业遗产的继承构成文化记忆。文化由群体代代相传通过仪式、节日、符号、文字等载体形成文化记忆它是象征性经验和知识的传承,延续着历史的生命和文化。文化和历史在人类心理和对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人类体验有重要影响。13)农业景观的遗产价值是文化景观实践的一个领域由于当前激增,在全球受到关注。国际保护实践为整合提供了思路将遗产价值纳入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战略。14)提升农业文化遗产品牌价值可以促进发展当地社
13、会经济。同时,文化记忆和品牌价值密不可分。拓宽了农业遗产研究的视野,为农业遗产传承和推广农业遗产提供有益参考品牌价值。15)为了当地的旅游发展,我们可以就兴化灌溉工程体系的各种细节建设相应的观光设施,以放松身心和求知教育两方面来进行拓展。由专业人员进行讲解,让游客了解当地的农业文化,增长相应的知识。在垛田中增设游船项目,让人们好似遨游在麦田之中,拉近人与自然的联系,在蓝天白云新鲜空气之中放松身心。理论基础: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水利理论与实践: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建立在中国古代农业水利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古代农业书籍中的水利篇章,包括农政
14、全书水利篇等对灌溉渠道设计、用水管理和排水系统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为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2 .地形地貌与土地利用:兴化地区的山地地貌和丘陵地形为垛田的构建提供了基础条件。利用山坡地的分级分区原则,结合土地的微垄修筑和排水系统建设,实现了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目标。这基于对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原理的研究和探索。3 .农耕文化与传统知识: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的建设和传承离不开世世代代农民的经验和知识积累。这些传统知识包括土地的评估和选择、垛田的建设、灌溉和排水的技艺等。这些知识通过相传、实践中的积累和理论总结,形成了对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的丰富理论基础。4 .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
15、: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是中国古代农业智慧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结合体。该工程体系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科学的灌溉和排水系统,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实现农田的稳定产量和可持续发展。这符合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农业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基于农业水利理论、地形地貌与土地利用原则、农耕文化与传统知识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多方面的理论基础。这些基础为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的实践提供了指导,并丰富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本次研究设计采用田野调查与实地考察。到兴化地区实地考察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的现状和特点。通过与当地农民、专家和学者的交流,了解其对该工程
16、体系的认识和看法,观察和记录田地的分布、垛田的建设、灌溉和排水系统的运行情况,收集相关的数据和样本。田野调查与实地考察是了解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的现状和特点的重要步骤。以下是该调查与考察的一般流程和关键内容:1调研目标明确:在实地考察前,明确研究的目标和问题,例如了解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的历史沿革、技术特点、传承情况等。确保调查的方向和重点明确。2 .与当地农民、专家和学者交谈:与当地农民、专家和学者进行访谈和交流,了解他们对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的认识和看法。从他们的口述历史中获取宝贵的信息和传统知识,探索工程体系的起源、发展过程和相关的农耕文化。3 .观察田地分布和垛田建设:调查田地的分布情况,观察兴化地区垛田的建设和布局方式。记录不同地段的垛田形态、垄沟的规划和构造等信息,了解工程体系在实际田地中的应用情况。4 .观察灌溉和排水系统:对灌溉和排水系统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灌溉渠道、水源地、水闸和水井等。了解灌溉设施的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