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问题的对策研究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问题的对策研究2.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关于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问题的对策研究2易地扶贫搬迁,旨在通过将贫困人口搬迁到各种资源更丰富、社会基础设施更完备、生态环境更优越的地区,改变民众生产生活方式,获取更好的教育、医疗、交通、就业环境等条件,为他们早日摆脱贫困添砖加瓦。一、X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问题及原因分析(一)X县易地扶贫搬迁现状。X县的易地扶贫搬迁户们原本都是在田地间获取收入,自身发展能力差加上没有其他的知识技能,很难找到薪资较丰厚的工作。由于信息获取相对较为落后,搬迁户们还存在老一代固化思维,没有提高自身技能的意识。因此,搬迁户们担心国家帮助他们进行搬迁后,被迫脱贫,但家庭实际情况还是需要国家的贫困补助和救济,从而对后续
2、生活有悲观情绪。在迁出地,因为经济落后、田地众多,搬迁户们可以通过进行耕种满足自己的日常需求。但是在新的安置小区,房屋紧邻,屋舍俨然,道路由水泥铺筑,没有任何可以提供给搬迁户耕作的土地。又加之新区经济较发达,各种物价较高,无论是水电还是饮食出行都需要花费一大笔钱。对于刚刚搬进新居,本身经济能力就差的搬迁户来说,维持生活的费用太高,导致入不敷出,增加了他们的经济压力。经调查发现,在搬迁小区普遍存在着农村收入、城镇支出的现象,几乎X%以上的搬迁户都认为搬迁后支出明显增加,但收入并没有较大提升。农户除了种田之外,唯一的额外收入和兴趣就是发展养殖副业。在X县新修建的安置小区是严格按照生态和环境整体的美
3、观度来建设的现代化小区,因此各种空间布局都经过了严谨规划,既没有仓库来存放搬迁户们在原居住地经常使用的农具,也没有多余的空间供居民进行养殖家禽。很多搬迁户在迁入安置小区之前都饲养了数量较多的家禽,但是为了搬入新居他们都不得不在迁出地就处理掉了这些家禽。因为搬来此处安置区的搬迁户年龄普遍较大,很多老人都有养殖家禽以及种种菜田的兴趣,在搬入X地后失去了这一副业,感觉生活得不习惯以及心里空虚。对于他们而言,养殖副业不仅仅是增加他们收入的一条渠道,更是他们休闲的一种方式。(二)原因分析经济收入水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人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足够的经济收入,这是最根本的物质支撑,易地扶贫搬迁户们
4、生计难以为继的本质就是经济收入的增长跟不上支出的增长。根据调查可以看出,搬迁户年收入低于X,X元的仅占X%,所有调查家庭占比最多的是年收入在X,XX,X元的家庭,占比戏,而年收入超过X,X元的家庭只占X%,易地扶贫搬迁户们在离开久居的故土后,又失去了原本主要的收入来源一农耕。长久的农作生活使得他们除了农业生产外,很难适应其他的生产方式,加上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企业要求的相关技能越来越多,因此他们就业情况不尽如人意。有些搬迁户选择自己经营小本生意,但在实际操作中缺少资金和经验,大多数都并没有成气候,使得他们的收入暂时呈停滞不前或减少的状态。搬迁的贫困户很大一部分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他们缺少就业的
5、专业技术和素养。以前在乡村居住时多是通过种植农作物获得收入,搬迁至安置小区之后,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土地,往往只能闲赋在家。同时,因为政府选择的安置地大多靠近或就在城镇,以前搬迁户们可以通过种植自给自足,支出大多只是在一些小地方,费用开支小。但在搬入安置地之后,每个月除了需要支付水电费,还多出了物业费,同时日常支出也明显增加。在安置区,X县政府存在引入企业困难的现象,即使引进了企业,很多也并不缺劳动力,因此大多数搬迁贫困户并不能获得稳定的收入以供开支。依赖心理。搬迁户们全部都是处于不同水平上的贫困户,其群体特征是年龄偏大,受教育水平低,缺乏知识技能。在过往生活中除了种地、养殖家禽,很多时候都依赖政
6、府发的补助。他们缺乏谋生本领,将希望寄托在国家身上,希望国家对他们进行帮扶,维持他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在离开原本的舒适区后,失去赖以为生的土地,很容易因为对原有经济来源的依赖以及国家帮扶的依赖,难以适应新生活。很多年龄偏大的搬迁户思想固化,因为X县X地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远离其原居住地,文化和生活生产方式变化巨大,导致他们难以接受,甚至抗拒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据调查,因为受教育的程度低,很多搬迁户都对国家出现严重的依赖现象。对于搬迁后如何生活,有X%的搬迁户表示依靠国家救助,而占比高达X%的答案是一靠国家帮扶,二靠自食其力。由此,搬迁户们对国家的依赖心理可见一斑。社会融入困境。随着易地
