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德法学科中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小学德法学科中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在小学德法学科中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本课题于2023年4月设计立项,并着手建立研究组织、学习理论文献等研究准备工作。2023年9月批准为区级备案课题。一、课题概况研究背景与价值社会参与是指社会成员以某种方式参与、干预、介入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和社区的公共事务从而影响社会发展。社会参与素养在本课题中指学生能与社会接轨,养成从平面的学校、课堂融入立体的、真实的社会的素养,能遵守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具有积极参与社会各方面事务的意识,提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生的社会参与素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在教学过程
2、中有意识的进行培养。“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就是指培养出的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具备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明确自己所具有基本权利和义务,明确“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是学生作为一个公民应当具有的基本政治权利,从而积极地去行使自己的这项权利,自觉地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与知识技能相比,个体发展和终生学习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关注学生“社会参与”核心素养的培育,其目的是放眼未来,为学生的发展预留足够的成长空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进行研究实践,能为培养“社会参与”核心素养提供积极的探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教学指向未来,当下,
3、“必备品格”和“终生发展”为一线教师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培养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只要做到“目中有人”,学生就能在课堂的中央;更加要重视“活动型综合课堂”的课程性质,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向生活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社会参与“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对学生社会参与的研究集中在初高中阶段,研究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的意义,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与社会事务的联系,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注重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策略与实践研究。新课标指出,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公民意识”教育,它主要表现为人们对“公民”
4、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又体现为保障与促进公民权利,合理配置国家权力资源的各种理论思想。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对于公民意识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对于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培养,以及“社会参与”能力的提高。资料表明,小学阶段社会参与这一领域的研究比较少,相关研究都集中在初、高中,小学方面的研究落实在实践和课堂层面,但还没有形成相关的成果体系。众所周知,学生的成长是持续的、螺旋上升的过程,目前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忽视,任何一个环节都应考虑到连续性,不能让学生的成长与初高中脱节,与社会脱节。从相关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社会参与不
5、仅是核心素养的构成,而且具有终极意义。社会参与重在强调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而目前小学阶段的相关研究较少,如何实现知行合一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首先我们会从转变教师的理念开始,改进教学,将一节课变为网状的、树状的无数节课,将单一的课拓展为无限的课,课堂不局限于教室,而是外延到整个社会,让学生的学习没有终点。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素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德育价值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
6、践,实现学生知识内化,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德法教师转变观念,研究教材与教法,挖掘课程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结合点的资源,并进行有机整合,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素养,而这一过程能迅速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他们的研究能力、对课程的理解力和课程的实施水平,不管对学生还是老师都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研究目标与内容1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进一步深化与理解在小学德法学科中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内涵,总结教学经验与规律,总结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策略。(2)通过研究,改进教师课堂行为,以提升社会参与素养为目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整合社会资源的能
7、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3)通过研究,发挥评价育人的功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参与素养的提升,把道德认知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活动,丰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2.研究内容:(1)小学德法学科中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文献研究。通过搜集整理与“在德法课中提升学生社会参与素养”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加深对社会参与的理解,引领老师们进行教学上的改进。(2)小学德法课中学生社会参与度的现状调查。通过对学生社会参与度的调查,了解学生对社会参与的认知与认同的深度和广度,为课题的落实找准切入点和切合点。(3)小学德法学科中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策略研究。探讨学
8、生社会参与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不同学段的不同目标,形成目标体系;研究德法学科与社会参与的相交和结合点,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提升小学生社会参与的习惯与素养的途径与实践研究。(4)形成小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评价体系。研读课程标准,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基于小学生不同年段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研究过程与措施研究过程:本课题研究拟用近三年时间完成(2023年9月一2023年9月),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初期筹备阶段(2023.92023.12)确立实验研究课题在小学德法学科中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实践研究,调查实施该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制订较为完善、切实可行的课
