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议.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议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丰富多层次多样化生活服务供给,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及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为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南通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与此同时,我市城乡基础设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城市更新还存在布局不均衡、设施不健全等问题,如地下管网规划不够完善,时有内涝发生;部分完善类、提升类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和居民预期还有差距。农村基础设施方面,有的乡镇尚未开通管道天然气,
2、部分高层住宅的居民依然只能使用罐装液化气,市政交通、商业服务、健身场所等基础设施投入较少,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总体相对滞后。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方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总体偏低,与有效解决群众老有所养还有一定的差距;机构养老服务供给不均衡,农村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设施简陋、服务单一等问题;教育资源供给上,部分区域学位供给不足,乡村学校办学品质有待提升;基层医疗服务上,区镇卫生院分院的改造建设相对滞后,距离适应和满足人口老龄化需求仍有差距。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进一步统筹我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公共服务体系优质均衡发展,切实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提出以下建议:一、推动城乡基础设施
3、一体化。加快实施“多功能”基础设施升级计划,健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利用效率。持续建设“四好农村路”,进一步织牢织密农村居民出行道路网,积极打造农村交通服务城乡融合试点示范。持续深化“农村公路+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交邮合作”农村物流新模式,通过资源共享多站合一,以更加安全高效互利的方式带动乡村发展,切实打通服务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主动对接沪苏,加快建设综合冷链物流中心,让“电商+物流”的组合模式助力农产品拓宽销路的同时,提供就业、电商产业发展新机遇,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城乡生
4、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建设,切实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工作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燃气管网向区镇延伸,鼓励和支持管道燃气企业不断铺设延伸燃气管网,加快实现管道燃气“镇镇通”的同时,全面提升燃气本质安全水平。二、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充分发挥村镇党群服务中心功能作用,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深入推进更多便民事项向镇村延伸下沉,通过民生事项的“能下尽下”,全面打造城乡接轨的*分钟便民服务圈,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政务服务就近办、多点力、马上办。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优化城乡教育资源布局,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中心城镇和农村拓展,加大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力度,坚持义务
5、教育集团化、均衡化,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统筹管理,全面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建立健全“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机制,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赋能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发展新路径。全面提质基层医疗服务,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鼓励设立区镇卫生人才专项补贴,通过给予差别化补助吸纳医疗卫生人才,同时常态化组织开展医共体龙头医院的医护人员下沉区镇一线服务,提供技术帮扶和开设专家门诊,让农村百姓享受“家门口”的优质医疗服务。不断扩大普惠养老服务供给,加快实施农村敬老院“双改造双提升”工程,以打造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不断提升农村老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构建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基
6、层布点建设文化礼堂、百姓舞台、文化广场等文化平台,推进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文化站与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机构设施优化,充分利用信息化云平台,打造线上博物馆和电子阅览室,全面构建*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三、推动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常态化。积极有序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充分利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管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的探索引领作用,突出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加快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体制机制。针对城乡道路、镇村基础设施等公益性设施,分级分类明确产权归属,由产权所有者建立管护制度,切实落实管护责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尽快引入一批专业化管理团队,进一步提高管护市场化程度,全面实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发展要求。深入开展“四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扎实推进“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管护水平高”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分类治理、水环境改善、农村宅基地和住房管理、村容村貌品质提升等一系列工程行动,持续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为推动我市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夯实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