7、扶贫搬迁政策的实施、居民的正式迁入,一系列的社会融入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是生计方式的融入。绝大多数迁入居民原有生计方式均为农耕劳作,从事一些简单且能自给自足的劳作方式,而家庭的主要收入也来自他们原有的生计方式。作为搬迁的居民而言,进入新的生活区域就要放弃原有的生计方式,从根本进行改变。然而,技术的匮乏,领域的陌生都对迁入居民的生计方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二是文化融入。易地扶贫搬迁的居民从乡村搬迁到城市,身份进行了转变,自然在文化中也突显了诸多差异。安置区与原有生活地虽同在一个县乡,但从过去独门独院过渡到群体生活中,对于绝大多数居民而言还是个不小的挑战。三是心理融入。如果说生计方式的转变需要进行不断
8、地学习和尝试,那么心理融入则是一个更为艰难的过程。要想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城镇生活,要在心理上认同自己的身份转变,在观念上接受城镇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四是人际关系的融入。原有乡村的生活方式中与周围邻居都相互熟络或以大家族形式居住在同一村中;而安置区的生活则很难轻易与周围人建立联系,大都生活在自己的空间中。一定程度上对人际交往也有影响。二、针对X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对策分析对于大多数易地扶贫搬迁户来说,无论是在迁出地的生活还是搬入安置小区,他们都存在经济困难。因此,除了要让搬迁户“搬得出”,还需要政府提出相关社会保障制度,保障搬迁户“住得下”。(一)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在安置点X,X户贫困户中,
9、缺乏劳动技能未获得就业的有X,X人,有劳动技能又因为照顾老人、小孩不愿外出外省、外县务工的有X,X人。如何帮助他们尽快就业正是X县政府面临的最大问题。X.经济收入水平。针对搬迁户普遍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和素养的问题,需要政府根据具体的市场需求,统筹相关部门培训人员,对搬迁劳动力进行针对化的培训,提升他们市场所需技能的掌握,争取早日适应安置区的新生活。在X县容量大的行业多半是服装加工、花卉培育、餐饮业、电子信息、建筑业、家具业等行业,这就要求政府要发挥领导和指挥作用,动员搬迁户参加相关团队的专业化培训I。同时,因为家境贫穷加之成绩较差,很多搬迁家庭中存在未继续进修学业的初高中生。政府需要引导他们进入
10、职业学校或者技术学校进行职业教育,为他们就业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政府不仅仅可以靠自身有关部门对搬迁户进行培训,还可以鼓励工业园区招工容量大的企业、厂商对搬迁户们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和专业素养提升,让他们可以学会现代企业所需技术知识,从而找到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职业技能水平。在推动搬迁户中劳动力人口就业方面,需要X县政府为他们寻找就近就业的渠道,如安置区附近的工业园有很多厂房建筑尚未完工,需要挖掘修建方面的工作人员,但是搬迁户们缺乏寻求就业机会的窗口,需要政府做“牵绳”将这个机会送到他们的眼前,为其拓宽就业的渠道。在X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中,为了实现搬迁户们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脱贫,因此提出有
11、劳动力的家庭至少要有一个人稳定就业。政府需要大力推进搬迁劳动力在X县安置地的就业问题,抓紧落实其在城镇稳定就业,实现不存在一户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零就业”的现象。这就需要政府建立可行的就业机制,研究如何提升搬迁劳动力的就业技能水平,使其收入获得稳定增长。对于那些既没有掌握技术又不愿意参加政府就业培训、只想着继续依靠农耕的搬迁户,则需要政府与附近的农业基地进行联系沟通,统一将他们输送到各大农业基地进行农业活动,确保他们有经济来源,不至于荒废劳动力。鼓励企业入驻和发展,增加搬迁户就业机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搬迁户经济基础稳定了,经济收入增加了,才能安心的迁入安置区生活。X县政府要出台吸引和
