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 教案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舟记 教案教学.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核舟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积累常用文言词句。2 .发挥想象,感受核舟之美和匠人构思之妙、工艺之精。3 .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4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二、教学重点:品味本文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三、教学难点:学习“总一引一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写法。四、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五、教学设想:古文学习重在积累。从古今词义的变迁到古今句式的差异等等,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有意识地做些积累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很有帮助。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
2、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掌握这个特点,是成功地实施教学的关键。打算用两个课时教学。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一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二、自主感知,援疑质理1自学指导,初步感知(1) 了解作家、作品等相关知识。(2)自读课文,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音障碍。尽量读准句子的句读。(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一人译,一人听,听者指瑕校正,每人一段,轮流进行。翻译时
3、要落实字词,可增删调补,要求句意通顺。师生合作,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分类归纳整理,做成资料卡片。三、比较分析,了解文体本文的题目有一个“记”字,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提示:可以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以及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两个角度开展。小结:“记”这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而核舟记属于“记”中的少数,以说明为主。四、布置作业课后查阅苏轼游赤壁以及苏轼、黄庭坚、佛印交往的相关材料。第二课时一、找一找,核舟之奇巧魏学海评价王叔远技艺灵怪,是“奇巧人:那么王叔远是如何通过一枚小小的核舟展现其高
4、超的雕刻技艺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番。1:王叔远是“奇巧人”,他雕刻的核舟是奇巧之物,你从文中的哪些句子发现了核舟的“奇巧”?2:“大苏泛赤壁”是核舟的主题,核舟上哪里表现出了这个主题?师小结:一枚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53样东西,事物繁多,人物众多,雕刻得极其精巧,还有丰富的色彩,表现出了“大苏泛赤壁”这个主题,确实是“奇巧”,是难得的艺术珍品!难怪引得作者不得不感叹:“嘻,技亦灵怪矣哉!”二、品一品,行文之巧妙师:王叔远用他奇巧高超的技艺雕刻出一个精美绝伦的核舟,这核舟我们今天无缘目睹,但我们能通过魏学海的文字感受到核舟的奇巧、灵怪。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来品一品这篇文章的巧妙。1 .
5、探究写作思路(1):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围绕着核舟依次介绍了核舟的哪几个部分?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模式。依次介绍了核舟的船舱一船头一船尾一船背。(2):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视觉上的“主体二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作者这样写,一是为了表达方便,二是为了遵循事物内在的逻辑。师小结:作者先设定“背景尺寸”,然后按照空间序一一写来,文末又与开头相互呼应。作者准确抓住读者的认知心理,运用多种说明顺序,巧妙为我们再现了这枚精美绝伦的核舟,真可谓核舟奇,文更奇。2 .探究语言特点师
6、:魏学海仅用400多字,就写出了核舟奇巧的特点和王叔远高超的雕刻艺术。这得益于他简洁、准确和生动的语言。请同学们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在文中分别找出例句,加以品析。(1)品析语言的简洁性。(2)品析语言的准确性。(3)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三、课堂总结核舟记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全篇仅400余字,就完美地展现了“核舟”的形象。文章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语言简洁生动。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尽致,确实令人惊叹。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效果,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四、布置作业(1)阅读清代宋起风的核工记,简析其中对核雕的描写与核舟记有何异同。(2)仿照本文的写法,选一工艺品,做简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