9、题方案。2.理论研究与培训阶段(2023.12023.3)定期学习教科研理论、课题相关专著、课程标准解读、学科核心素养等。利用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原则和策略。3.实践研究整体推进阶段(2023.42023.5)根据课题方案分阶段组织行动研究,并做好调查、记录、调研、研讨展示等工作。在在研究过程中组织若干次专题研讨,改进方法,优化操作,做好典型教案、课件、教具、图片、学生社会参与的典型案例等的资料积累工作,提炼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撰写中期研究报告。4.深化研究与总结阶段(2023.62023.9)课题总结完善和结题。将各阶段的成果整理、汇总,并分析、研究、总结、
10、提炼,收集数据,做好结题验收工作,写出研究总结报告等。推进措施:1 .理论学习。本课题组成员已进行了相关的文献和理论学习,对本课题的内涵有一定的了解,并撰写了学习心得,有自己的收获和思考。2 .课例学习和研究。本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的认识由理论层面拓展到操作层面,对课题的实践性、可行性也有了一定认知,并讨论和改进了本课题在实践方面与社会层面的紧密联系性,挖掘了更多课程与社会的结合点。3 .学校德育工作的配合支持。依托学校的德育工作,积极参加各项少先队活动,变身小记者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来到田野乡间、去到法院、车管所、科技馆、文化研究所、植物世界、冰雪世界等等,开阔学生的眼界,深入社会,书写感想,分享
11、收获。4 .社会力量的支持。教育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支撑。除了常见的家庭资源,博物馆、社区都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教育资源,有利于落实新课标强调的社会实践,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博物馆、社区资源,可以拓展教学边界。博物馆是一种公共教育机构,学校、社会可以与博物馆进行合作,形成辐射性的教育网络,实现博物馆资源的社会共享。丰富多彩的博物馆教育活动,能够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知道德生活的课堂。一方面,在内容上应充分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作为教材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另一方面,在方式上可开设“博物馆课程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加强与当地博物馆的合作和交流,开设“博物馆课程”
12、,由博物馆专业的讲解人员担任授课教师,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相互配合。同时教师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博物馆,综合运用解说导览、专题讲座、互动游戏、VR沉浸式展览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探索的机会,吸引学生兴趣。社区资源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资源,有效开发社区资源能使道德知识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的社会化。我们从两方面充分利用与开发社区资源。一方面,整合社区资源与教材素材。另一方面,统整学习内容与社区实践。结合相关学习内容,借助社区公共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二、研究进展和初步成果(一)前一阶段主要研究活动1文献学习。建立课题研究工作会商制度,每月一次课题组会,学
13、习、讨论、研究工作。自课题备案以来,我们推荐教师阅读相关文献,比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关键能力研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核心素养视野下道德与法治课智能生成课堂等,让老师多学习,多查找与课题相关的学习资料,并且撰写相关的文献综述。5 .课题指导,我们将不定期请专家培训课题组成员,指导课题工作,为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作专题讲座、上好公开课、指点课题研究方法、指导课程开发等。6 .推进研究扎实研究,建立课题活动考勤制度;作好课题研究记录、资料档案收集管理工作,活动推动,成果交流,全面展开个性化教学。多形式多渠道深化课题研究。我们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搭建成果交流汇报推广
14、的平台,全面展开在小学德法学科中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实践研究。所有课题组成员开始进行研究,将理论学习的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在课堂教学中遵循设计系列活动,打通与社会生活的壁垒的原则,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达到知行合一。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进行阶段性调研,了解学生实践中的困难及学生乐于的参与方式,改进教学设计,改进教学策略。继续进行教学研究,探讨教学的有效性和社会参与的实效性。积累相关材料,将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件等资料上传到课题网站,以供大家相互学习研究,提出改进意见。整合成员的研究成果,提炼出本课题的一些实用观点和创新之处,着手撰写中期报告。(二)初步的研究成果1 .实践成果:教学模式初现雏
15、形(1)创设情境,聚焦目标,深入浅出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基本上涵盖了“社会参与”核心素养的所有基本要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落实社会参与核心素养的培育上具有强大优势。道德与法治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我们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注意结合核心素养的三大方面18个基本点,并且在教学中相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相关内容,准确制定目标,直指核心素养,才能更好地呈现走心的课堂。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是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建构一个主动而积极有效的课堂,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得需要具体而真实的生活情境,通过老师精心指导学生实现。融入真实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回归生活本真,激发学生学习动
16、机,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形成正确认知,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认识,实现学科要达到的核心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形式。科学合理设定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关键。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达成点。因此,目标的设定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方向性错误。目标的制定要结合新课程理念、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三维目标的设定,从表及里,形成学生综合学科素养培养体系,学生可以从身边或自己经历的事去理解教材知识,从而树立并形成真正的技能与素养。(2)链接学生生活,聚焦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唤醒道德情感。积极地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内心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法探究生活,并主动