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浅析陆羽《茶经》中的哲学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文化浅析陆羽《茶经》中的哲学思想.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浅析陆羽茶经中的哲学思想中国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饮茶在中国各阶层上至达官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中广受欢迎,茶文化在中国各地广泛传播。我国茶文化奠基人唐代陆羽,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撰写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茶经面世一千多年来,人们对茶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人们发现,茶经不仅是部对茶叶的种植、采摘、生产、工艺等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农业科技著作,也是茶文化的经典专著,且蕴含深邃的哲学思想。本文将从以下四方面来阐述。一陆羽茶经简介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苦翁、东冈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
2、“茶神”。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唐朝上元初年(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认真收集、总结和研究前人的茶叶史料及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亲自到各地调查,约于公元780年完成了茶经撰写。茶经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成为后世人们了解茶,学习茶文化的经典读本。茶经分为十篇:“一之源”介绍茶的起源、命名、性状、功用等;“二之具”介绍茶叶的采制工具;“三之造”介绍茶叶的采摘和制作过程;“四之器”介绍煮茶、饮茶的用具;“五之煮”介绍煮茶的方法;“六之饮”介绍茶的饮用事项;“七之事”介绍与茶有关的历史记载;“八之出”介绍唐代茶叶的八大产
3、区;“九之略”介绍因环境因素在采茶、制茶中可省略的器具;“十之图”介绍茶经内容书写用具及张挂方式。二、茶经哲学价值的研究现状中国学者何明星1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研究了茶经在世界传播的历程、特点及启示;高焕2从自然美、中庸美、品质美的角度,探析陆羽茶经中的美学思想;宋霞3从水的意象角度,探讨了陆羽茶经汲水煮茶与道家哲学精神;夏霖和王俊勇4从生态环境角度,研究茶经中的哲学思想;陆雅伟5和余慧6探讨了茶经中的哲学思想。我国从不同角度研究茶经,但鲜有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来探讨茶经中的哲学思想的文章。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来探讨茶经中的哲学思想。三、陆羽茶经中的哲学思想尽管陆羽茶经面世的时间比
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早得多,马克思主义著作也鲜有对陆羽茶经的评价,但我们依然可以从陆羽茶经中,发现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陆羽茶经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茶经中的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主义整体观马克思主义整体观认为:我们在处理和看待问题时,需要整体来处理和看待事物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点,通过强调哲学层面的系统、整体,凸显了人与自然的“整体不可分性”和“普遍联系”的特征。茶经7十篇从“一之源”茶的起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到“十之图”茶经内容书写用具及张挂方式,整体上陆羽
5、都在讲述茶及茶相关的内容。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界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坚持的是一种“自然可持续”的观点,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必须要尊重自然规律4。茶经对自然规律的遵循,源于陆羽对生物习性的掌握,主要表现在,遵循茶叶生长规律、按照农事时节进行采摘,以及在器物选用上充分考虑器物材质与茶叶的相互关联等方面。在茶经中,有多处皆具体体现陆羽的自然观,如:对于茶叶的品质而言,陆羽认为野外自然生长的茶叶为佳,而人工种植的茶叶稍差些(一之源“野者上,园者次”);对于采茶的时间而言,陆羽认为受自然时间制约(三之造“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凌露采焉”);对于茶树生长的环境而言,自然风
6、化完全的有碎石块的土壤为佳,如肥壮如般春笋的柔嫩芽叶生长在风化完全的有碎石块的土壤里(三之造“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水乃生命之源,水的品质直接影响茶汤的品质。煮茶所用的水,陆羽认为最好选用山泉水,其次为江河水,最差的是井水(五之煮”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和自然的复杂深奥相比,人工就显得浅显简易。陆羽认为:天地孕育万物,都有其最精妙之处,但人们所擅长的不过是那些浅显简易的东西(六之饮“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3 .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观“关于自然界所有过程都处在一种系统联系中的认识,推动科学从个别部分和整体上到处去证明这种系统联系”8。在系统观上,马克思、恩格斯
7、强调自然界是一个体系,所有物体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茶经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系统”的观点,但是对茶之起源、器具选用、采制茶叶等方面的叙述,无一不是系统思想的体现。茶经中四之器,陆羽介绍从煮茶用的风炉、灰承到饮茶用的碗,再到陈放茶具的具列、都篮等与茶相关的系统完备的器具。有了这些系统完备的茶器具,人们不仅可以在家也可以在野外实现好友相聚品茗叙情的愿望。4 .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茶
8、经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发展”的观点,但是对煮饮茶方式的变化和对不同地区茶品质的评价等方面的叙述,无一不是发展思想的体现。如茶经中介绍,有人将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和茶放在一起,反复烹煮,或者通过拂扬茶汤使之变清等不同的煮饮茶习惯(六之饮”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o同样在山南茶产区,为何陆羽认为峡州所产的茶是最好的,襄州和荆州所产的茶次之,而衡州所产的茶差些,金州和梁州所产的茶最差(八之出“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之,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在同样的茶树品种的前提下,可能的外因是茶树处在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中,从而为茶树提供了不同的生长条件,造就了不
9、同品质的茶叶。5 .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阻碍实践的发展。茶经是陆羽在前人和其自身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对我国现今茶产业的发展仍有借鉴指导作用。如陆羽关于饼茶制造工具的省略(九之略“其造具:若方春禁火之时,于野寺山园丛手而掇等七事皆废”)和煮茶器具的省略(九之略“其煮器:若松间石上可坐,则具列废”)方面的介绍,是其实践观的体现,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是指导人们茶事活动的实践经验总结。(二)茶经中的历史唯物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
10、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茶经虽无直接提及人民群众观,但对茶之起源、茶之采制具、茶之制作方法、煮茶用具、茶之煮饮方式方法、茶事之历史记载等的讲述,无不是人民群众观的体现。是人民群众创造了茶之采制具、茶之制作方法、煮茶用具、茶之煮饮方式方法、茶事之历史记载。且陆羽本人就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茶经可以说是陆羽在人民群众实践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创造,是陆羽留给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伟大精神财富。四、结语虽然陆羽的茶经形成于传统农业社会,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读茶经,挖掘其中哲学思想的现代价值,推进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现代化发展,对我国发展生态文化、构建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