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辩证斑疹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五行辩证斑疹痘.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医五行辩证-斑,疹,痘“斑”“疹”“痘”是常见的皮肤病,中藏经载有“胃烂发斑”,胃受热毒而发于皮肤之间。陆子贤升华为“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张仲景认为“若脏实则为阳毒所损,体热生斑”,斑之乃阳毒所致。陈士铎从虚实两端来描述“斑”“疹”“痘”之病因病机。虚者多为因气血亏虚致使火邪、热邪留存于虚处;实者病机有四,多责之于火毒与热邪:火毒炽盛,发于肌肤;热郁于内,风寒束表;下焦水蓄不消,上焦心火独亢;失治误治:误用寒凉,毒热内陷。肺主皮毛,肺与皮毛在生理上相配合,共同主宰人体的生理功能。肺主皮毛,只要皮肤出问题,首先是卫气受伤,也就是阳气受损。宜_是阴阳毒的症状之一,是阴亏阳损,毒邪所侵导
2、致。“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即是“无热不斑”的病机。皮毛病别专盯在皮肤上,要治肺气虚。中医有句话说:肺绝皮毛脱。如果肺气衰弱了,皮肤毛发失去濡养,自然就会出现皮肤病。素问举痛论说:“寒则媵理闭”,“灵(热)则媵理开”。皮肤病一般冬天重,因为人体气机重在自保,冬天气血内收,管得了里面就顾及不到外面。皮肤病一般夏天症状轻,因为天热,气血外浮,体表得养则症状轻。湿疹类的病症因阳气的外引而夏天容易重。“疹”由于气血亏虚,热毒内搏结于肌肤形成所谓的“疹”。正气不足,不能托毒外出。包括座疮也是一样。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汗出见湿,乃生立舜劳汗当风,寒薄为锻,郁乃座”。内经认为座疮乃汗出时玄府大开,媵理亏
3、虚,风邪、湿邪迫于肌肤,郁而化热所致。皮肤病容易在节气前后发作,因为“肺主治节”,这也是皮肤病是肺病的一个佐证。皮肤病多在关节处表现重,难愈合。原理也是“肺主治节”。当我们情绪不稳定、压力大时最容易出现皮肤症状,因为“忧伤肺”。“肺主一身之气”,人一焦虑就会导致气机不宣畅,气就结住,气机郁结在哪里,哪里的皮肤就会出现问题。忧思焦虑在头,结在头上就会出现落发或斑秃;在经脉,则表现在手指,尤其是虎口处湿疹斑驳;在后背则是玫瑰糠疹等,而且一般对称长。有的人会在春天或季节转换时得带状疱疹,又称“缠腰龙”,也有的长在头部,非常疼。病因是寒湿邪气被真阳驱赶外泛于皮肤的表现,也是一种人的自保反应。说明人经脉
4、不通、但元气尚足。可通过注意饮食结构、保持饮食清淡,并控制情绪等方式加以注意。仅有神经痛无疱疹,说明真阳无力将寒湿驱赶至皮外,可服白通汤;出现红疹或水泡,说明真阳可以将寒湿驱赶至皮外,应服三五剂麻黄附子细辛汤。一般患者发病前数天会有轻度发热、疲乏等症状。中医界有言曰:“名医不治喘,名医不治癣其实二者都是肺肾病。“肺为娇脏”,在五脏中最易受伤;肾为生命之元气根本。金生水,所以二者是母子关系(肺为肾之母)。肺伤则肾弱,肾伤则母亡所以能治愈此二病,方见大医手眼。其实懂得了二者的关系,就知道治疗先从元气入手,而不是在皮肤上做文章。肾气足可接纳肺气,肺朝百脉可养皮肤,肾气足就不会有皮肤病,故素问四时刺逆
5、从论云:“少阴有余,病脾痹隐疹”。例如皮肤过敏症是因为肾精亏损,引起肺气不足。肺肾两虚,寒邪过重,造成过敏。花粉过敏的真正原因是肺虚和元气虚。脾胃虚弱不能化湿邪,肺不能主皮毛,湿气外泄,引起皮肤过敏。“斑”“疹”“痘”病机在郁,而郁始于气血亏虚,亏虚源于脏腑津液消耗而少阴不足,无以濡润肌表,虚火内生。西医治皮肤病是从外往里赶,不让症状发生在表;而中医则是从里往外赶,把毒素排出来。给邪以出路,让它散出来。散的同时还要让体内“润”起来,补少阴之水。“火得水而息炎,风遇水而有制。”散则引火外出,润则脏腑清凉,才有“雨润风吹,必变火宅为清凉”之象。“斑”“疹”“痘”之治在于“治病必求于本”。对于阴阳而
6、言,“当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对于气血而言,当明有因气病而及血者,先治其气,因血病而及气者,先治其血,气调血和,则其病自愈;脏腑协调则七情和合,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邪盛当攻之,给邪出路,正虚则补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主要治则归纳为扶正、祛邪。即扶气血之虚,祛外感风热之邪,恰合其气血亏虚,留存于虚之病机认识。调达气血、调和阴阳。生理上,气与血互生互用。气统帅血,血濡养气,气血调和,诸疾不生。“斑”“疹”“痘”之发病与气血失和有关,肌肤气血失和,致使火邪、热邪等外邪侵袭,发于肌肤,乃生“斑”“疹”“痘”。阴阳失衡乃百病之根,“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是诸家亘古不变的治疗目的。协调五脏。有诸内必形于诸外,“斑”“疹”“痘”乃疾之标,脏腑功能失调乃病之本。素问玉机真脏论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之间相互联系,各个脏腑相互协作,人体才可安和无病。故“斑”“疹”“痘”的发病与五脏皆相关,并非单一脏器致病。故基于五脏生理上相互影响的关系,建立了协调五脏的治则,具体应用以补脾胃而生肝血法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