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普通地质学--复习纲要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14-普通地质学--复习纲要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普通地质学复习纲要绪论考试内容地质学、地球科学(地球系统科学)概念;研究对象、方法(地球+将今论古+以古示今);地球的动力系统(外/营力动力系统,内/营力动力系统)。地球科学(地质学)的主要研究目的。I答:它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及演化历史。将今论古(历史比较法)|:其基本思想即: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结果,与现代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有相似之处。从研究现代地质作用的过程和产物中总结得出的规律,可以用来分析保留在地层及岩石中的各种地质现象,从而推断古代地质作用的过程和古地理环境。论“历史比较法可I
2、答:概念解释;应用举例;历史地位:对地质学理论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至今仍是地质工作者分析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局限:也存在缺陷,古今地质环境相似而绝非相同,且“均变论”无法解释生物群大规模灭绝事件,可见其具体运用是有条件的。一地球系统及其圈层构造考试内容地球系统(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固体地圈):各圈层的概念、大气环流(季风概念、中国季风特康拉德面I: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的界面。* 雷曼界面:内地核与外地核之间的界面。(2009年判断题考查到重力异常知识,对照教材内容理解布格校正、正异常、负异常的概念及用法)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答:宇宙地质依据:因宇宙物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可依据宇宙天体的物
3、质成分推断地球内部物质成分;地质学依据:地表出露的岩浆岩来自地下较深部位,研究其物质成分和形成时的温压条件可帮助我们认识地下的物质状态及环境。地球物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速变化,可定量地确定地球内部各处的物性参数和结构,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途径71答:按传播方式分面波和体波,体波又分为纵波和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一致的叫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垂直的叫横波。它们都在介质中传播,所以叫体波。当体波传播到介质表面或两介质间的界面时有一部分转化为沿界面或表面传播,从而形成面波。(关键:纵波、横波的划分;体波如何转化为面波)地球内部圈层划分。I
4、答:(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传播速度总体上是随深度变化的,而波速突解理:矿物晶体 受力后 沿一定方向的平面 破裂的性能。硬度矿物表面抵抗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口诀:一滑二石三方解,四莹五磷六正长,七英八黄九刚玉,十度最硬是金刚)矿物的光泽矿物新鲜面对可见光的反射、折射或吸收能力的反映。:矿物的颜色:矿物对不同波长可见光吸收程度不同的反映。造岩矿物卜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 岩石:由矿物或岩屑在一定地质作用下形成的集合体。岩石:三大岩石及主要特征(岩浆作用和岩浆岩概念、火山作用、侵入作用、岩浆岩。变质作用和变质岩-概念、因素、类型、代表性岩石名称。沉积作用和沉积岩。三大岩石之间的循环。(
5、一)岩浆岩* 岩浆岩:岩浆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由于温度降低而冷凝形成的岩石。* 岩浆作用:指岩浆的形成、运移直到冷凝固结成岩浆岩的演化过程。* 火山作用/喷出作用:岩浆喷出地表冷凝成岩浆岩的活动过程。* 侵入作用:岩浆上升运移到地壳内岩石中冷凝成岩浆岩的活动过程。踵:由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富挥发分的熔融体。邈:规模小、形状不规则、厚度变化大且呈分叉复合现象的脉络状侵入体。邈:厚度较均匀的与围岩层理面或顶低板近于平行的层状 侵入体。* 岩墙:厚度较稳定,形状较规则、切穿围岩层理或片理的板状侵入体。* 岩盆:侵入于层理之间、中央部位微向下凹的盆状侵入体。* 岩
6、盖:侵入于层理之间、上凸下平状侵入体。* 岩浆岩的结构:其组成物质(矿物和玻璃质)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及其相互关系。* 文象结构:石英呈楔状镶嵌在钾长石中,形似希伯来文字,为伟晶岩特有。* 变质作用的方式:重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交代作用、变质分异作用、变形及碎裂。* 变质作用的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变质岩的类型及代表岩石的名称。答:接触变质岩(角岩、大理岩)动力变质岩(糜棱岩)气-液变质岩(云英岩、蛇纹岩)区域变质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混合岩(混合花岗岩)* (粒状)变晶结构:由于变质作用较强,通过重结晶作用或重组合作用而产生
7、全新面貌的晶质结构。* 片状构造:岩石经强烈的变质作用使岩石组分发生全部重结晶而形成显品且定向排列的面理。(三)沉积岩* 沉积岩: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环境条件下,由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匡迪沉积物以层状形式堆叠而在岩层内部形成的层状形迹,通过组成沉积岩的矿物、岩屑的颜色、成分、厚度、颗粒大小及排列情况等表现出来。丽:由于河流或波浪等介质的运动,在沙质沉枳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种形似波纹的层面构造。* 泥裂:未固结的沉积物露出水面,受曝晒而干涸时,发生收缩所产生的裂缝。* 雨痕及雹痕:由于雨滴或冰雹落到松软的泥质或沙质沉积物表面上所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凹穴。* 晶痕:当
8、粘土、碳酸盐等沉积物含有石盐、石膏、黄铁矿等晶体时,在成岩过程中,沉积物被压实和脱水,由于粘土等沉积物体积的收缩远比晶体显著,因而造成晶体突出于岩层表面的现象,并可嵌入到上覆岩层中,称为晶痕。(如果晶体被其他物质所交代,则称为晶体假象。)沉积构造:层理构造(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粒序层理、凸镜状层理、块状层理),层面构造。(2012年单选题)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及雹痕、晶痕。(2012年单选题)成岩作用方式: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2012年单选题)* 成岩作用:沉积物堆积至一定厚度时,处于卜部的松散沉枳物因被长期压固、脱水、胶结及重结晶而转变成坚硬沉积岩的过程。* 压实作