12、鼓励企业入驻的政策,为搬迁户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当搬迁户们找到在安置区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必然会安心下来,增加家庭的稳定感。在安置地附近的工业园里有两大企业:服饰加工厂和花卉产业,它们招工容量大,发展前景好,为安置区内的劳动力甚至老年人提供了大量的劳动机会。对于这种帮扶效果好、有特色的企业,政府可以在背后“推一把”,帮助他们形成品牌特点,用好的产业来带动就业。除了本地产业,政府还应当加大对外招商力度,在工业园内引进无污染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搬迁群众谋取更多的发展空间,使其在产业发展中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从而过上美好生活。(二)社区治理体系合理设置管理单元。出于对城市各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考虑,
13、为了促进安置地经济发展、优化社区功能、加强各单元之间的管理以及资源均衡分配等多方需求,需要在综合考虑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情况的条件下,适当地对安置区进行行政划分。由于安置区安置人口已逾X万人,因此为了合理布局和更好地管理,政府可以在安置区内设立X个村和X个社区委员会,并且设置专门的部门对其进行管理。建立健全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社区基础的制度之一,对于社区内居民的管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安置区应当在政府的指导之下,尽快成立社区居民自治委员会,对搬迁户们进行管理和监督。居民委员会的成员则是要从所有居民中选举出有威望、办事能力强、富有责任心、肯干能干的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这
14、样才能起到服众和带头效果。在安置小区每栋楼中还应安排专门的楼栋负责人,一般最好选择优秀党员、退伍军人或退休干部等,构建居委会与楼栋之间的网格管理系统。同时,要推动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既可以增加民众对于安置区的融入感,又可以切实的解决社区内居民之间的矛盾或遇到的困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完善社区社会保障服务。在易地扶贫搬迁户从乡镇迁往城镇附近的安置区后,政府要认真做好补助和养老保险转入城镇工作,决不能出现该进行接转的社保服务没有进行,导致漏保断保。搬迁户们不仅仅是进行了居住地的搬迁,同时他们的户籍也一并转入了城镇。因此,政府需要做好户籍交接工作,确保在搬迁群众自愿的前提下,他们可以参
15、加城镇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对于那些完成落户的搬迁户们,政府要确保他们可以正常地进行城镇补助的申请,保障搬迁户们在安置地可以享有基本的生活条件。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群众,政府应当加大对他们的帮扶力度,比如对年均收入不足一万元的可以进行一次性临时救助,确保他们在安置地的生活不受较高物价的影响。完善社区社会保障服务。政府在考虑搬迁户们安置问题时要精确掌握其主要需求,“对症下药”。而对于搬迁户来说,除了就业问题外,最让他们上心的就是子女的教育问题。因此在进行后续发展问题的规划上,必须要重点考虑教育问题,要深入了解搬迁户们子女的上学需求,第一时间对接好他们的就学工作,让搬迁群众的子女及时接受教育。针对X
16、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初期存在的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问题,政府要反应迅速,实时掌握出现问题的原因和相应对策。如,学校缺少教师、校舍和教学楼,就要就地制宜扩建学校,招收或调动老师过来填补空缺,使每一个安置区的学生都能享受九年义务教育。要知道孩子是建设未来的希望,再苦再穷都不能耽误搬迁户子女接受教育。建立健全搬迁补偿机制。易地搬迁居民由原有生活地区搬入安置区,是为了实现拥有更好生活的愿景,也是一个追求更高利益的过程。但作为搬迁居民搬入安置区就意味着放弃原有生活以及原有的物质资本,例如耕地、耕作农用具等。就长远来看,安置区的边际效益远高于迁出地,但在搬入安置区的前段适应期中窘迫是无法避免的。因此,政府应联合各类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对搬入安置区的居民进行搬迁补偿。为居民提供公益性岗位,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真正拥有自力更生的生计技能。对搬迁居民提供搬迁补偿,对于损失的原有物质资本进行相应的补贴,使居民在初期城镇生活中拥有起始资金。对于有技术有资本可以独立发展产业的居民,在产业上进行扶持,减免税收等。对于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