9、用:疏松沉积物在上覆水体和沉积物的负荷压力下,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体积缩小转变为固结的岩石过程。* 胶结作用: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将松散的沉枳物颗粒胶结在一起,转变成固结的沉积岩过程。* 重结晶作用:深埋于地下的沉积物,在一定的压力、温度影响下,其颗粒成分部分溶解和再结晶,使非晶质变为结晶质,细警晶体变成粗粒晶体,从而使沉积物固结成岩的过程。区分水平层理和平行层理。|答:两者外观特征相似,成因不同(静水环境水平层理,流动环境一平行层理)。平行层理属于推移质,沉积粗,发育在粒度较粗的细砂和中砂岩中,而且沿纹层面易壬剥a,剥开面上可显示出剥离线理构造。试从岩石的结构、构造和形成过程等方面
10、分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主要区别。答:形成过程结构构造U-I U 夕 LJLJ岩浆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由于温度较低而冷凝形成通过矿物结晶和玻璃质表现出来,具文象结构、条纹结构等特有结构无层理,侵入岩常呈块状构造,喷出岩则有流纹构造、气孔和杏仁构造、枕状构造等特有构造沉积岩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环境条件下,由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碎屑结构、泥质结构、生物结构等具层理构造,层面上有波痕、泥裂等特有层面构造变质岩原有岩石在地下特定环境中,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因素影响下,基本保持固体状态,发生结构、构造及物质成分变化而形成在不同变质作用类型和强度下呈现变余、变晶、
11、变形、交代等结构具板状、千枚状、片状、片麻状等特有构造三地质年代考试内容地质年代确定依据(地层叠覆率,生物演化率,地质体之间切割率)。相对地质年代确定的三个基本原理是:地层层序律,生物演化律,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地层层序律卜上新下老的地层顺序,即未经强烈的构造变动、不发生地层倒转的正常地层段置关系。* 生物演化律:古生物演化总是由简单到友杂;生物演化具有不可逆转性;生物演化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同一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界的总貌具有全球一致性。* 化石:保存在沉积岩层中被TT化了的古生物的遗体和遗迹。相对地质年代(地质年代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 相对地质年代:根据生物界的发展和演化,把整
12、个地质历史划分为一些不同的历史阶段,借以展示时间的新老关系。试述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关系。|答:(1)岩石地层单位:以地层的岩性特征为依据进行划分对比,以组为基本单位,可分为群、组、段、层,组的构成强调基本层序。(2)年代地层单位:以地层形成的时限(或地质年代)为依据进行划分,可分为宇、界、系、统、阶、时代,与地质年代单位相对应。(3)两者关系:岩石地层单位虽有先后顺序之分,但其划分与对比不受等时面的限制,与年代地层单位没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可以穿时(穿越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而年代地层单位则不受岩石特征的限制,理论上是严格等时的。在实际中,两种地层单位的界线局部可以一致,但大多数情况相
13、互穿越。(概括:岩石地层单位以岩性特征划分,年代地层单位以形成时限划分,两者无相互对应关系,界线相互穿越。)绝对地质年代(同位素测年原理,同位素地质年代概念)。* 同位素地质年龄: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元素的蜕变规律,以年为单位来测算岩石形成的年龄。四岩石圈板块构造考试内容板块构造的建立(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试述大陆漂移说的主要依据。|答:大陆形状相似性: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似可吻合;古生物依据:C-P的陆生动物水龙兽化石印度、澳大利亚及南极洲等地均极为相似;古气候依据:大陆拼合后古冰川遗迹、岩盐、珊瑚礁等古气候标志的分布具有规律性;地质构造方面
14、的依据:大西洋/印度洋两侧大陆上的一些山脉和构造特点能拼合。* 试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答: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可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上覆刚性岩石圈和下垫塑性软流圈;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他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运动,其驱动力来自地幔物质对流;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的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带,是发生构造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的场所,同时也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板块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位移可达几千公里,运动过程中各板块间或分散裂开或碰撞焊合或平移相错,由此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阐述板
15、块运动与岩浆活动作用、变质作用、造山作用和成矿作用之间的联系。|答:(1)与岩浆活动作用的关系:全球火山活动分布规律与现代板块边界吻合:板块的边界活动特征决定了岩浆活动的成分、来源及成因机制。(2)与变质作用的关系:分离型边界一一洋底变质作用,转换型边界一一动力变质作用,汇聚型边界一一区域变质作用,板块的俯冲边缘一一低温高压变质作用(蓝片岩带),远离海沟的火山岛弧地区一一高温低压变质作用(红柱石片岩),后两者合称双变质带。(3)与造山作用的关系:地球上年轻的山脉都分布于板块的汇聚型边界上:注生登是分离型板块边界中地幔对流物不断上涌的产物;现代大陆内部的一些较古老的巨型褶缎山系都是地质历史时期板块俯冲或碰撞作用的产物。(4)与成矿作用的联系:板块运动一对内生成矿、外生成矿、变质成矿的影响一提供富集成矿的动力与物质,并控制了矿产分布的格局。* 贝尼奥夫带:在汇聚型板块边界地区,因板块俯冲作用,沿俯冲带倾斜发育分布的震源带。板块边界(分离型,汇聚型,转换型)板块边界类型可分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